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走进新时代》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走进新时代》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3.走进新时代》教学设计
课题 《新时代新生活》 单元 三单元 课时 第1课时 年级 小学低年级
一、教学背景:
本课时《新时代新生活》是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读本第3讲走进新时代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新时代的特征,感受新时代带来的新变化,以及新时代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新时代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能够描述新时代的主要特征。 2. 引导学生发现新时代给个人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 3. 培养学生对新时代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 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新时代的含义及其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难点:如何让学生将抽象的新时代概念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四、教学准备:
1. 新时代的图片和相关生活实例。 2. 视频材料,展示新时代的变化和成就。 3. 学生用的活动手册,用于记录和反思。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一段新时代变化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向学生简要介绍视频的主题和目的。 3. 提出“你从视频中看到了哪些新时代的变化?” 1. 观看教师播放的关于新时代变化的视频。 2.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可以用笔和纸简单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3. 积极参与教师引导的讨论环节,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播放关于新时代变化的视频,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从而更加关注身边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
(二)新课呈现 1. 简述新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 2. 逐一展示PPT中的每一页图片、图表、数据以及简短的文字说明。 3. 提问:你们认为新时代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4. 组织学生讨论,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新时代的积极面,同时也不回避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认真观察每一页的内容,用笔和纸记录下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 分组进行讨论,积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历。 通过展示新时代的特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增强他们的时代感和责任感。
(三)活动互动 活动一:新时代生活体验分享会 1. 一段视频过去几十年中国社会在科技、经济、文化。引出“新时代”的主题。 2. 根据学生的兴趣、性格等因素进行分组,每位学生都需要准备一段关于自己在新时代中生活体验的分享,并鼓励小组内成员相互倾听、提问和补充。 3. 邀请几个小组的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并对他们的分享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新时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认真思考自己在新时代中的生活体验。 2. 每位学生轮流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其他成员认真倾听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新时代生活的巨大变化,增强他们的时代感和责任感。分组讨论和代表发言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四)总结提升 在学生讨论和分享的基础上,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独到见解; 对新时代的意义进行概括和深化,强调新时代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提出具体的建议,鼓励学生在新时代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认真思考并准备自己的观点和论据。 在小组内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倾听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在全班范围内分享本组的观点和结论,并接受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反馈和建议。 通过教师的总结提升,帮助学生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明确新时代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的要求。 通过分享与反馈环节,提升学生的公开演讲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课堂小结 1. 引导:谁能简要概括一下我们主要讲了什么? 2. 分发事先准备好的活动手册,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一份。 3. 详细解释活动手册的填写要求,包括需要记录哪些内容、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等。 4. 在学生填写活动手册的过程中,巡视课堂,了解学生的填写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尝试用自己的话语概括出主要知识点和难点。 2. 按照教师的指导,认真填写活动手册。 3.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与分享。 1. 通过课堂小结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通过填写活动手册和表达感受与认识,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估和调整。
(六)布置作业 1. 让学生收集新时代变化的实例,并准备在下一课时分享。 2. 家庭作业: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新时代生活的感受和期待。
六、板书设计
标题:新时代新生活 新时代特征 新生活变化 学生生活实例 个人感受与期待
七、教学反思
在课后,应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宜性以及学生对新时代概念的理解程度。根据反思结果调整后续教学计划,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