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

资源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学习目标】
1.结合秦速亡背景,知道汉初巩固国家政权采取的措施
2.背诵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措施和其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
3.理解“光武中兴”,并列举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
4.总结两汉崩溃的原因与教训。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及意义
难点:总结两汉衰落原因
【时空框架】
【自主学习】
框题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阅读教材P20页完成下列问题:
西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归纳西汉初年为巩固政权采取的措施?(提示: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思考)
角度 内容
经济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政治 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汉承秦制”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
思想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二)西汉的强盛
◎阅读课本P21页,找出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的采取的措施?(从政治、经济、思想、开拓疆域角度考虑)
角度 措施
政治 ①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王的实力 ②加强皇权里,削弱丞相权利,设立“中朝” ③确立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④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经济 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生产和销售; ③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思想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边疆 ①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②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③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 ④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东汉的兴衰
◎阅读教材P22页,完成下列问题:
西汉后期的国家状况?
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落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新莽王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国号)?
公元前9年,王莽,新
新莽末年绿林、赤眉起义的原因、结果?
原因:
①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落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②王莽改革,激化社会矛盾
③王莽统治末年,国家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
结果: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主力。随后,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4、东汉初年巩固统治的措施?(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考虑)
角度 内容
政治 ①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②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③裁并郡县,裁剪官吏,节省开支; ④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①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②释放奴婢;
思想 重视儒学
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局面?(一句话说明)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6、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原因、概况、影响?
原因: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概况: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成“黄巾军”
影响:
①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②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两汉的文化
◎阅读教材第P23页,完成下列问题:
列举两汉的文化
史学(代表作及地位) ①《史记》 地位: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材,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②《汉书》 是我国似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①汉赋 ②乐府诗 ③五言诗
科技(代表作及意义) ①《黄帝内经》 时间:战国—西汉 影响::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②《神农本草经》 时间:东汉 地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③《《九章算术》 影响::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都占有重要地位 ④ 蔡伦改进造纸术 时间:东汉 影响:后来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本课小结】
【知识拓展】
秦汉巩固统一措施比较
第4课 探究案
【合作探究1】
材料一 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汉书·诸侯王表》
同学们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讨论思考:汉初为何如此?又有哪些影响?
原因:历史的惯性、统治力的虚弱、确保刘氏天下需要。
影响:
积极: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使汉初的功臣及王室子弟得到了相应的利益,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有一定作用
2.消极:郡国的权力较大,受中央节制较小,以至于拥兵自重,造成了后来的七国之乱,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合作探究2】
汉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史料一 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迫切、快的意思),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晁错《削藩策》
史料一揭示了怎样的历史现象?汉武帝解决此现象采取了哪些措施?
现象: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中央“削藩”尝试,引发亡国叛乱。
措施:平叛并取消王国部分特权;颁布“推恩令”,分解削弱诸侯势力;创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监察,宣扬儒学思想以维护大一统局面等。
史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汉书·董仲舒传》
史料三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春秋繁露》
据史料二、三,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分析他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
观点:尊崇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