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诫子书》教学设计——诸葛亮的拳拳爱子之心教学目标1.积累诵读:积累文言实虚词,诵读课文,积累警句。2. 品味语言:把握文章脉络,体会简洁而智慧的语言。3.人格魅力: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深入探讨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1. 品味语言:把握文章脉络,体会简洁而智慧的语言。2.人格魅力: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深入探讨其现实意义。教学过程 导入一千八百年前, 一位传奇人物横空出世,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他上至天 文下晓地理,他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他运筹帷幄,用兵 如神,百战百胜,决战千里之外。苏轼见此人惊呼:人也 神也 仙也 然而,他和普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有一颗拳拳爱子之心。他将自己多年来 的生活感悟和人生经验凝聚到86个字中,写就了一篇《诫子书》,他就是 — — 诸葛亮。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 · 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沂南县) 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中国传 统文化中忠臣和智者的代表人物。2 . 知人论世: 《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 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掬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蜀汉社稷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 育儿子,于是写下了这封家书告诫诸葛瞻。诵读并初步品析课文1.解题:书,书信,古时又叫“尺牍”或“信札”一种应用性文体。诫,书中指 告诫、劝勉。《易辞》中这样说:“警也、命也、告也。”小惩而大诫,可见诫比 惩罚的程度要深。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2.诵读:(1)首先读准字音,联系语境、根据词义。确定多音字的读音,积累时把握记 少不记多的原则。夫 (fú) 淫 (yín) 励(1ì) 治 (y ) 遂 (suì)(2)结合《诫子书》的注释和补充练习,理解句子并划分节奏,争取读的节奏 分明。还要读的抑扬顿挫,如读文章时,分句与分句之间换气,每一个分句内保持气 息连贯。读“夫”要短暂停顿一下,以引出下文,读“也”要悠长一点,肯定一点。 相对而言,虚词要读得轻而短,实词要读得重而长。(老师范读)。最后要读的有感情,如,年与时驰(声调略微上扬),意与日去(声调下沉), 遂成枯落(声调继续下沉,叹息地),多不接世(声调仍然下沉,压抑地),悲守穷庐(声 调反弹,痛苦地),将复何及(声调上扬,无力地)!加上文中的“悲”字,这部分的情感基 调是悲伤与感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重点词语解释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君子之行,静(摒除杂念与干扰,宁静 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内心 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明, 明确、坚定。),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非志无以成学。淫慢(放纵懈怠。淫, 放纵。慢,懈怠。)则不能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 险,轻薄。)则不能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 而迅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遂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多不接世(大多对社 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 么来得及。)!(4)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 静以修身古义: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今义:安静。2.幅慢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3.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今义: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 4.年与时驰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今义:(车马等或使车马等)跑得很快。5.意与日 去 古义:丧失;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二)一 词多义夫学须静也(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学业)(三)词类活用1.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次,远大目标) 2.非志无以成学 (使动用法,使……成功)(四)重要虚词1.夫君子之行(助词,的)2.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五 ) 句 子 翻 译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译: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 一 ,就无法达到远大目 标 。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译:学习必须静心专 一 ,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 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译: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 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 来得及!深入解析1、诸葛亮写这封信以“君子”做榜样,用意是什么 明确:因为古代的君子是品德高尚、学有所成的人。是一般人学习效仿的榜 样‘诸葛亮希望儿子也能成为一名君子。2、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正一 反,说服力强。3.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中的“淡泊”紧承上句的“俭”字,“宁静”紧承上句的“静”字,再次强调 简朴节约、淡泊名利与内心安定清静对于君子的重要性。运用双重否定,以强烈 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诸葛亮对于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无限期望。4.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此句有何作用 道出了“志”与“学”的关系,“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人只有胸怀大志方能 成才,因此古人才有“有志者事竟成”的说法!5.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静”指的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扰态中,可 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是修身的先决条件,只有保持宁静方可清心寡欲, 修养身心。“静”也是学习的前提。只有做到“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并最终 实现远大目标(致远)。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 养心性了。6.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复何及”三者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 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人物魅力 诸葛亮1.隐居隆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出山以后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淡泊不是厌弃世俗,宁静也不是慵懒无为。由淡泊名利到鞠躬尽瘁,我们可 见诸葛亮的拳拳爱国之心。诸葛瞻严词拒绝了邓艾的招降,斩了邓艾的招降使者,和儿子诸葛尚在绵竹之战中 双双阵亡。瞻死时年仅三十七岁,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岁。随后刘禅投降,蜀汉灭 亡。(诸葛亮父子均身居高位,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柱,又以三代满门忠烈成就了 诸葛的千年美名。)后继者们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实意义《诫子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修身养性、立志学习、珍惜时间、培养良好品 行和习惯的重要指南。这些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更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 启示和借鉴作用。通过学习和实践《诫子书》中的教诲,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自 己的人生道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作业布置请你代替文中的诸葛瞻给他的父亲诸葛亮写一封回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