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茶馆学习目标1.通过品读人物对话感受与理解剧本所体现的历史感,体会剧本语言表达的凝练;2.通过梳理人物形象把握戏剧冲突,理解《茶馆》的思想内涵,体会老舍创作的匠心。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读人物对话感受与理解剧本所体现的历史感,体会剧本语言表达的凝练;2.通过梳理人物形象把握戏剧冲突,理解《茶馆》的思想内涵,体会老舍创作的匠心。 教学思路一、读一读,析茶馆特点 引出学习任务和探究路径二、品一品,明时代镜像任务一:聚焦“国事如何”,品读人物对话,解读茶馆所映射的时代镜像。三、辩一辩,析戏剧主旨任务二:聚焦“为何莫谈”,梳理人物形象,感知人在时代下的选择及命运,把握《茶 馆》的思想内涵。从“莫谈国事”说起——《茶馆》(节选)同学们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通过品读人物对话,感受与理解剧本所体现的历史感,体会剧本语言表达的凝练;2.通过梳理人物形象,把握戏剧冲突,理解《茶馆》的思想内涵,体会老舍创作的匠心。 通过课前预习,我们对《茶馆》第一幕中出现的人物,已经有了比较清晰地了解。一、读一读,析茶馆特点那么接下来呢,让我们一起咀嚼文本,走进《茶馆》的世界。首先,我们来看戏剧发生 的场所。请阅读关于茶馆的介绍文字,包括舞台说明,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茶馆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有这样几句概括的句子。总之,这是当日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无事都可以来坐半天。 这真是个重要的地方,简直可以算作文化交流的所在。不难得出,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是一个茶客的集散地,有事无事皆可来。这 里有奇谈、有怪论、有新闻、有罕物...但在这里,诸事可谈,国事莫谈。这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本来茶馆是一个无事放松身 心、有事办事的好去处,那为何这个茶馆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呢 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探究为何“莫谈国事”。 一是“国事”如何 茶馆所折射的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二是为何“莫谈” 谈了怎样 不谈又怎样 去分析人在这样的时代下,他的选择与命运。二、品一品,明时代镜像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老舍在创作《茶馆》时曾说:“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 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可见《茶馆》中的每个人物,身上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请以品读人物对话为抓手,聚焦人物的主要矛盾,说一说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我们来看看这几组对话。首先是康六与刘麻子的对话。同学们都知道,康六因为在乡下种地,没法子混了,全家 大小,一天连一顿粥都吃不上,所以来到北京找到刘麻子卖女儿。两人的交锋点在于,刘麻子要把康六的女儿卖给一个太监,而且只给康六十两银子。这里康六有两处台词的省略,值得玩味。我们来看看第一处。(师有感情地说台词)刘爷!15岁的大姑娘,就值10两银子吗 卖到窑子去,也许能多拿个一两八钱的,可是你又不肯!那是我的亲女儿!我能够..有女儿,你可养活不起,这怪谁呢 这一处省略,同学们可以补充吗 那是我的亲女儿,我能够为了多拿钱把她卖到窑子去吗 我还是人吗 这里之所以省略,是因为康六此时既无奈,又心痛。他说不出把女儿卖到窑子这样的话 来。这表明康六卖女实属穷困至极之举,饱含着一位父亲无限的心酸。当康六得知女儿要卖给太监时,他说了一句:自古以来,哪有.…同学们试着补一补省略的话是什么 应该是,自古以来哪有太监娶妻的 这表明太监娶妻这件事,自古以来就是不合常理的,是极为荒唐的。康六因为自己是弱 势的一方,所以他没敢说出省略的话来。一个被生活所逼迫得多么可怜、多么卑微的父亲形 象啊!到这里我们就可以从语言的缝隙中,去窥探当时的社会情况了。康六卖女不是个别现象, 乡妇也在卖女儿。这说明农民流离失所,生存举步维艰,表明乡村经济已然崩溃。而太监呢 公然买女娶妻,中 间人牵线搭桥挣黑心钱,表明社会已然畸形,恶势力横行。我们再来看看,常四爷与二德子、马五爷的对话。同学们通过阅读可知,张宅的鸽子飞到了李宅去,李宅不肯交还,于是双方召唤了打手, 约在茶馆,想找调解人做调解。常四爷认为这种事来了茶馆,肯定打不起来。其中的一位打手二德子,认为常四爷在甩闲话,于是寻衅滋事。那二德子是谁呢 哎,细心的同学就发现了有这样一句台词。(师有感情地说台词)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 可以看出,二德子不是一般的打手,而是官府的打手,他象征着官。面对二德子的挑衅,常四爷不卑不亢,(师有感情地说台词)要斗威风,跟洋人干去,洋 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二德子要动手了,(师有感情地说台词)怎么着 我碰不了洋人,我还碰不了你吗 一个仗势欺民的恶霸形象跃然纸上,千钧一发之际,传来了马五爷的一句: (师有感情地说台词)二德子,你威风啊!此事立马平息。二德子讨好谄媚的一面即刻上演,请安呀,付茶钱呀,自请去后边坐坐。在这里,同学们可以揣摩一下马五爷的台词。 这里加一个程度副词“好”如何 (师有感情地说台词)耳德子,你好威风啊! 耳德子,你威风啊!揣摩一下马五爷的威风,需要程度副词的加持吗 显然不加的话,更能凸显马五爷的不怒自威。在马五爷眼里,二德子就不能威风起来。 那马五爷是谁 很好,马五爷是信洋教吃洋饭的。到这我们就可以得出,二德子不去冲锋陷阵打洋人,而是欺压常四爷,转而又被吃洋饭 的马五爷制服。这说明官府欺凌百姓,官府畏惧洋人。而马五爷呢,自恃傍上洋人,高人一 等,支配二德子这样的有权之人,这表明西方列强势力已强力渗透,清政府沦为了“洋人的 朝廷”。我们再来看看,常四爷与宋恩子、吴祥子的对话。常四爷正直善良、心忧家国,看到流民没有饭吃。秦二爷呢,又冷漠处理,由衷地感叹 了一句:二爷,我看哪,大清国要完!这是一个特殊情境下的话,就被宋恩子、吴祥子别有用心地听了去,认为常四爷是谭嗣 同的同伙,要进行抓捕这里同样有一处省略值得玩味。面对宋恩子、吴祥子的质问与威胁,松二爷说:“我,我 听见了,他是说.… ”我们都知道松二爷与常四爷是好朋友。这处省略,他其实是想说,他是听见常四爷说了 这么一句话,但是他想着为常四爷解释一下,他并不是真的希望大清国要完啊。但还没来得 及说出后面的话,就被强行打断。宋恩子等人,根本不会理会常四爷到底什么想法,也不会 听取松二爷的任何辩解。他们手中的铁链子就是王法。他们可以为了完成任务,随意抓人, 随意地敲诈勒索。这再次反映社会秩序已然混乱,恶势力猖狂,人们没有言论自由。此外,非常精彩的,还有庞太监 与秦二爷的对话。庞太监与秦二爷的主要矛盾,在于两个人立场不同。秦二爷嘲笑庞太监守旧,而庞太监 轻蔑他维新,一个小财主,竟然毫不客气地爬在了他头上。秦、庞彼此的哈哈哈,看着和谐, 都能感受到绵里藏针,二人水火不容。这反映出了什么呢 在与维新派的较量中,保皇派得势,但已根基不稳。其实文中还有多处对话,折射了当 时的时代信息,同学们可自行寻找。我们在此做一下总结。通过以上主要冲突的分析,特别是品读人物对话,我们解决了“国事如何”的问题。当时 的时代,农村破产,民不聊生,官欺百姓,官怕洋人,无言论自由,保皇派得势,恶势力横 行。三、辩一辩,析戏剧主旨接下来,我们再次回归文本,去想一想为何莫谈的问题。通过分析人物对话,我们发现,这样的时代是黑暗的、畸形的、荒唐的、腐朽的。处在 这样的时代,人该如何选择呢 有人谈国事,有人莫谈国事,请聚焦秦二爷、常四爷、王利 发三个人物,说一说他们的时代选择及命运。秦二爷可谓是谈了一辈子国事。身为资本家,一身豪气,有远见,想通过实业救国。他 说:“把本钱笼在一起,开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而常四爷呢,他挂怀了一辈子国事。作为一个没落的奇人,一身正气,侠肝义胆,痛恨 洋人,不满清王朝的统治,不向任何人低头。他对国家的未来忧心忡忡。他由衷地感叹:我 看哪,大清国要完!王利发则和他们相反,他拒绝谈任何国事。作为一个生意人,一身精明,圆滑能干,恪 守本分。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变化,处处谨小慎微,处处在茶馆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 就想着能过上太平安宁的日子。他说:“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可他们的命运如何呢 同学们读了剧本后面的两幕就会明了。谈国事的秦二爷,工厂被当做“逆产”没收,晚年 落魄,一生心血付之东流。他想改变这个时代,却被时代所吞没。谈国事的常四爷,因一句感叹:大清国要完。银铛入狱一年,出狱后参加义和团,自食 其力卖菜,甚至沦落到了街上卖花生仁的地步,无人送终。他爱这个国呀,可谁爱他呢 拒谈国事的王利发,追随时代的脚步,不断进行着茶馆改良,从开公寓、上评书,甚至 请女招待,结果越改越凉,连茶馆也被夺走,他就是想活下去啊 !不管是秦二爷的智、常四爷的勇,还是王利发的顺,在晦暗的时代面前,他们或抗争或 忍受,但最终都走向了凋零与毁灭。同学们要知道,那个时代,还有无数的秦二爷们、常四爷们、王利发们,还有那些无抗 争之力的底层人民们,其境遇可想而知。至此我们就明白了,老舍先生想通过汇聚在茶馆的,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想表达什么。 谈国事,谈之无用,谈之有难,莫谈国事。为了自保,国事谈与不谈,人都是为了千方百计地活下去。可这样的时代,人能够生存 下去吗 人想要生存,但时代要毁灭;人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打破旧时代、葬送旧时代。 这就是老舍先生,创作茶馆这部戏剧的初衷与匠心。一个由“莫谈国事”引发的思考,让我们在感受戏剧语言高度凝练的同时,也思考着语言 背后所构建的时代,以及老舍先生的精神世界。老舍先生通过《茶馆》, 表达着中国何去何从的思考,让我们动容于一个作家的良心。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让我们向《茶馆》致敬,向老舍先生致敬! 最后,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体会、揣摩人物心理,表演《茶馆》第一幕。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