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劝学》教学设计(学习提示)①学习这两篇文章时,要通过熟读课文,找出并推敲文中的名句,并在此基础之上把握 两篇课文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劝学》选自《荀子》,劝,即鼓励的意思。荀子通过这篇本 章表达了自己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②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要注意把握整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分析并概括荀子从哪些角度去 探讨了学习这件事。同时,注意分析本文的论证特色,学习荀子的论证技巧。(素养目标)1. 通过课前学习,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2. 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重难点)学习并掌握本文的论证手法(课堂环节)情景导入◆ 大家积累了哪些跟学习有关的成语、古诗文呢 1、水滴石穿,绳锯木断。2、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 环节一:知人论世 1.走近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一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 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批判地 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 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 强调学以致用;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 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2.了解《荀子》《荀子》是荀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哲学著作,全书一共32篇,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 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一般认为前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为其门人弟子所著。内 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处世学术等。《荀子》是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 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特点】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绵密,善用比喻。3.解题何为“劝” 声旁“藿(guàn)”, 后简化为“又”。形旁“力”,象古时耕地的农具耒(lěi) 之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有勉励之义, 如励、努、勉、勖(xù)。 劝 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补充:“古人的”劝学孔子:“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朱熹:“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子思(儒学家)“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宋濂:余则艦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4.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 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 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 和行为,振兴礼义,制作法度,专心致志地去实践君子之道。5.名家朗读示范◆ 环 节二:品读鉴赏◇ 解读第一段(活动:解释下列词语)君子①曰:学不可以②已③。①“君子”是一个双音合成词。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②“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的具体语境中,“以”已经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③已:停止(思考: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作用。)明确 开门见山,提出劝学主张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总领下文。◇ 解读第二段(活动:解释下列词语)青①,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鞣④以为轮,其曲 中 规 ⑤ 。①青:靛青, 一种染料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④鞣:同“燥”,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⑤规:圆规虽①有②槁暴③,不复挺④者,鞣使之然也。①虽:即使②有:通“又”③槁暴:晒干。槁,枯;暴,晒④挺:直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①受绳:经过墨线比量。②金:金属制的刀斧等。③就:动词,靠近,接近。④砺:磨刀石。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金子,黄金。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①参:验,检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当于“于”。 ④知:通“智”,见识。 博学 参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古义:检验。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今义:加入。⑤过:过错。思考:本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找出比喻论证的句子。并体会其背后隐含的意义。 本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找出比喻论证的句子。并体会其背后隐含的意义。(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以喻代议寓议于喻鞣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这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升人的智慧能力,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完善自己提高改变)◇ 解读第三段(活动:解释下列词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①须臾:片刻。②豉:提起脚后跟。③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④疾:劲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⑤彰:清楚。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①假:借助,利用。②舆:车。③利足:善于奔走。④致:达到。⑤水:指游泳。水,名作动⑥绝:横渡。⑦生:通“性”,天性,禀性,资质。⑧ 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假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思考:研读第3段,思考它论证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论证的。明确 第3段论证的是学习对于君子成长所起的作用,采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分三层展开论述:①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有时学习比思考更重要;②用四个比喻,从见、 闻、行路、渡河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而起到的重要作用,从 而说明人借助学习,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③得出“君子善假于物”。(跂而望—→登高博见登高招—→见者远顺风呼—→闻者彰假舆马—→陆致千里假舟楫—→水绝江河君子善假学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要靠后天学习善假于物—→达到目标推论善假于物—→弥补不足通过学习比喻论证弥定股人又借助推论)◇ 解读第四段(活动:解释下列词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①;积水成渊②,蛟龙生焉;积善成德③,而神明自得④, 圣心备焉。①焉:助词。一说兼词②渊:深水。③德:品德。④得:获得。故不积跬①步,无以②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③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④ ,功在不舍。①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②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③骐骥:骏马。④十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叫“一驾”。锲①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 土,下饮黄泉,用③心一也。蟹六跪④而二螯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⑥也。①锲 : 刻 。 ②镂:雕刻。 爪牙 寄托③用 : 以 , 因 为 。 ④跪:蟹的脚。 古义:爪子和牙齿。 古义:这里指藏身(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⑤螯:蟹钳。 ⑥躁:浮躁,不专心。(思考:细读第4段,完成下面的表格。)形象化的表述 说理的方法 阐明的道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比喻论证(正面) 学习重在积累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比喻论证(反面)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比喻、对比论证 学习贵在坚持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比喻、对比论证 学习成在专心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环节三:总结归纳◇ 总结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运用比喻和对比论证方法给我们阐述了学习 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方面内容,反复阐明了人的知识、才能、品 德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学习取得,并从中指出了学习的正确方法与态度是积累、坚持、专 一。全文以生活中常见事物和事理作比,论证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生动活泼,说服力强。◇ 艺术特色①寓深刻的道理于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但它把深刻的 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它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 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头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从不同侧面来阐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②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大量运用短句排比,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于文学 韵味,甚至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 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环节四:文言知识汇总一词多义 1.利①金就砺则利(形容词,锋利、锐利)②非利足也(使动用法,使.....快)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使动用法,使......锋利)④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形势)⑤商人重利轻别离(名词,利益) 2.绝①而绝江河(动词,横渡)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形容词,僻远、隔绝难通的)③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副词,完全)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动词,绝交)⑤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动词,死)⑥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动词,断绝) 3.明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形容词,明达)②而神明自得(名词,智慧)③诵明月之诗(形容词,明亮的)④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形容词,明白、清楚)⑤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形容词,英明的、明智的)⑥至若春和景明(形容词,明媚的) 4.而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却)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而且)③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④锲而舍之(连词,表假设)⑤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顺承)⑦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你的) 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 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2. 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二)动词的活用1. 动词作名词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水流) 2.动词的使动用法为轮(用火烤使木弯曲)木直中绳,(三)形容词的活用1. 形容词作名词(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行)(2)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处) 2.形容词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变直)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使……走得快)(四)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无标志的判断句)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也”,表判断)4.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也,....也”表判断)(二)状语后置句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 青”)2.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善于物假也”)(三)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为标志,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蚓无利之 爪牙,强之筋骨”)(四)固定句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思是“没有用来……的(办法)”]◆ 环节四:检测与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绳”的“绳”指墨线,即装在墨斗上的线绳,木工用来在木料上打直线,“中 绳”喻指合乎标准。B.古代以百户为一里,五里为一乡。唐代改“里长”为“里正”,杜甫有“去时里正 与裹头”的诗句。C.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两次为“跬”,举足一次为“步”,故半步称“跬步”。D.刺史原为监察官名,“刺”,检核问事之意。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答案 C解析 C 项,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明、清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B.有司:“司”即管理,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巾帼:本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发饰,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D.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有时候也指年龄或辈分相同的人。 答案 D解析 D 项,“同年”不能指辈分相同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