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学习目标】1.按照时间顺序,梳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史实。2.依据史料,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归纳其主要经验教训,对此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重点难点】重点:掌握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史实。难点:归纳探索时期主要经验教训,对此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时空定位】1.阅读教材173-174页,中共进行了哪些成功探索?(1)《论十大关系》(2)双百方针(3)中共八大(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阅读教材174页,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并且都有哪些内容?(1)1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文化大革命面对失误,中共做了哪些调整?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提出四个现代化4.阅读教材176-178页,总结新中国到改革开放前都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功?1.工业(1)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2)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2.农业: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3.社会生活: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得发展。4.先进人物(1)“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2)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5.外交成就(1)概况: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建交高潮。(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3)中美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4)作用:我国外交成就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深度理解】一、分析:1956~1976年探索中党和政府主要围绕的两个核心问题。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二、对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都是“左”倾错误的体现,但两者本质属性不一样,“大跃进”运动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两者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都破坏了经济发展。1、“大跃进”的的特点和消极影响。(1)特点:“大跃进”的特点是各行各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即“多”与“快”,危害是浮夸。(2)危害: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造成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严重后果。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③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消极影响。特点:人民公社是农、工、兵、学、商合一的组织,最突出的特点是“大”与“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危害是平均。具体表现为:①规模大。②公有化程度高。③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④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⑤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危害: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违背生产关系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律,片面扩大合作化的规模,片面提高公有化程度,结果超越了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三、理解:“八字方针”中的“调整”的含义: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指的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并不是系统纠正“左”倾错误。“文革”时期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实质上是系统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四、了解: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指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五、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对美国来说,主要基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西欧和日本的冲击、美国深陷侵越泥潭等因素;对中国来说,主要基于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改善中国国际地位、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决策等。2、影响:对中国而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外交的僵局,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对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美国而言,对苏联起到了战略威慑作用,促进了美国的战略调整和收缩;对世界而言,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发展;对中日关系而言,直接推动了中日的正式建交。六、二十年(1956~1976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项目 特征 影响 原因 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1)根本原因在于“左”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 (2)两极格局下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党和国家领导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 (3)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热情空前高涨、渴望祖国繁荣富强 (4)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3、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 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5、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6、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防止个人崇拜。“大跃进”运动 大炼钢铁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被严重挫伤文化大革命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干扰【探究案】【探究 1】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及评价材料一: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 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材料二:1956 年 2 月苏共召开的二十大,第一次公开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揭露了“个拜”造成的恶果。中共中央对此十分重视,书记处、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在这些会议上,中共“以苏为鉴”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深化,……毛泽东当时多次指出:苏共二十大“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 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4 月 4 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又说“感谢赫鲁晓夫揭开了盖子,我们应从各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不要再像过去样迷信了。”——摘编自王保贤《中共八大前后的探索与苏共二十大》材料三:1956 年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当时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大会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集》第 3 卷(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中共八大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提示:梳理 1956 年间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所发生的基本史实,在此基础上挑选对中共八大有直接影响的事件加以概括。答案:背景:①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②1954 年宪法颁布后中国初步确立起完善的政治框架,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日益得到实现;③中国在亚非拉国家中取得支持和声望,打破西方的孤立和封锁;④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启示中国共产党必须更加注意总结本国的建设经验,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何全面评价中共八大?提示:根据中共八大的内容,认真梳理课本知识并加以概括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答案:正确分析了我国的主要矛盾,提出的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后来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探究 2】“三面红旗”的恶果、党的调整策略及效果材料一: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受到严重削弱,生产大幅度下降。1960 年比 1957 年,工业总产值增长 2.3 倍,而农业总产值却下降了 22.8%;农业不能为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所需要的粮食、油料、原料等农产品。——吴金余《如何理解“大跃进”所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材料二:国家花费了宝贵的原材料,制造出大量的废品……至于一九五八年生产的“一〇七〇万吨”钢里,有三百多万吨是乡下人砸铁锅,城里人拆钢窗、卸暖气管,用“土高炉”炼出来的,什么用处也没有。薄一波一九五九年说的“一九五八年炼出来的三百万吨土钢,至今还埋在草里”。——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一九八三年《中国统计年鉴》材料三: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人们生活雪上加霜。……公社在分配上实行工资制,同时实行粮食供给制,即全体社员不管家中劳动力多少,都按照人口免费供应粮食,并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公共食堂。到 1959年底,全国农村到食堂吃饭的人数达 72%。然而,由于管理落后和粮食产量的下降,大部分食堂都不能满足全社基本饮食。农业生产周期长,工作分散,完全采用集体劳动的形式影响了农民劳动积极性的提高,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违背了农业生产规律,超越了当时中国生产力的实际水平。——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四:党和人民面临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许多地区因严重缺粮而相当普遍地发生浮肿病,不少省份农村非正常死亡人口急剧增加。由于出生率大幅度降低、死亡率显著增高等原因,1960 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 1000 万。……原本希望快一些让人民群众过上较好的日子,结果却出现如此空前的灾难。这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斗争造成的最严重的的后果和教训。——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三面红旗”造成的恶果?提示:根据材料归纳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答案:恶果:①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②人力、物力巨大浪费,破坏生态环境;③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其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④是造成 1959—1961 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2)根据课本,归纳面对这一状况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怎样的效果?提示:根据课本中的相关表述正确答案。答案:措施:①从 1960 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②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③1962 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的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的成果;④1964 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效果:1962 年下半年到 1965 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习题案】1、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地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表明党和政府( )A.认识到经济需要平衡发展B.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的经济指导思想C.将经济建设的重点转向农业和轻工业D.开始纠正“左”的错误解析:根据材料“农业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党和政府认识到经济需要平衡发展,故选A项。2、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答案:B解析: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排除A;通过材料可以看出,1963至1965年,我国农业工业产值都迅速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故B正确;合作化运动出现在三大改造时期,排除C;计划经济体制弊端逐步解决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D。故选:B。3、1962年,全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减少1.9万个,加上1961年减少的,共减少了4.4万个;工业总产值比1960年下降了47%,重工业总产值下降了57%,轻工业总产值下降了26%。出现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破坏了社会生产力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贯彻C.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D.国民经济急剧恶化,濒于崩溃的边缘解析:1962年我国的工业企业数量和产值都有明显的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运动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国民经济出现混乱,为改变这种局面,中共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选B项。4、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我国目前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56年,中共八大也曾对当时的主要矛盾作出了分析。对这两次会议理解正确的是( )A.都根据具体国情作出了正确分析 B.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C.都基于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探索 D.都促使了社会生产关系发生质变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九大,难度较大。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都是符合当时国情的正确的分析,故A项正确;中共八大对当时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分析,但会后没有坚持落实中共八大的精神,没有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B项错误;中共八大时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故C项错误;两次会议都没有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质变,故D项错误。5、下图是1960年1月某杂志刊登的《引洮河水上山》,展现了当时甘肃为了解决干旱问题,在高山上修建水渠引水的场景。这可以用来反映我国( )A.社会主义工业化在稳步中前进 B.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C.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D.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农村活力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三年困难时期,难度较大。1960年处于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引水上山抗旱生产,体现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故选B项;“工业化稳步前进”不符合经济困难的史实和材料主旨,排除A项;生产关系改革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与水利无关,且20世纪60年代农村生产关系并没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农村活力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时间错误,排除D项。6、下图是创作于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幅漫画,主题是“青白菜,大地瓜,俺社丰产人人 夸,今天担起食堂送,炊事员见了笑哈哈。”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A.人们的主观愿望违背了客观规律 B.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C.人民公社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农业生产满足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答案:A解析:通过对漫画及提示语的解读,可以得出是“大跃进”时期。“大跃进”时期人们要求快速建设社会主义,但出现了“浮夸风”的现象,主观愿望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故A正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故B错。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它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错。漫画中并没有涉及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故D错误。7、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答案:D解析:“冷战”由西方发起,旨在通过非武装手段对抗、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能表明西方针对中国乃至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敌对行动全部失败,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排除B项;材料只能表明在是否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问题上,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观点,不能据此断章取义地说“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故C项错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投票的结果……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等关键信息说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故D项正确。8、有学者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这说明( )A.“两弹一星”的研制是国内外形势所迫的结果B.“大跃进”运动有利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C.我国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D.我国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解析:根据材料“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出于战备考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弹一星”的研制是在当时美苏争霸和中国国防力量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的,故A项正确。9、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国方面要求:尼克松可以坐自己的专机到中国,但在中国境内则必须乘坐中国方面提供的飞机。经协商后,最后达成协议:总统专机先飞到上海,上海飞往北京时,不必转乘中国专机,但是中方要派先遣小组带领一名领航员登机。这说明此时中国外交( )A.仍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B.表现出了强烈的主权意识C.意在表明中国的主导地位 D.蕴含了反对霸权主义倾向解析:由材料“在中国境内则必须乘坐中国方面提供的飞机”“上海飞往北京时,不必转乘中国专机,但是中方要派先遣小组带领一名领航员登机”可知中国旨在维护领空权,表现出强烈的主权意识,故B项正确;由材料“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可知中国摒弃意识形态的对抗,中美关系逐步走向缓和,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维护主权意识而非表明中国的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反对霸权主义,故D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