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联读》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阅读课文,概括人物事迹,把握刘和珍、白莽、柔石等人物形象的特点。2.以“记念”为中心品读重要语句,理清文章的情感脉络,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领悟革命志士奋起抗争的精神和意义,理性看待烈士的牺牲。二、学习重点、难点1. 把握烈士形象,体会革命精神和意义。2. 体会作者对青年革命者的情感,培养爱国精神和责任感。三、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本课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本单元属于中国 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苦难与新生。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和 《为了忘却的纪念》是写人记事的纪念性散文。《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为悼念 在“三一八”惨案中造段祺瑞执政府卫队杀害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为了 忘却的纪念》是为纪念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白莽、柔石等五位左翼青年作家而 写,两篇文章对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在多方面有 共性,也有区别,适于进行联读。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一年级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综合与比较能力, 面对一些人和事会有自己的评价和思考。在初中和高中阶段他们已经学过了鲁迅 的一些作品,在本课的学习中,通过恰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设计将益于学 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培养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多方面核心素养的提升。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的三一八惨案烈士纪念碑和刘和珍浮雕像导入,进而 拓展到为纪念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白莽、柔石等五位左翼青年作家,引入课题。第1课时2. 鉴赏分析任务一:阅读课文,感知形象活动1:阅读课文思考,两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分别纪念的是谁 他 们生活在怎样的时代中,又是怎样人 请根据文章内容及课下注释完成表格,并与同学交流分享。篇 目 人物 时代 事迹 形象特点《记念刘和珍 君》 刘和珍《为了忘却的 纪念》附 :篇目 人物 时代 事迹 形象特点《记念刘和珍君》 刘和珍 北洋军阀政 府黑暗统治 爱看鲁迅的文章; 预定全年《莽原》; 虑及母校前途,流 泪 …… 追求进步,品性 善良,为人谦和, 勇赴国难《为了忘却的记 念》 白莽 国民党白色 恐怖统治 送书,送译稿,出 狱 敏感率真,淳朴 乐观,坚定执着柔石 初次见面;设立朝 华社;维持社团运 转 …… 执拗,勇于承担, 刚毅坚强活动2:他们与鲁迅是怎样的关系 鲁迅是怎样称呼他们的 从中你可以看出鲁 迅对他们是怎样的情感 师生及朋友 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真的猛士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可以看出鲁迅对他们的钦佩和赞扬,为他们的牺牲而感到惋惜和悲痛。第2课时任务二:明确纪念,把握情感活动3:两篇文章都是作者为纪念革命青年而写,但表达情感的方式却有所不同, 请尝试思考以下问题的答案:(1)你感受到哪篇文章表达情感的方式更直接 请举例说明,并思考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不同 前者直露显豁、感情浓厚炽烈,如: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 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2)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作者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除了作者写 的诗,你能否找到其他方式的表达 木刻《牺牲》、方孝孺的典故、《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等。珂勒惠支夫人的木刻《牺牲》:母亲含泪献出了自己的儿子,正如柔石的母 亲献出了自己的儿子,祖国母亲献出了革命青年,令人悲伤,也令人感动于他们 的牺牲。方孝孺的典故: 这是赞扬柔石的刚烈执着,立场坚定,无所畏惧;同时也 是批判国民党政府的诛杀无辜,残暴至极。《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旨在说明这白色恐怖的世界,有如秦 桧当道的时代,是奴隶们的苦海。高僧不愿落入秦桧之手,坐化;作者选择逃走 避居,保存实力,继续作战。(3)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先写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 东西的必要了”,而后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请试着在下文继续找寻类 似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感思路。“我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实在无话可说”——“我正有 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但是,我还有要说 的话”—— “我说不出话”(4)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同样有类似矛盾的情感表达,请找出来并思考其 中蕴含的情感。是“记念”,还是“忘却” 总结:《记念刘和珍君》:不说是因为“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 忍闻”,因为愤怒、悲痛,“我”无话可说,而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和沉痛哀 悼,对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的热情讴歌,又使我有话要说,我要让我们的民族在 沉默中爆发!《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主动的、有所准备的“忘却”,是为了从过度 的悲愤中平静下来的暂时割舍,因为“夜正长,路也正长”,忘却是为了更加积 极地坚持战斗!第3课时任务三:领会精神,体会意义活动4:相对于革命青年,作者是怎样看待自己的 你是否理解和同意鲁迅对自 己的评价 请说说你的看法。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 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 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活动5:鲁迅是否赞成徒手的请愿 他怎样看待烈士的牺牲 请用原文的语句进 行回答。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 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牺牲巨大,但请愿不在其中,表明这 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不值得提倡,不应做无谓的牺牲。活动6:那烈士的牺牲是否就没有意义 请用原文的语句进行回答。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活动7: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青年革命烈士的牺牲 学习了这两篇文章你有怎样的 感悟 活动8: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为白莽或柔石写一段话,表达你对烈士的赞美之情。生活中,她是一名学生,始终微笑和蔼,接受新思想的洗礼;革命的道路上, 她是一位强者,坚定果敢,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明明是一个文弱的女子,却肩负起拯救国家危亡的使命,刘和珍在枪林弹雨之中展现了中国女子的勇毅。她是令 “苟活的”鲁迅佩服的强者,是一位“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是具有“干练坚决、 百折不回”气概的“真的猛士”。她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情感,她用殷红的血痕浸渍亲 族、师友、爱人的心,让同胞共同关心国家的命运,让人们看到国家的希望。结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革命青年虽然已经 牺牲,但他们的精神却仍然在传承。让我们接过先辈的旗帜,将这种精神传承下 去!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诵《少年中国说》,来结束我们这节课!五 、作业设计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们在语文课本中读到过很多反映革命文化的作品, 在政治课、历史课上也接触过不少革命斗争的事迹,同学们自己也可能通过各种 途径了解到一些英雄人物和革命故事。以小组为单位,汇集这样的材料,分工协 作,编辑一本红色作品集。为作品集拟一个恰当的书名,确定合理的分类标准, 还应考虑编排方式和装帧设计等。六 、板书设计《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说与不说 忘却与记念热情讴歌 愤怒 暂时割舍 铭记历史唤醒民众 悲痛 坚持战斗 将来纪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