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辛亥革命 导学案 (含解析)——2024-2025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辛亥革命 导学案 (含解析)——2024-2025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
2.难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历史意义与局限
【时空定位】
导学案
知识点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三民主义的内容
阅读教材116-118页完成以下问题
1.清末新政
(1)目的:1901年初,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在管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列改革
(3)结果
①最终失败: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②革命兴起: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孙中山首先举起了反清革命的旗帜。
2、孙中山的努力
领域 准备活动
组织 (1)兴中会: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2)同盟会:1905年8月20日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 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思想、理论 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军事 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的 广州黄花岗 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3.清政府预备立宪
(1)开始: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2)文件: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3)结果: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知识点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的意义与局限性
阅读教材118-119页,完成以下问题
1.武昌起义
(1)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引发四川保路运动。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
(3)结果: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2.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1)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2)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阅读教材119页,梳理中华民国建立相关信息,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有何影响?
3.中华民国的建立
(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颁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
②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③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具有进步意义。
知识点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阅读教材120页,找出辛亥革命有何影响?
1.性质: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历史功绩
(1)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3)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局限
(1)结果失败: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教训深刻: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些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
探究案
1.材料一: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 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
——《孙中山选集》
材料二:凡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选集》
材料三: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选集》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进步性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③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④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①民族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民权主义将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满洲贵族,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幻想,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权是资产阶级的民权。
③民生主义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致使资产阶级革命缺乏群众基础,这就决定了
2.材料一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材料三 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
——以上史料均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分析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基本的原则。
(1)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体现主权在民的原则。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3)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4)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方式与职权,体现出责任内阁制的原则。
习题案
1.1924年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实验历史教科书》载:“清廷握专制之权数百年,实不愿改用宪政,将大权公诸人民,是以阳说预备立宪,暗中实厉行专制。此外一切政治也无革新的诚意,人民见清廷态度如此,知道舍去‘革命’别无救亡之策,这是‘革命’的主要原因”。据此可知( )
A.辛亥革命的社会基础十分广泛 B.革命党人起义顺应了时势
C.辛亥革命成为救亡的唯一途径 D.清朝的专制统治空前加强
2.20世纪初,一些知识分子在小说中描绘了未来中国的“庆典想象”。梁启超设想“维新五十年庆典”中的国家因维新而富强,列国首脑皆亲临祝贺;赵君豪的《双十节》描写了飞机等交通工具由国人制造,工人代表在典礼上得到总统表彰。这反映出当时( )
A.知识分子的视野开阔 B.西学东渐的深入发展
C.救亡图强的时代主题 D.社会变革的前进方向
3.张謇在《追悼孙中山的演说》中指出:“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他意在强调孙中山的革命( )
A.反映了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 B.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C.体现了革命过程的曲折发展 D.完成了中国由改朝到改制的变革
4.八国联军侵华之际,中华大地北方南方出现了“极为不和谐”的画面,一面是战火纷飞、动荡不安,另一面却是太平自若,互通有无;1911年 10月 10日,武昌首义成功,并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接下来两个月内南方诸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大清王朝处于土崩瓦解的边缘。东南互保和武昌首义的连锁反应看似不太相干,实则千丝万缕,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腐朽、落后事物必然走向灭亡 B.新生、进步事物必然取得成功
C.量变积累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 D.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
5.从武昌起义后武汉军政府采用“铁血18星旗”和“黄帝纪元”,到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色旗、民国纪年”,实现了单一汉族建国(建立汉族共和国)转变为五族建国(建立多民族共和图)。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民族独立的任务已完成 B.满汉民族矛盾已解决
C.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增强 D.中国政治民主化实现
6.“自中华民国的名称确定以后,帝制被抛入茅坑,便再也爬不起来了……无论帝制也罢,复辟也罢,都很快因不得人心而塌台……”。这主要说明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结束了封建制度
C.变革了社会习俗 D.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理念
7.20世纪初的中国,“新政乃清政府奉列强旨意为洋化中华而办”“新政意在与人民为难,乃害人之举”等言论广泛传播。这种现象反映出( )
A.革命条件成熟一触即发 B.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政府政治威望日益下降 D.百姓参政议政热情高涨
8.1903年,袁世凯选派周学熙等道、府官员参加了在大阪举办的日本劝业博览会。周学熙感叹道,“今日本通国无一人不需洋货,而无一洋货非出自本国仿造者。”回国后,周学熙创办直隶工艺总局,下设工业学堂、实习工场、官纸厂等机构。这些做法( )
A.推动了西方工厂制度的引进 B.体现了当时政府的自救意图
C.使北方成为民族工业的中心 D.目的是抵制日货和发展经济
9.民国时期某学者指出:“共和改创,孙不得不让位于袁以完成统一,而孙氏之党恐袁专擅,乃假手法约,设种种规定以束缚之,行政之权务求减削,立法之权事事扩张。”据此可知,“孙氏之党”的行为( )
A.违背了民主共和的精神 B.照搬了美国政治体制
C.借助权力制衡维护共和 D.结束了君主专制独裁
10.1911年武昌起义后,独立各省几乎无一例外地声明保护外国在华人员生命财产的安全,对外国企业和侨民没有干扰。帝国主义列强也在清政府和独立各省之间标榜“中立”。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 )
A.西方列强支持中国革命 B.中国革命党人的妥协性
C.国内外局势的错综复杂 D.列强维护在华既得利益
11.清末,反清人士纷纷改用算法各异的黄帝纪年,以示与清王朝脱离关系。武昌起义后,各省独立的新政权也多采用黄帝纪年。1911年12月中旬,湖北军政府各部总稽查苏成章等呈请大都督通电各省,一律改用新历。这表明( )
A.辛亥革命具有思想启蒙性 B.革命思想达成了社会共识
C.历法演变呈现出政治色彩 D.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12.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列强也进行了交涉,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这从侧面说明( )
A.革命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B.舆论已经能够决定政治发展
C.清政府放弃了对革命的镇压 D.列强公开支持中国革命运动
13.据学者杨天石的研究,南京临时政府最穷的时候,国库里只有10块大洋。与此同时,国内舆论大多倾向于赶快议和以实现“南北统一 ”,外国势力则称“如中国内乱不止,就要实行干涉”。多重压力之下,孙中山只能向袁世凯妥协。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是( )
A.外国势力倾力支持袁世凯 B.孙中山主动对袁世凯让步
C.民主共和观念的影响有限 D.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施压
14.研究发现,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对美国总统制情有独钟,但在《临时约法》中却以法国政体为蓝本。这一转变表明( )
A.革命派的建国范式发生了变化 B.法国的政体更适合中国
C.孙中山的个人追求发生了变化 D.美国的政体仍有历史局限
15.民国元年,政府援引清末《法院编制法》,将其更名为《暂行法院编制法》后颁行;大理院为最高司法审判机关,首任长官沈家本一身二任,还主持修订法律馆的事务。上述现象反映了当时( )
A.《临时约法》遭到废弃 B.法制建设条件较为欠缺
C.司法审判程序因循守旧 D.大理院行使完全立法权
16.有人这样评价中国近代某个文件:……是在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取得胜利而又迅速丧失政权的历史条件下制定的;……内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但又缺乏足以付诸实现的种种保证;它堂而皇之悬为国典,但从它公布的第一天起就不断遭到袁世凯的践踏,并最后被废弃。有关该文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B.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C.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D.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知识补充】
1.理解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时间:1901年——1911年。
(2)新政: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措施包括:改革官制,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改革兵制,编练新军;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励留学;改革经济,保护奖励工商业。这些措施主观上是为挽救清朝统治危机,却在客观上推动了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现代化。
(3)预备立宪:为遏制革命形势,1905年,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8年,清廷宣布以9年为预备期,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效法日本宪法,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统归于皇帝,一定程度上认可人民权利和政治地位,有利于政治现代化。1911年,成立内阁,事实上是“皇族内阁”,革命党趁机发动革命。
(4)评价:
①直接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汉族官僚与立宪派均极为失望,转而支持革命。
②在客观上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
③传播了宪政知识,为我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2.辛亥革命背景
(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探索均告失败
(2)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3)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及三民主义的提出
(4)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深了清朝统治危机,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和政党(同盟会)建立;
(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全国革命高潮到来;
(7)有利时机:四川发生保路运动
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内容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含义 暴力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核定地价,涨价归国。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范畴 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
关系 前提 核心 补充和发展
史料 基本内容 含义 局限性 进步性
“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族革命) 没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①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②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③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建国民政府。”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 民权主要是资产阶级享有,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使劳动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障。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即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社会革命) 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4.全面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 直接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根本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体现原则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进步性 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B.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共和政体的确立。 C.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局限性 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防止袁世凯专权而设的,有“因人设法”之嫌。
从中国后来的历史来看未能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就这一点来看,未能达到初衷。
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很难实现。
5.辛亥失败原因和启示
(1)主观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根本原因)。
表现: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一个成熟的政党的领导;没有放手发动群众; 没有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军队。
客观原因:袁世凯反革命的两面手段;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启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拓展】辛亥革命并未结束封建制度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而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
习题案答案
1-5:BCDCC 6-10:DCBCC 11-15:CADAB 16:A
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认为清政府无意宪政,仍厉行专制,人民认为除“革命”别无他策,由此可知,革命党人的起义顺应了民意,B项正确;辛亥革命作为资产阶级性质革命,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一切政治也无革新的诚意,人民见清廷态度如此,知道舍去‘革命’别无救亡之策”可知,革命是迫不得已的最后选择,但辛亥革命不是救亡的唯一选择,排除C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当时清政府在形式上正实行预备立宪,专制统治没有空前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未来中国的畅想﹐反映了他们欲改变中国弱国地位、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美好愿望,这折射了救亡图强的时代主题,C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救亡图强的时代主题,“知识分子的视野开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题干所给材料只是对未来中国的畅想,“西学东渐的深入发展”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社会变革的前进方向”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孙中山之革命,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可得出他意在强调孙中山的革命完成了中国由改朝到改制的变革,D项正确;材料“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体现了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但不是张謇强调的主要意思,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失败,没能完成反帝反封任务,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完成反帝反封任务,排除B项;根据材料“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体现了革命过程的曲折发展,但不是张謇强调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一面是战火纷飞、动荡不安,另一面却是太平自若,互通有无;1911年 10月 10日,武昌首义成功,并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接下来两个月内南方诸省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中央权威日趋下降,地方权力日趋扩大,从东南互保到南方诸省纷纷独立,反映了量变积累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在强调清政府的必然灭亡,排除A项;从来没有体现新生事物的成功,排除B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根据题干““铁血18星旗”和“黄帝纪元”,到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色旗、民国纪年”…五族建国”可知国旗由体现汉族正统到五族共和反映了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C项正确;此时民族独立任务尚未完成,排除A项;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辛亥革命并未让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化,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据题意可知,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封建帝制就遭到了彻底的唾弃,说明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使人们抛弃了封建专制思想,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变革了社会习俗,排除A项;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封建制度,排除B项。故选D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新政乃清政府奉列强旨意为洋化中华而办......新政意在与人民为难,乃害人之举”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进行自救,但是出现新政乃清政府奉列强旨意为洋化中华而办、新政意在与人民为难,乃害人之举等言论,说明政府政治威望日益下降,C项正确;革命条件成熟一触即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革命,排除A项;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百姓参政议政热情高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1903年,袁世凯选派周学熙等道、府官员参加了在大阪举办的日本劝业博览会。......回国后,周学熙创办直隶工艺总局,下设工业学堂、实习工场、官纸厂等机构。”可知,关键信息为“1903年”“直隶工艺总局”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鼓励发展实业即工商业,体现了当时政府的自救意图,B项正确;西方工厂制度引进中国是在19世纪中期,洋务运动期间,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分布的信息,而且当时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排除C项;目的是抵制日货和发展经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选B项。
9.C
【详解】依据材料“行政之权务求减削,立法之权事事扩张”,结合所学可知可知孙中山等人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专权,维护民主共和制度,C项正确;孙中山的行为并没有违背民主共和的精神,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通过确立责任内阁制来防止袁世凯独裁,未提及照搬美国政治体制,排除B项;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独裁,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各省由于害怕外国列强的干涉,所以“声明保护……侨民没有干扰”;列强害怕出面干涉,会使自己同正在迅速发展的革命势力形成对立而无法控制局势,使自己的在华权益受到损害,且当时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只有两年多时间,列强腾不出多少力量在欧洲以外的地区采取重大行动,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武昌起义的并不都是革命党人,排除B项;D项无法解释独立各省的行为,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清末反清人士纷纷改用算法各异的黄帝纪年,以示与清王朝脱离关系,武昌起义后,独立的各省也多采用黄帝纪年,这表明历法演变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C项正确;“辛亥革命具有思想启蒙性”与材料主旨“历法演变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不符,排除A项;革命思想没有达成社会“共识”,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社会习俗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没有发生根本变化,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C项正确。
12.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可知,革命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舆论会影响政治的发展,不是决定因素,排除B项;辛亥革命意在推翻清政府,因此清政府不会放弃镇压革命,排除C项;材料显示列强对捕杀秋瑾这件事进行交涉,而没有表明是否支持中国革命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南京临时政府最穷的时候,国库里只有10块大洋”,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初期,国库空虚,财政艰难,经济难以支撑。根据材料国内舆论大多倾向于赶快议和以实现“南北统一 ”,可知国内舆论倒向议和求统一,舆论不支持再进行国内战争,而议和实现“南北统一”需要孙中山在政权上作出妥协退让才能实现。根据材料外国势力则称“如中国内乱不止,就要实行干涉”,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华并未放松,民族危机依旧严重,如果不尽快平息内乱,将会带来更加严重的民族危机,外国侵略者将进一步加快对中国的侵略活动。综上在内忧外患之下,南京临时政府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施压”,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外国势力倾力支持袁世凯”,排除A项;孙中山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被迫对袁世凯让步,而不是“主动让步”,B对材料解析有误,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民主共和观念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据材料“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对美国总统制情有独钟,但在《临时约法》中却以法国政体为蓝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为了防止袁世凯任总统后权力过大,遂以法国议会制、责任内阁制限制其权力,这说明革命派的建国范式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法国政体和美国政体都是民主共和制度,排除BD项;孙中山的个人追求还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C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民国援引清末《法院编制法》,改名后颁行,沈家本一身二任,既是最高司法审判机关首任长官,又主持修订法律馆的事务,说明当时法制建设条件较为欠缺,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临时约法》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司法审判程序,排除C项;大理院为最高司法审判机关,并非立法机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该文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而不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并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A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