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标要求】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相关史料探究,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巩固人民政权的必要性及影响。
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外交领域的开创性。
4.结合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相关史实,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的努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特点及三大改造的意义;从民主法制建设、外部环境、经济建设等方面探索新中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及表现。
2.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采取的外交方针的原因、在外交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外交方针所带来的影响。
【阶段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年)的阶段特征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初步确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2、经济上:土地改革、稳定物价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3、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屈辱的外交局面;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新中国国际话语权大大提高。
4、思想上: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时空框架】
导学案
【自学引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建工作主要是通过什么会议完成的。
筹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讨论新中国的成立。
(1)召开:1949年9月21日,北平。
(2)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是什么?有何意义?
标志: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下午三时,举行开国大典。
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2)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人民政权的巩固
1、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人民政权而实行的紧迫而必要的重大举措有哪些?有何重要意义?
剿匪镇反、土地改革、稳定财经、抗美援朝
(1)剿匪镇反: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土地改革: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土地归农民所有,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3)稳定物价:建国初期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通过统一国家财政支出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4)抗美援朝: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扩大朝鲜战争,威胁中国安全。10月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具体表现为哪三大政策?具体含义是什么?取得了哪些重要的外交成果?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三大政策:①一边倒: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②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做普通侨民对待,不作为外交代表对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是怎样的?其基本内涵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1)过程:
①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赞同,写入两国的协定。
②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①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0世纪50年代中国参加了哪两次重要国际会议?对中国和世界而言,这两次会议有何意义?
(1)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所起的积极作用。
(2)1955年4月,中国参加亚非会议,会议上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基本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经济
(1)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①提出: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提出。
②内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一五计划(1953-1957)
(3)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①概况: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政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
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毛泽东思想有何重要作用?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拓展补充
新民主主义社会: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有经济主导的包括国有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多维度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从时间视角看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可归纳为“四个终结”:一是新中国成立,终结了国民党22年的反动统治,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奠定了新的国家平台和政治前提。二是新中国成立,终结了自鸦片战争以后109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三是新中国成立,终结了自明朝中叶以后约500年中国社会总体下行的轨迹,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社会上升发展的新起点。四是新中国成立并向社会主义过渡,终结了中国社会延续数千年间的剥削制度,成为中国人民走向自由解放的里程碑。
从空间视角看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可以归纳为“四个开启”:一是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二是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亚洲政治版图的新格局,推动了亚洲各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和解放的斗争。三是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阶段。新中国建立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阵营的力量,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发展。四是新中国成立,开启了全人类解放和世界发展进步的新局面。极大地鼓舞和帮助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支持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正义事业,推动了人类进步发展的历史进程。
从社会视角看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可归纳为六个“历史性转变”:一是政治领域,新中国成立实现了由外来压迫、封建专制向独立解放、人民民主的历史性转变。二是经济领域,新中国成立实现了由剥削压迫、贫穷凋敝向平等自由、繁荣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三是文化领域,新中国成立实现了由复古媚外、腐朽落后向文化自信、文明进步的历史性转变。四是社会领域,新中国成立实现了由农业文明、传统社会向工业文明、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五是国内民族关系领域,实现了由矛盾频发、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向民族和睦、团结统一、共同奋斗的历史性转变。六是国防外交和国家主权领域,实现了由任人宰割、有国无防、主权受辱向独立自主、国防巩固、主权完整的历史性转变。
3、“银元之战 ”和“米棉之战 ”的实质
人民政府进行的“银元之战 ”和“米棉之战 ”是同资产阶级的一场较量,性质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表面上“银元之战 ”采用行政手段,“米棉之战 ”采用经济手段,都是为了稳定物价,其实质是党和政府与资本家在争夺市场的领导权。
4、“一边倒”外交方针的认识 
(1)“一边倒”外交方针指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并不意味着无条件顺从苏联,也不是绝不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交往。
(2)“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不矛盾,“一边倒”方针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因此,“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不但不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相悖,相反,它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重要体现。
5、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平等性: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2)结盟性:“一边倒”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过渡性: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6、如何理解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含义
“求同存异”:“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都存在差异。“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7、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二战前为法国的殖民地。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和印度,所以把印度和中国的“结合部”,即中南半岛,称为印度支那。二战结束后,印度支那半岛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人民开展了反对法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
8、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国内外历史条件变化的产物
(1)国际方面: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新中国的国家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国防安全迫切需要强大的重工业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政府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而新中国私营和个体经济与资源配置集中化、计划化不相适应,这就要求建立社会主义的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
(2)国内方面:1952年底,中国的国有经济已经超过私营经济,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为有计划地展开工业化建设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通过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一系列措施,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政权得到了巩固,这为我国有计划地开展工业化建设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因此,在国际国内历史条件变化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在1953年9月正式提出了“逐步实现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9、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
(1)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意义
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②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1954年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
1954年宪法明确指出了将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在经济上要求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政治上要求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因此可以说,1954年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4年宪法虽然肯定了社会主义的原则,但仍然承认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格局,承认各民主阶级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结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治格局,在法律上保护资本家所有权和个体劳动者的私有权。因此可以说,1954年宪法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
1954年宪法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根本大法,在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具有过渡时期的历史特点。
11、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的比较
项目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
不同点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阶级本质 人民民主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 三权分立
政党在政权中的活动方式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 两党制或多党制
相同点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议会制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都是一种代议制 ②都是定期选举产生代表或议员的间接民主形式
探究案
探究一:
阅读教材P166“历史纵横”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的背景。
(1)军事基础:国民党统治被推翻,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
(2)政治基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方针路线的准备。
(3)群众基础:全国人民热烈拥护迅速成立中央人民政府;
(4)理论基础: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5)组织基础:1949年9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筹备成立新中国。
探究二:
教材P167思考点: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参考答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封建不仅仅是指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同时也包括摧毁封建统治根基。土地改革具有上述双重意义。把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是摧毁封建剥削制度的基础;消灭地主阶级,则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力量。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成为国家的主人,为结成工农联盟创造了条件。工农联盟的建立,从根本上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探究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多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如图)。
材料
指出中国前两次建交高潮的时间,及形成的原因。
1、开国大典的第二天,苏联方面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照会便发到了中南海,苏联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中央政府决定,凡是承认新中国,并与国民党政府断绝关系的社会主义国家,无需谈判即可建交。紧随苏联之后,社会主义阵营呈现出承认新中国的高潮。截至1950年11月,已有6个亚洲国家和12个欧洲国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掀起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2、第二次建交高潮出现在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末,广大亚非拉国家成为与中国建交的“主力军”。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越来越多的国家在赢得独立后走上了中立的道路。相同的经历和愿望让中国与亚非拉国家互相支持,大力加强同这些国家的团结合作,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究四:
1、为什么国家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参考答案:历史发展证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如果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发展需要,就要通过革命或改革来改变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进步,但仍不能满足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需要。⑴在农业方面,土地改革后我国农业还是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多数个体农民缺乏农具和资金,难以解决水利问题和抵御自然灾害,难以合理使用耕地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并且很快就会出现新的贫富分化,无法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分散的个体农民生产率低,在生产、销售、分工等方面均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迫切需要。⑵在手工业方面,作为个体经济的手工业,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所以必须通过合作化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之适应国家工业化和人民生活的需要。⑶资本主义工商业满足了国家对一些工业品的需要,吸收工人就业,提供税收,活跃市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计民生。但其资本主义的性质又使它存在剥削工人剩余劳动,唯利是图,与社会主义生产目标相左,抑制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等负面作用和影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国家有计划按比例的要求不相适应,因而必须对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以,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满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
2、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亟待发展。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借鉴苏联经验:苏联的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探究四:
1、与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属于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2、比较1949年《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异同。
比较项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不同点 背景不同 新中国即将成立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
不同点 制定主体不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内容不同 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性质不同 具体临时宪法的性质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历史作用不同 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
相同点 都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及宪法保障; 都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的性质和各项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