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课标要求: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学习目标:1.了解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2.认识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及成就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重点、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难点: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改革开放的进程。自主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召开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内容 思想上: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作为指导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组织上: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意义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备注:(1)新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新道路。(2)新时期: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3)新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2.平反冤假错案: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4.制定1982年宪法: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二、改革开放进程1.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过程:(1)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1978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3)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4)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5)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6)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7)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8)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放战略;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2、发展成果: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2)含义: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1)过程①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中国政府分别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中英、中葡联合声明。②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③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2)意义: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3.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告台湾同胞书》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人员往来“九二共识” 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汪辜会谈” 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反分裂国家法》 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习近平、马英九会面 2015年1月7,两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本课小结】【概念解读】1、“两个凡是”:1977年2月7日,华国锋公开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实际上反映出全国上下仍有部分"左"的思想潮流。2、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组织路线: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重新回到领导岗位。重新审查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来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拓展延伸】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第一次,秋收起义失败后,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第二次,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第三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2、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项目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资源配置 行政手段调节资源的配置 市场调节资源的配置积极作用 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与财力恢复和发展经济 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消极影响 权力高度集中,后期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导致经济危机认识 两种体制各有优点,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阻碍经济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势在必行。社会性质不是区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4、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1)必要性: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内容: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逐步探索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4)实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5)特点: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从农村起步到向城市推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意义: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5、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近代中国对外开放 现代中国对外开放背景 在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 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进行。内容 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 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影响 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大大加快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性质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 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6、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特点渐进性 先从农村开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再到建立新体制,循序渐进探索性 先试点,后推广,实现全面改革联动性 城乡联动,互相推进,共同发展创新性 突破旧体制,探索新体制,最终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一国两制 ”的基本内涵(1)“一国两制 ”的基础是“一个中国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实行“两种制度 ”: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照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实行“一国两制 ”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8、“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异同比较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经济特区不 同 点 目的 稳定社会解决民族问题 祖国和平和统一 发展经济促进现代化建设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权限 根据本地区执行法律 法规、政策的自治区 拥有除外交、国防外 的高度自治权 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制度范围 5个民族自治区 港、澳、台 5个经济特区相同点 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地方行政区,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与中央的关系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9、影响国家统一的因素1、有利因素①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追求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②海峡两岸人民同祖同宗、血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③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④“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⑤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增多。2、不利因素①“台独”分裂势力的破坏。②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③两岸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分歧。探究案探究1: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改革 史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叫作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史料二 只有坚决地系统地进行改革,城市经济才能兴旺繁荣,才能适应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需要真正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史料三 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使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首先在安徽、四川试行,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在城市也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由点到面,先试点后推广。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问:(1)史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不变”与“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不变”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公有制形式没有变;“变”是指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产品分配形式发生了变化。(2)根据史料二,概括指出1984年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农村转向城市。(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