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基础落实案)【课程标准】1、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2、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3、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考情分析】抗日战争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程之一,考查中共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作出的重大贡献。命题形式多样化,注重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隐性考查社会热点,注重从核心价值观引领角度设置问题。【时空框架】【阶段特征】1.政治(1)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日本侵华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2)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实行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军民共同抗战,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击日军,领导中国军民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中国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3)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4)人民解放军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三大阶段,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权,中华民国时期结束。2.经济:抗战时期,中国民族经济受日本侵略破坏和官僚资本排挤,日益萎缩。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战争破坏及官僚资本及美国经济的排挤,民族经济走向破产。3.思想: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民族意识大大增强,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知识梳理】局部抗战问题导学一:阅读教材141页——143页,概括局部抗战时期日军侵华的背景、史实?中国社会各界的反应?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结果和影响?1、日本制造侵华事件(1)背景(原因)日本方面: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历史原因: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浓厚。直接原因:1929年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严重影响日本。欧美列强: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对日本侵华采取缓靖政策。中国方面:国共内战,给日本以可乘之机。(2)表现a.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这一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b.1932年1月,日军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c.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吉林长春建立伪满洲国。d.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e.1935年,策动华北事变,意欲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2、中国社会各界的反应(1)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2)爱国军民及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亡运动:a东北军民: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战。b中国共产党: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在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下,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c爱国学生:“华北事变”激起北平学生1935年12月9日大规模游行示威,即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d国民党爱国军队及将领:1932年1月28日,日军猛攻上海,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迫使日军三易主将;1933年,中国军队组织长城抗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原因①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是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根本因素。②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逼将抗日”而不是杀害蒋介石。③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的努力。④宋子文、宋美龄等人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起到促进作用。(2)结果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派周恩来为代表,奔赴西安。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3)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它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概念阐释](1)“十四年抗战”指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结束于1945年日本签订投降书,经过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十四年抗日战争是一个连贯的、发展的历史过程,它完整还原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更能完整地审视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密切关联,更能完整地体现中国人民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正义与进步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做出的重大贡献。(2)华北事变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1935年日本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1935年期间,由日本特务机关幕后策划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投靠日本,先后制造了河北事件、张北事件、华北五省自治运动等一系列事件。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到主导地位,并促进了中国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成为国共两党由对峙到联合的重要契机。全面抗战的开始问题导学二:阅读教材143页——144页,指出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归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1、日本扩大侵华1937年7月7日,日军制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和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民族抗战。(2)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准备抗战的讲话。(3)中共中央洛川会议:1937年8月下旬,洛川会议召开,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形成。(4)改编军队: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5)正式建立: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次日,蒋介石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总结概括】(1)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有过两次合作第一次合作出现在国民革命时期,具体时间是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国民党“一大”是其形成的标志,合作方式为党内合作,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是其破裂的标志。第二次合作发生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具体时间是1937年9月至1946年,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是其正式形成的标志,合作方式为党外合作,内战爆发是其破裂的标志。相同点:都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都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并促成的;都受到国际因素影响。(2)全民族抗战的具体表现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是军民抗日,后方是全国救亡。参战:包括了全国各个阶级、阶层。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团结: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合作:全国军队(包括中国国民党军队和中国共产党军队)的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基础:广大群众。广大人民群众是抗日战争的基础和力量源泉。日军的侵华暴行问题导学三:阅读教材145页——146页,归纳日军侵华的暴行?屠杀人民:1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万人以上;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重庆大轰炸,造成死亡过万,市区大部分繁华地区被毁。政治上“以华制华”: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签订大量卖国协定。经济上, “以战养战”:对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实行“粮食统制”;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三光”政策、疯狂扫荡:日军在抗日根据地实施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1941—1942年,日本在华北推行五次“治安强化运动”,进行疯狂扫荡。实施细菌战:日军组建细菌部队,臭名昭著的731部队曾以活人试验和活人解剖等灭绝人性的手段杀害中国人、朝鲜人以及盟军战俘超过1万人。推行“慰安妇”制度:日军在中国强征随军性奴隶,约20万中国女性遭受蹂躏。奴化教育: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企图消磨中国人民反抗意志,达到民族同化。【总结概括】(1)抗战时期日本对华经济掠夺的方式a利用政权强制力量对沦陷区的各种资源大肆掠夺,如煤炭、棉花等。b对中国沦陷区财政金融的垄断和掠夺,是日本控制、掠夺各种经济资源的必要条件,也是“以战养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在其占领区的财政搜刮,完全是采取近代殖民地掠夺方式。c通过各种欺诈手段,吸取和利用中国民族资本,为其经济掠夺服务。日军一开始对沦陷区强占的工矿企业实行“军管”或“委任管理”,独自经营,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占领区的生产和流通均陷于停顿状态,不利于对中国的掠夺。d控制交通,确保以铁路为主干的交通运输线,也是日军“以战养战”政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2)对待日本侵华罪行的正确态度a“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的侵华罪行不可饶恕,中日两国人民遭受巨大苦难的悲惨历史决不能重演。b 战后,日本少数人一直在进行算改日军侵华史的活动,我们不能不提高警惕,及时予以揭露并用史实进行必要的驳斥,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责任。c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理性地分析日本侵华史,才能牢记历史教训,珍惜今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