资源简介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核心概念:奏折制度、军机处、理藩院、改土归流、驻藏大臣、闭关自守 关键问题: (1)清朝为加强君主专制和经略边疆采取了哪些措施 经略边疆的措施有何重要意义 (2)世界的变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清朝前中期的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 [重要概念]1.盟旗制度:清朝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旗是基本行政单位,设扎萨克一人,职务世袭,掌一旗政令。若干旗组成一盟,盟代表中央对各旗监督。设正、副盟长各一人,由理藩院简选后奏请皇帝任命。盟旗制度加强了清朝对蒙古族地区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蒙古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清代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此外,理藩院也掌管一部分外交事务。3.十三行:即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为广州海关下属代理商,后成为清朝唯一合法的外贸管理机构,负责向外商征收关税,并代为管理外商,从事对外交涉,同时赚取巨额商业利润。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经营外贸的特权被废止。[教材史料]1.解读教材第一目“史料阅读”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思路引导:两则史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君主专制。第一则史料中乾隆皇帝把君主独断视为家法,认为君主专制有利于整肃纪纲;第二则史料中时人的评价委婉地批评了皇帝独断专行,臣下盲目顺从、阿谀奉承的政治风气。2.“学思之窗”: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奏折制度如何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思路引导:奏折制度的实质是官员与皇帝单线联系,通过这样的单线联系,使不同等级、不同部门的官员进行复杂而秘密地互相监督,皇帝对官僚的控制因而大为强化。3.说明教材第二目《乾隆帝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的史料价值。思路引导:金瓶属于实物史料,对研究乾隆时期中央与西藏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金瓶掣签是体现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管辖权的重要制度,体现出中央对西藏的有效管辖,另一方面,清政府尊重西藏地区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从而有利于局势稳定和民族团结。4.“思考点”:为什么说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思路引导: 清朝在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统治,对北部、西部和西北边疆地区特别重视,采取了有效的措施进行管辖,事实上对这些地区也有了超过以往的有效统治,奠定了今天中国版图的基础。主题学习 鼎盛与危机※一、鼎盛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一、二目,完成填空)1.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康乾盛世”: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2)君主专制强化①奏折制度:特点——迅速、机密。意义——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②军机处:皇帝指派、直接监督、日夜轮值、参与机要。③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2.疆域的奠定(1)奠定疆域的措施地区 措施东南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东北 反击沙俄侵略: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西北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西南 ①西藏: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金瓶掣签;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②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中央机构与民族事务①中央机构: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②民族政策: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3)疆域范围与管理①疆域范围清朝中期疆域范围②管理: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4)意义: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一 清朝前期大事年表(部分)1653年 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1684年 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1685年 派军驱逐侵占雅克萨的俄军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713年 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1757年 彻底击败准噶尔部1759年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 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材料二 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方式和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结论] (1)方式:设置行政机构、武力统一、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平定地方分裂势力。特点: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恩威并施、剿抚并用。(2)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检测反馈]1.做记载卡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某同学对古代某一机构的叙述。该机构是( )设立时间:清朝雍正年间 地点:皇帝寝宫旁边 职能: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A.尚书省 B.中书省C.内阁 D.军机处解析:D 据材料雍正年间设立及其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机构是清朝的军机处,故选D项。2.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并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这一政策( )A.强化清政府对西南边疆各族的管理B.赋予流官重权形成割据局面C.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D.奠定了近代中国版图的基础解析:A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故选A项;“改土归流”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的是1793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排除C项;“奠定了近代中国版图的基础”的应是一系列巩固版图的措施,排除D项。二、危机 任务一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三目,完成填空)1.内部危机:专制体制强化;人口膨胀;政治腐败;农民起义;等等。2.外部危机:西方列强来华;闭关自守政策;天朝大国观念;落后于世界潮流。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一清朝中期的人口和耕地面积年份 人口数量/ 亿人 耕地面积/ 万公顷 人均耕地 面积/亩1753 1.84 4 901.50 4.001766 2.08 5 204.89 3.751784 2.86 5 070.49 2.661812 3.34 5 259.53 2.361851 4.32 5 041.93 1.75材料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等[问题]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及影响。(2)阅读教材课后“问题探究”,了解乾隆、嘉庆两位皇帝是怎样看待西方列强的,并予以评论。(3)材料二反映了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这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结论] (1)现象:清朝中期人口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提高;高产作物的引入和推广种植;赋税制度改革,取消人头税。影响:①资源紧张,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农民起义;土地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②为工商业领域提供劳动力,促进工商业发展。(2)清朝中叶,全球化的进程早已开始,时人对外部世界有所了解,但由于传统思维定式的巨大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仍与历史上对付“四夷”的策略并无二致。乾隆、嘉庆两位皇帝的两封敕谕就比较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点。他们仍用老眼光看待新对手,预示中国在适应国际环境方面还要经历艰难的历程。(3)变化:清朝政府从实行海禁政策到开放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再到只允许开放广州“独口通商”。影响:妨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检测反馈]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这一做法( )A.断绝了中外的一切经济交往B.有效维护了清朝的疆域版图C.不利于清朝海外贸易的发展D.提高了清朝政府的国际地位解析:C 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由材料看对外通商口岸数量减少,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这不利于清朝海外贸易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选C项。“一切”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闭关自守政策是一种消极防御,只能暂时延缓西方的侵略,不能有效维护清朝的疆域版图,排除B项。闭关自守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不能提高清朝政府的国际地位,排除D项。[知识框架][基础巩固练]1.下表为康熙年间苏州织造李煦奏折内容摘录。由此可知,奏折制度( )上奏内容 上奏时间苏州得雨并报米价折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贺亲征噶尔丹获胜折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闻太仓有人起事折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巡盐张应召居官情形折 康熙六十年(1721年)A.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B.赋予了中央机构决策权C.滋生了因循守旧风气D.强化了对官僚机构控制解析:D 据表格呈现的“上奏内容”可知,奏折内容事无巨细、涉及多方面,传达至皇帝,这说明奏折制度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故选D项;奏折制度使皇帝直接地、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而非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排除A项;奏折制度是一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与中央机构决策权无关,排除B项;奏折制度具有震慑和控制臣下的作用,对整顿吏治起到一定的作用,而非滋生因循守旧的风气,排除C项。2.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军机处发现陕西按察使周樽奏报“清查保甲”一折的朱批中,没有涵盖奏折中涉及的全部内容,军机大臣提出讨论意见,并把研究结果拟写谕旨,连同原折一并呈报乾隆帝。这表明清朝( )A.思想控制日趋严密B.军机处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C.康乾盛世走向衰落D.中枢秘书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解析:B 由材料“军机处发现……没有涵盖奏折中涉及的全部内容”可知,军机处有利于减少决策遗漏或失误,由材料“军机大臣提出讨论意见,并把研究结果拟写谕旨”可知军机大臣会讨论提出意见并汇总交给皇帝,有利于皇帝决策,这反映了军机处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故选B项;清朝的文字狱是思想控制日趋严密的表现,材料并未反映,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处的职能,与康乾盛世的社会状态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军机处,没有涉及中央其他部门,无法看出中枢秘书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排除D项。3.据载,雍正帝登基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他吃饭很简单,也不出去游玩,连承德避暑山庄都没去过。他批答奏章从不假别人之手,有的批复一千多字,一气呵成。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雍正皇帝的勤政 B.宰相制度的废除C.君主专制的强化 D.奏折制度的施行解析:C 据材料“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批答奏章从不假别人之手”可知,雍正帝政务繁忙,君主负责大小事务的决策,这说明君主专制强化,故选C项;雍正皇帝的勤政是材料中的表象,而非本质问题,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宰相制度早在明初就已经废除,排除B项;奏折制度的施行只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一个表现,是雍正帝繁忙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本质问题,排除D项。4.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年表,它表明( )1653年 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1690年 康熙帝亲征击溃噶尔丹叛军1727年 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1762年 乾隆帝设立伊犁将军1792年 乾隆帝设立金瓶掣签制度A.清前期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B.清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C.清朝统治者抗击外国侵略战绩卓著D.康雍乾时期君主有为,不断开疆拓土解析:B 材料体现的是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巩固,B项正确。5.清朝推行改土归流后,“输国赋”“急赋税”是土家族地区的族规、族训中常见的内容。这说明改土归流( )A.推动了民族交融 B.消除了地方割据C.强化了国家观念 D.扩大了清朝疆域解析:C 据材料“‘输国赋’‘急赋税’是土家族地区的族规、族训中常见的内容”可知,改土归流后土家族重视对国家赋税的上缴,说明其国家观念较强,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对国家赋税的重视,是国家观念的落实,而非民族交融,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土归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但“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土归流是清政府对西南地区统治方式的转变,是在原有疆域基础上进行的,并不能扩大疆域,排除D项。6.下面表格的内容反映了( )朝代 人物 事件 结果明朝 戚继光 戚继光 抗倭 重创倭寇,稳定了东南沿海形势清朝 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 驱逐了荷兰殖民者,台湾重回祖国怀抱清朝 康熙 雅克萨之战 打败沙俄,签订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A.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B.明清时期镇压边疆地区叛乱的行为C.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D.中华民族积极主动进行对外交流解析:A 戚继光抗倭是反抗日本侵略,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反抗荷兰侵略,雅克萨之战是反抗沙俄侵略,故选A项。这三个事件都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与内部叛乱、加强专制统治及主动进行对外交流无关,排除B、C、D三项。7.据《台湾府志》记载,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这一变化说明( )A.清朝在台湾设府管理B.大陆移民垦荒是台湾开发的重要力量C.清朝时台湾盛产糖谷D.国家统一促进了台湾地区的繁荣发展解析:D 根据材料可得出清朝将台湾归入版图后,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且大陆移民也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使台湾从“百余里”扩展到“二千余里”,综上可知,国家统一促进了台湾地区的繁荣发展,故选D项。8.下表所示为清朝前期人口数与人均田地数变化的统计。此表反映了清朝前期( )时间 人口数/人 人均田地数/亩顺治十二年(1655年) 1 403万 27.63康熙五十年(1711年) 2 462万 28.15雍正十二年(1734年) 2 736万 32.54乾隆十八年(1753年) 10 275万 6.89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20 809万 3.56A.人口不断增加 B.耕地面积减少C.土地兼并严重 D.人地矛盾突出解析:D 根据表格可知,清朝前期人口不断增加,人均田地数总体上大幅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资源危机日益暴露,故D项正确。9.1757年,乾隆帝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这一做法( )A.规范了中外贸易B.阻滞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C.阻碍了对外交往D.保护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解析: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闭关自守政策,闭关自守政策使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阻碍了中外交流,故选C项。[素养提升练]10.(2023·北京卷,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解析:C 材料中乾隆帝强调日常公事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即可;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即重大要务和紧急事务才可用奏折直接传递给皇帝,故选C项。奏折制度康熙时已出现,雍正年间已普遍使用,排除A项。奏折制度是皇帝加强对中央和地方控制的制度设计,排除B项。奏折由官员直接呈送给皇帝,皇帝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排除D项。11.(2022·辽宁卷,6)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戍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 )A.推动了东北民族交融 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 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解析:B 材料信息重心是强调被谪戍到东北地区的一些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这有利于东北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明确谪戍之人的民族成分,其对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动和社会秩序的影响也没有体现,排除A、C、D三项。12.康熙帝曾下谕地方官要在沿海各地增设炮台,并指出:“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国家承平日久,务须安不忘危。”这反映出清王朝( )A.已经将边防的重点转向海疆B.预见到中国海患问题的严重性C.采取了更为积极的对外政策D.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先进性解析:B 根据材料“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国家承平日久,务须安不忘危”可得出,康熙帝认为千百年后西洋国家会对中国造成不利影响,预见到中国海患问题的严重性,故B项正确。13.时空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维度,可以追寻历史发展的踪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图2材料二14—18世纪部分历史事件简表序号 时间/年 历史事件① 1380 朱元璋下令废除宰相制度② 1382 朱棣设立特务监察机构“东厂”③ 1405 郑和首次下西洋④ 1555 倭寇进犯至南京城下⑤ 1607 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⑥ 1689 雅克萨之战后,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⑦ 1730 (一说 1729) 雍正帝时设立中枢秘书机构 A⑧ 1757 乾隆帝下令仅保留广东一处对外口岸⑨ 1757 乾隆帝平定漠西蒙古 B 部的叛乱——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1)材料一中图1、图2分别属于哪一历史时期 请分别说出两个判断依据。(2)结合所学知识,在材料二A、B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内容。(3)请以“君主专制制度”或“对外交往”为主题,从材料二中提取三条与之相关联的信息(写出序号),针对选定的主题给出结论并予以说明。(要求:结论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1)图1:明朝。依据:都城为京师(北京);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长城的走向(嘉峪关、山海关、辽东长城);瓦剌、鞑靼威胁北部边防等。图2:清朝。依据:都城为京师(北京);设立18省及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等(疆域四至至少写两点)。(2)A.军机处 B.准噶尔(3)示例一主题:君主专制制度。序号:①②⑦。说明:朱元璋下令废除宰相制度,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加强皇权;朱棣设立特务监察机构“东厂”,加强了对官民的监察;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结论:由此可见,明清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示例二主题:对外交往。序号:③④⑧。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倭寇的骚扰之下,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到乾隆帝时仅保留广州一处通商口岸,推行闭关自守政策。结论: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逐渐由开放走向封闭。(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