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课程标准】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学习目标】1.在学习本课相关史实的基础上,能够认识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家国情怀);2.能够运用相关史料,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历史地、辩证地评析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历史解释、唯物史观)2.能够运用相关史料,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历史地、辩证地评析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时空坐标】课前预习案【基础知识梳理】一、五四运动(一)历史背景1.民族矛盾:一战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美国加快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2.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激化阶级矛盾3.直接原因(导火线):中国在 上的外交失败4.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5.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提供阶级基础6.思想:① 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②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7.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思考:阅读教材p120,了解巴黎和会的时间、中国代表的要求、结果、影响(二)过程时间 地点(中心) 斗争形式 口号 结果第一阶段 5月4日 -6月3日 北京 学生罢课 游行示威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打倒三个卖国贼 被镇压:大批学生被逮捕,向全国发展第二阶段 6月5日 上海 三罢斗争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主力是工人) 初步胜利: 1.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3.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三)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1.中国人民的联合斗争 2.巴黎留学生和华工的斗争3.中国代表团的努力 4.无产阶级发挥了主力作用(四)五四运动的特点:1.运动的领袖是李大钊、陈独秀等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2.运动的先锋是学生3.运动的主力是工人阶级4.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5.具有彻底性和不妥协性(五)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p121学思之窗阅读材料,思考五四运动的意义,体会其时代价值。)1.对社会变革:(1)性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 。是一场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 。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的 。(2)地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近代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3)阶级: 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4)思想:解放了思想,促进了 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5)组织:为中共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2.五四精神: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背景:1.俄国 的影响。2.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3.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4.民族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壮大。(二)概况:1.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2.传播方式:(1)发表文章、翻译著作:①1919年李大钊发表《 》,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②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出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创建研究社团:①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发起中国最早研究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②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3.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导。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7-1923)(一)中共成立的背景:1.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2.思想基础: 主义的广泛传播。3.组织基础: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10月,李大钊等人在北京成立了共产党小组。)4.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支持。(二)中共成立的标志:------ 的召开。1.时间:2.地点: 上海法租界 浙江嘉兴南湖游船3.会议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名代表4.中共一大的内容:①党的名称: ;②党的性质:无产阶级政党;③党的奋斗目标:推翻 ,建立 ,实现 和 ;④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 。⑤明确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5.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怎样理解这句话?)(2)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3)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4)中国革命的面貌 。(“新”的含义:新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共二大:1.时间:2.地点:3.内容:制定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和最高纲领(1)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2)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达到共产主义。4.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第一次国共合作(一)原因:1.中共方面:(1) 吸取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二七惨案)的教训,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国共合作的决议2.国民党方面: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3.国际:共产国际的帮助。(二)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时间:2.内容:提出了 ,确立了 、 、 三大政策。★[ 新三民主义的内容]①.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②.民权主义:要求普遍、平等的民权,把反帝和反封建相结合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状况★ [新三民主义的“新”的内涵]①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由反满到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帝明确化)②民权主义: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到由一般平民共有,普遍、平等的民权。(民权普遍化)③民生主义: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更加关注民生)★[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①新三民主义是指导思想,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手段②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实施的理论依据,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③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共同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3.意义: ①国民党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②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③反帝反军阀的 席卷全国五、国民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1-1927.7)(一)开始的标志: 目标:打倒(二)过程:1.1925年成立 国民政府,两次东征,消灭陈炯明势力,巩固和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2.1926年7月,开始 ,歼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3.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三)结果:失败。1.失败含义: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失败标志:蒋介石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汪精卫武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3.失败原因:(1)主观: ①陈独秀坚持右倾投降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的领导权②中共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经验,不成熟;(2)客观; ① 篡夺领导权 ②帝国主义的破坏意义:1.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 的反动统治;(p124北伐路线图)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3.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有着重要作用:(1)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2)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武装;(3)广大群众受到一次革命洗礼。(五)教训:教训:要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