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沁园春 ·长沙》学科 语文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一教材 统编版必修上册救学目标及教学其点、难点目标解读: 1.了解词的一些题材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重点难点: 1.理解词作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抓住关键词语,赏析语言的表现力。 3.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理解作品的情感。核心素养1.景物描写 2.掌握炼字手法 3.体会作者豪情教学方法和手段PPT,板书,教材,相关题目等教学过程(表格插述)教学 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情境导 入 冷风细雨倾城,叶落片片如雨,夜凄凉。在中国古典诗中, “悲”与“秋”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 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他们一 便于学生 融入课堂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 空直上的勇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感受词人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新授内 容 1.作者介绍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976年)湖南湘潭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中 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 将其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的100人之一。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代表作品有 《沁园春 ·雪》、《卜算子 ·咏梅》、《七律 ·长征》等。 他的文章立意高远,生动活泼,旁征博引,善于用典,说理透 彻,针对性强,能解决实际问题。代表作品有《纪念白求恩》、 《反对党八股》、《别了,司徒雷登》、《改造我们的学习》等。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农民家庭 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 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 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 央领导工作。 1924年1月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 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5年二月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 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 面对湘江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 下了这首《沁园春》 1.使学生 对所学课 文背景或 作者或主 人公有一 定了解。 2.循序渐 进使学生 彻底了 解,领会 本文内 容。 3.使学生 掌握目标 知识2.背景介绍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 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 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 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 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 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3.文化常识 关于词的相关知识: 时间: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 名称:词,曲词,曲子词,长短句,诗余。 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及以上) 按篇幅多少,可分为——单调 双调(称上片,下片,也称上阕, 下阕。) 三叠 四叠 按风格,可分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秦观,李清 照等。 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 词牌名:词的格式,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如:沁园春, 江城子,渔家傲。 题目:集中体现词的主要内容,长沙。 4.字词过关 舸(gě) 道(qiú)遏 ( è ) 寥廓(liáo kuò) 峥嵘(zhēn g róng) 5.朗读课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 碧透,百舸(gě)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liáo kuò),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zhēng róng)岁月稠。恰同学少 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ǔ)。指点江山,激扬文 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è)飞舟 6.文译对照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 江碧透,百舸(gě)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深秋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着滔滔的湘江水向北奔流。 看啊,万千山峰全部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 水碧绿透明,一艘艘船只竞相疾驶。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 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深秋中竞相自由的活动。面对广阔的宇宙惆 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 寒秋:深秋 辽阔:广阔;宽广。多形容平面范围广。--海洋、大地。 寥廓:高远空旷。多形容空间范围大。--天空、宇宙。 霜天:①:深秋天气 ②:深秋的天空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 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回忆在一起商讨 国家大事,那不平凡的岁月很多。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意气奔放,劲头正足。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 章,视当时那些军阀官僚如粪土。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到江心 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几乎阻挡了飞速行驶的船只。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愿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或感情。 如,江湖义气,哥们义气 意气:内在的志趣性格,意志和气概;主观情绪。 如意气风发、书生意气 7.诗歌小结 上阕小结: 词的上阕是诗人的眼前所见,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 勃的湘江秋景图,从而产生联想,借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来 主宰的问题,引出了下文的回忆。 总结下阕: 词的下阕,由景及人,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毛泽东和青年时 代的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奋斗、无所畏惧的革命斗争精神。 8.思考探究 8.1展开想象,概括词中描绘了哪四幅画面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 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 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 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8.2.本词景物描写堪称一绝,请你找出词中景物并将其分类。 壮丽开阔、 生机勃勃的 湘江秋景图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静景) 鹰击长空——高(动景) 鱼翔浅底——低 写景技巧:鲜明的色彩;远近高低的视角变换;动景与静景的交错 描绘 8.3.湘江秋景图的构图要素有哪些 有什么作用 物象:诗人的描写对象(多为具体景物) 意象:蕴含作者情感的物象。(如“争流的百舸”) 意境:依赖于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所呈现的氛围,情趣(画面感) 如,前面的众多意象组成了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意境。 诗歌意象常见题型: 1.诗歌描写哪些意象,有何具体作用 2.XX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3.为什么描绘选取XX意象 答题思路:首先第一步先审题,问什么答什么,忌答非所问。 意象+意境+情感 参考示例: 1.诗人选取了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飞鹰、游鱼等意象 2.营造了绚丽多姿、壮阔高远而又生机勃勃的意境 3.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古诗词中常见的描景手法 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 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 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 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四种手法:白描、渲染、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 五种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列锦(名词意象叠加)等修辞手法。 8.4.请找出景物描写中你认为用得最妙的字。 “染”:比喻、夸张,写出秋色之深。 “击”: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长天的强劲力量。 “争”:既写船,又写人,写出了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 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写诗技巧: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 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炼字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 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 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 境。 如何设问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 认为它好在哪里 (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 为什么 (找出关键词 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 为什么 (比较鉴赏)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 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8.5.“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字面意义:面对广阔的宇宙,我不禁沉入深远的思索和无限的感慨之中,向着旷远迷茫的大地发问,究竟是谁主宰着事物的盛衰消长 呢 . 内在含义:社会动荡,各种革命力量云集涌动,谁来主宰国家命运 呢 此句写出词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8.6.“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体会“忆”“岁月稠”等词语的表现力。 “忆”总起下阕,贯穿下阕。 “峥嵘岁月稠”,把许多不平常的战斗岁月,比喻成连绵起伏的高 峻山峰一个接着一个,非常生动。 8.7. “恰”统领下文,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用原句回答)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 形象地概括了青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8.8.上阕末句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有没有作出回答 如果有,哪些内容作了回答 从“挥斥方道”到最后,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 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 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 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侧重抒发以天下为己任,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 上阕为下阕抒情作铺垫,下阕是上阕主旨的升华。课堂小 结 G心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写得最好的词作之一,是毛泽东诗词中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精品。全词饱蘸情感笔 墨,选取博大、宏伟、生机盎然的深秋景色,为我们创设了壮阔 高远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心忧天下、心系苍生的壮志豪情。 对本课内 容进行总 结,回 顾。板书设计1.作者相关重点知识2.词牌相关文学常识 3.词中图景 4.上下阕总结 5.写景手法 6.课堂小结教学设计反用本课讲授《沁园春 ·长沙》,我深感经典诗词的深厚魅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 生体会词中的意境与情感,通过诵读、解析,让学生感受到毛泽东的青春豪情与革命壮志。 同时,也注意到学生对于近代文学知识的缺乏,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知识点的介 绍与讲解。此外,课堂互动环节仍有待加强,应更多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文 学鉴赏能力。总之,教授经典诗词,既要传承文化,又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以期达 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