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追寻我们心中的太阳教学目标:1.语言构建与运用:了解《登泰山记》相关常识,积累相关文言字词,背诵《登泰山记》。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本文思路,引导学生思考游记写景背后的深意。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泰山日出的美景,写景方法以及景物特点。感受泰山的山水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引导学生探究自古以来文人在 山水自然中安顿自我的的文化传统,获得物我相融、神与物契的精神境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登泰山记》中的文言实词含义和用法。2.赏析泰山日出美景,思考登游写景背后的深意,领略自古以来文人在山水自然中安 顿自我的的文化传统,获得物我相融、神与物契的精神境界,难点:1. 登游写景背后的深意。2. 自古以来文人在山水自然中安顿自我的的文化传统。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1.学情分析:(1)《登泰山记》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言不甚深,结合课文注释,高一学生 完全能读懂文章字面大意。基于此,关于本文的文史知识、文言知识以及文章基 本内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2)对于写景散文的鉴赏,通过一个多学期的高中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 基础和能力,所以,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很好的完成这项任务的学习。(3)而关于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有什么深意的问题,学生则难以独立解决。 因为《登泰山记》 一文除记叙登山过程及描写日出过程外,没有表达游览者的情 绪状态,整篇文章貌似于记流水账,基于此,教师一是要通过引导学生鉴赏品读 文本,读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能从中看见姚算这个人;二 是要在学 生搜集整理的背景资料基础上进行补充,引导学生探寻作者简洁平淡文字背后的 深意,从而走进姚鼎的内心世界,真正认识姚算这个人。2.教材分析:(1) 《登泰山记》首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最基础的学习任务是文言知识的积 累。而本文比较浅显,所以结合课文注释,学生自己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这项学 习任务。(2)《登泰山记》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对于这一任务群,高 中新课标在“学习目标与内容”上有要求“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 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 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力求有自己的发现”,“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 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 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以此对标《登泰山记》,可以将本课 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欣赏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内涵, 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借助背景材料,深入探寻,真正读懂姚鼎这个人;领略自 古以来文人在山水自然中安顿自我的的文化传统,获得物我相融、神与物契的精 神境界,并以审美的眼光观照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寻找属于自我心灵的山水。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安排说明:基于《登泰山记》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的学习要求,基于本 文是游记散文的文本特点,基于高一学生的学情,设置了三大学习任务——文言知识的积累、 泰山美景的赏析、文字背后深意的探究,由此,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本文上述学习任务。第一 课时完成文言知识的总结,夯实基础;然后进行行文脉络的梳理,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 容。第二课时赏析作者笔下的泰山美景,并探究其平淡、洗练文字背后的深意。从而领略 自古以来文人在山水自然中安顿自我的的文化传统,获得物我相融、神与物契的 精神境界,并以审美的眼光观照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寻找属于自我心灵的山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任务根据《登泰山记》的文本特点,设置前置任务和课上任务。前置任务,提前一两天布置 下去,要求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完成知识性学习,掌握《登泰山记》相关知识,了解作者相关 情况,并解决字词问题,扫除阅读理解障碍,基本上能够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活动说明:设置课前预习任务,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基础性的知识、常识性的知识、难度系数不是太高的知识,凡是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都让学生 预先完成。二、课堂导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孟子有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五岳独尊,自古不乏登临者歌咏,亦深受历代帝王尊崇,巍巍泰 山就像一座民族的丰碑屹立于中华大地,举世瞩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清朝桐城派散文家 姚算的《登泰山记》。三、课中学习任务主要学习活动:课上学生展示预习成果以组为单位,按部就班展示预习任务。以抽签方式决定一个小组的展示内容,小组内同 学及组外同学可以进行纠正和补充,最后由教师作相应纠正、补充,并做简单总结。学习活动说明:此活动以学生展示为主,教师引导纠正、补充为辅。通过此项学习活动设置, 一是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便于及时引导、纠正或者补充;二是有利于学生巩固已 学知识,从而更有利于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和探究相关内容;三是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表达 能力概括能力,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育和成熟。(一 )关于泰山关于文体“记”:1.泰山:我国五岳之首,古称东岳,别称岱宗、岱岳,与湖南的南岳衡山、陕西的西岳华 山、山西的北岳恒山、河南的中岳嵩山,并称五岳。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 位于山东泰安。泰山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 托。“独步天下”“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受到 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 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 封禅27次。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石刻,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 术的宝库。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 遗产。2.与泰山有关的诗句、俗语、成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人心齐,泰山移。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泰斗:古代认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北斗星在众星中最明,因此常用以比喻德高望重 或者卓有成就而为众人所崇仰的人。泰山泰水:旧时称妻父为泰山,妻母为泰水。又因泰山古称东岳,故妻父又称岳父, 妻母则称岳母。3.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一般分为以下三类: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二)关于姚算和桐城派:1.姚鼐 (nài)(1732 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 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槐并称为“桐 城派三祖”。姚鼎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 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归里后,以授徒为生, 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 弟子。嘉庆二十年(1815年),逝世于钟山书院,享年83岁。2. 桐城派:是中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崛起于清初,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 称“桐城派”,文派以城为名,以其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槐、姚鼎的籍贯均为江南 安庆府桐城(包括今安徽省县级桐城市、铜陵市枞阳县及安庆市宜秀区一带)得名。桐城派 统领清代文坛200余年,这也使得素有“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桐城获得了“文都” 的美誉。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要求语言雅洁,反对俚俗。它以其 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 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截至2018年3月,师事、私淑 或膺服桐城派的作家,遍及中国19个省(市)计1211人,传世作品2000余种,主盟清代 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对当代为文亦不无启迪借鉴之作用。(三)《登泰山记》文言知识点:《登泰山记》应该掌握的重点知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1)通假字三例①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②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采”通“彩”,翻译成“五色”③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圜”通“圆”,翻译成“圆形的”,指山石(2)词类活用六例①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向西”②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向东”③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门槛一样”④道少半。道,名词作动词,翻译成“走,走路”⑤极天云一线异色。线,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线一样”⑥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翻译成“照亮”(3)古今异义词七例①至于泰安。至于,古义,翻译成“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②是月丁未。是,古义,翻译成“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③复循西谷。复,古义,翻译成“再,又”;今义,翻译成“往复,重复”④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翻译成“昏暗,夜晚”⑤多平方。平方,古义,翻译成“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⑥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足下,古义,翻译成“脚下”,指山石;今义,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 译为“您”。⑦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动摇,古义,翻译成“晃动,摇荡”;今义,翻译成“不坚定,不 稳固”。(4)特殊句式 判断句五例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以“……者,……也”提示 性的词语表示判断。②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以“也”提示性的词语表示判断。③此东海也。以“也”提示性的词语表示判断。④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以“皆”提示性的词语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⑤余所不至也。以“也”提示性的词语表示判断。定语后置句两例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崖限当道者”一句中,“限当道”为“崖”的定语。②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白若樗蒲数十立者”一句中,“数十立者”为“白若樗蒲” 的定语。省略句七例①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 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语代词“余”。②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③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石刻。后一分句为判断句, 主语是“石刻”,谓语是“自唐显庆以来”④生石罅。 “ 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⑤复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⑥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⑦中谷绕泰安城下。“中谷”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水”。(5)翻译:略(四)梳理文章脉络,理清行文思路,明确文章所写景色。1.开头部分:文章开头简要介绍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为读者提供了泰山的基本 信息,也为整篇文章的展开奠定了基础。2.登山过程:作者与好友朱孝纯从京师出发,经过齐河、长清,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最 终到达泰安的经过。3.山顶景象:描绘了泰山高峻、雄浑的自然景观,展示了泰山独特的自然美。4. 日出景象:作者详细记录了从傍晚到日出再到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变化,壮观美丽。5.人文景观:在描写自然景观的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泰山的人文景观,展现了泰山的古老 风貌和文化底蕴。26.结尾部分:简洁明了地总结了泰山的多石、少土、多松树等自然特征。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雨中登泰山有雨中登泰山的雅兴,雪中登泰山有雪中登泰山的奇趣。大风扬积雪击面,严寒下顶风冒雪,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姚鼎心底对泰山日出的执着追求和热烈向往,那么作者 是以怎样的笔触,去描绘的泰山风景和画面,又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赏 析姚算笔下的泰山之景,并且探究他写景背后的深意。二、课中学习任务学习活动1:鉴赏三大图景: 努力攀爬图坐待日出图日出变幻图再读文本,着重欣赏二三段文字,品味其文辞之美,通过联想想象,把优美的文字 转换成生动的图画。学习活动说明:本活旨在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分析鉴赏散文的画面之美,品味、联想、 想象是最基本的方法,在进行由简约的文言到优美的画面描述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热爱自 然山水的情怀,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亦能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 学习活动2:总结艺术特色反复诵读,感受并概括《登泰山记》的语言的特点。体会姚鼎观察、 欣赏和表现泰山日出和泰山景色的角度,以及情景交融的手法。学习活动说明:本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思考和总结,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 提升,亦能促进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明 确 :(1)语言平淡、洗练,用最少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信息,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例如:①泰山地理情况:“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 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寥寥三十余字,将泰山的地理 位置、河流走向及南北分界,交代得一清二楚。②登山过程:作者连用“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写出自己的行进 路线,语句明白如话,清晰如水,简短几句话就把风雪中艰难的登山过程 交代清楚。③所见之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 半山居雾若带然。”这几句写了泰山雪景、夕阳、云雾,如诗如画,令人 遐想不已,但又是何等的惜墨如金。作者写日出盛景,用墨极少,却能将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再次收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日上, 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是正面描写。“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是间接描写。文末描写也是精彩之笔。“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 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2)冷静、克制,不管是写景还是叙事都平静描写或者记叙,不渲染不烘托不 抒情不议论。例如:①写登山过程:迎风冒雪登山,本是很辛苦艰难的过程,但是却未有只言 片语的渲染其艰难,也只字不提内心的感受,冷静克制的笔触,其丰富深 邃的内心只能靠读者自己想象和揣度。②写所见之景:如写山顶的风,作者不用烘托或渲染的方法,只用“大风扬积雪击面”七个 字,便可使人想见。不但写出了“风扬积雪”的视觉,而且写出了“击面”的触觉。“扬”、“击”二字把风力描绘得十分突出,使读者有感同身受的体会。写泰山雪景、夕阳、 云雾,以及日出盛景,多么如诗如画的美景,都是惜墨如金,主观情感更 是吝啬不加一点笔墨。(3)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虽然不着一字议论和抒情,但是却有着丰富而饱满的感 情。例如:①“大风扬积雪击面”,冷静的笔触,却让人能深刻地感受到作者不畏艰难险阻,勇敢执 着的攀登精神。②“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几句写了泰山雪景、夕阳、云雾,如诗如画,饱含欢喜热爱之情。③“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太阳喷薄而 出的刹那,作者的心情何尝不是欢呼雀跃的,何尝不是正赤如丹!④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精彩描笔,我们读者亦能领略到作者看到如此美景的心满意足。⑤“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 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用语如 此简洁,何尝不是光风霁月一身清朗的写照。学习活动3:探究作者深意涵泳作品,注意能体现作者内心思想和情感的蛛丝马迹,并借助相关背景材料,探究姚 鼐简洁、平淡文字背后的深意,从而走进姚鼎的内心世界,真正读懂姚鼎这个人。学习活动说明:本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的学习和探究,真正走进姚鼎的内心世界,真 正认识姚鼎这个人,同时,亦能更好地领略自古以来文人在山水自然中安顿自我 的的文化传统,获得物我相融、神与物契的精神境界,并以审美的眼光观照生活 中的自然景物,寻找属于自我心灵的山水。从而能起到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促进学 生心智成长的作用。(1) 特别的登山时间:作者登泰山是十二月丁未日和戊申日,时间跨度为两天而其时间为农历腊月 二十八和二十九(当年十二月小,二十九即大年三十),按照中国人的习俗,过 年时大都会阖家团圆,到底是怎样的心结让姚鼎不远千里奔赴泰山去看日出 明确:《惜抱轩文集》卷十四云“余之来也,大风雪数日,崖谷皆满”,《于朱子颍郡 斋值仁和申改翁见示所作诗题赠一首》(《惜抱轩诗集》卷三)中也有“拟将雪霁上日观, 当为故人十日留”之句,可见是因为连日风雪,只得在朱孝纯府上等待天晴。月末天公作美, 遂与朱孝纯登山。次年正月初一日所作《题子颍所作登日观图》(《惜抱轩诗集》卷八)云: “岂有神灵通默祷 偶逢晴霁漫怀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可见除夕观日出实属偶然,而 非刻意为之。虽非刻意为之,但亦可见其心性,不忌除夕,不惧风雪,属随性之人勇敢之人。而《登泰山记》一文,作者对自己的内心感情克制得太过分了,以至于全篇无一句抒 情语。我们只能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来探寻作者当时的心境。登泰山后,姚算写有《岁除日 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男儿自负乔岳身,胸中大海光明暾。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 犹如世上人 ”在作者看来,当人们站在泰山之巅,面对壮丽的自然景观时,个人的心境和 视野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不再局限于世俗的琐事和纷扰,而是能够超越世俗,达到一种更 高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超越了世俗的束缚,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宇宙的伟大,从而产 生一种超越常人的感悟和体验。(2) 特别的登山之人:泰安知府朱孝纯何许人也,为何陪同姚鼎一起登泰山看日出 明确:姚鼎与同道同频之人!刘大槐曾追述姚、朱二人登泰山之往事:"乙未之春,姬传以壮年自刑部 告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其 幽怀远韵与子颍略相近云。朱子颍曾于登泰山后(新春正月初一)作《登日观图》, 姚鼎在图上题诗云:"前生定结名山诺,到死羞为封禅文。"(3)特别的经历:材料①《清先正事略选.卷一》中有语:“乾隆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 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纪文达(纪晓岚)撰《四库书目录》,颇 诋宋儒,先生直斥其妄。”“归里后,主梅花、钟山、紫阳、敬敷诸讲席,凡四十年。”材料②据”姚鼎年谱”记载,乾隆三十九年秋天他"乞病解官”,又于"冬十二月自京师乘 风雪至山东泰安”。明确: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姚鼎辞官原因:一是因为推举他的人驾崩离世, 导致他失去靠山;二是因与同样从事《四库全》编纂工作的纪晓岚不和,自己的主张难以 顺利推广;三是因自身本自淡泊又性情耿直在污浊的官场深感不适;四是因身体不适,但是 此因恐怕只是解官托辞,如若不然,何以能乘风雪至泰山,七千台阶冰滑几不可登如此恶劣 环境却依然能登顶泰山观日出。(4)特别的文字:《登泰山记》 一文除记叙登山过程及描写日出过程外,没有表达游览者的情 绪状态,整篇文章类似于记流水账,姚鼎到底想表达什么 为何这样一篇不算“合 格”的游记却能成为经典 明确:意在言外,言简而意丰!看似无情,实则浓深!四 、课堂总结思考:学习本文后,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习活动说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回答学习的收获。本活动旨在引导学 生深入的思考,在充分地解读和欣赏文本后,在全面认识了作者后,我们能从中获得什 么启迪,如何更好地传扬自古以来文人在山水自然中安顿自我的的文化传统,如 何把优秀作品优秀人物的营养转化为我们成长我们生活的力量。1.志当存高远,敢于迎难而上。2.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阔。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 能悟也。4.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艰辛的代价不可,6.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困境中,于山水之间消解其忧,亦可选择 适合自己的方式消愁,最终获得对于自我的重生。五、作业布置(日观亭观日)学习活动说明:本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整理和巩固所学内容,强化其学习收获,转化 其学习成果为生命的营养。1. 背诵《登泰山记》2.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短文。困境中,于山水之间消解其忧,最终获得对于自我的 重生,这样人生态度在当下时代仍有重大意义,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经验谈一谈你对 这一人生态度的看法 六、板书设计红 日 初 升 一 襟 朗 照日出前日正出日出后(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樱蒲数十列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回观日观以西峰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色彩点染绚丽壮美)此 心 光 明 亦 复 何 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