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感受身边的法律》教学目标 了解法律的概念和作用,知道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认识不同的法律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学习用相应的法律解决问题。 理解法律能够通过明示规则指引人们的行为,维护秩序与安全,实现公平与正义。 了解法律援助的概念和作用,知道在需要时可以寻求法律援助。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包括指引行为、衡量对错、保护权益等。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法律,不同的法律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 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认识到它们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法律的具体作用和意义。 区分不同法律的调整范围和作用,学会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协同作用,以及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教学准备 收集相关的案例、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准备教学道具,如法律条文卡片、案例纸条等。 复备课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法律与生活的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签订合同、维护消费权益等场景,以及法律在这些场景中所发挥的作用。 提问学生:“从视频中,你看到了法律在哪些方面发挥了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二)讨论故事,感受权利与义务无处不在 讲述小明春游的故事:小明和同学们一起去春游,他们在出发前认真准备,遵守交通规则,到达目的地后,小明与同学分享食物,共同欣赏美景,还注意保护环境卫生。然而,在春游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小插曲,比如小明的相机被同学借走后没有及时归还。 提问学生:“小明的春游行程中,哪些地方有法律的身影?”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小明的行为中哪些体现了他享有的权利,哪些是他应履行的义务。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可能会提到小明遵守交通规则是履行义务,同时也享有安全出行的权利;与同学分享食物体现了友爱互助的精神,但在相机被借走未及时归还的问题上,涉及到财产权的保护。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法律既赋予我们权利,又规定了我们的义务,我们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例如,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劳动权等权利,同时也有遵守法律法规、爱护公共财产等义务。 举例说明一些常见的权利和义务,如受教育权是我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劳动权是我们参与劳动并获得相应报酬的权利;遵守法律法规包括遵守交通规则、不违法犯罪等,爱护公共财产如爱护学校的桌椅、公共图书馆的书籍等。 (三)探究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出示一些图片,展示学校纪律和法律规定的不同行为场景,如上课迟到、打架斗殴、盗窃等。 提问学生:“哪种行为属于违反了学校纪律?哪种行为属于违反了法律?”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违反法律和违反学校纪律的后果有何不同。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可能会认识到违反学校纪律可能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学校的处分等,而违反法律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法律与纪律的区别。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而学校纪律是学校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成长而制定的规则,违反学校纪律主要由学校进行处理。 (四)探究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讲述一个关于道德与法律的故事,如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一位老人在街头摔倒,周围的人面临着是否去扶的选择。有些人担心会被讹诈而选择旁观,而有些人则出于道德的驱使毫不犹豫地去帮助老人。 提问学生:“为什么说道德与法律就像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道德与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可能会提到道德是一种内在的约束,通过人们的良知和社会舆论来规范行为;法律则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量,通过明确的规定和制裁来维护社会秩序。道德和法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道德与法律都是基本的社会规则。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它引导人们向善、追求美好;法律是成文的道德,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准则和底线。在社会治理中,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律的概念、作用,法律与纪律、道德的关系等。 强调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它保护了我们的权利,规定了我们的义务,我们要遵守法律,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法律的存在,并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法律规定了人们的哪些权利和义务?”“法律与纪律、道德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法律的存在?”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生活中的法律无处不在。 (二)通过活动了解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具体法律 开展 “法律知识大比拼” 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法律条文卡片,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交通安全法》《环境保护法》等。 让学生根据卡片上的法律条文,说出与之相关的生活场景或案例。例如,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生可能会提到在购买商品时遇到质量问题,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交通安全法》,学生可能会想到过马路要遵守交通信号灯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这些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可以讨论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法律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代表可以通过讲述案例、解释法律条文等方式,展示小组对相关法律的理解。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法律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了解和遵守相关的法律。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了我们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我们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时能够得到公平的对待;《交通安全法》保障了我们的出行安全,确保道路交通有序进行;《环境保护法》则促使我们爱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三)初步了解中国的主要法律 展示一些中国主要法律的图片和简介,如《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 提问学生:“这些法律分别调整哪些社会关系?”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每个法律的主要作用和适用范围。例如,《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刑法》主要规定了犯罪和刑罚,用于惩治犯罪行为;《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活动等方面;《行政法》约束行政机关的权力,规范行政行为,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介绍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国的法律体系包括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这些法律相互配合,共同调整着各种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公平正义。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中与法律相关的具体事例,中国的主要法律及其作用。 强调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们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部自己感兴趣的法律,并准备在下次课堂上分享。 第三课时 (一)视频导入,设疑激趣 播放一段关于法律作用的视频,视频中展示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保护公民权益等方面的案例,如打击犯罪、解决纠纷、维护劳动者权益等。 提问学生:“你认为游戏和比赛正常进行的前提是什么?”“如果社会没有法律,会变成什么样呢?” 引导学生思考法律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法律的作用。 (二)讨论: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法律像指南针,告诉我们行为的方向。 案例 1:芳芳在儿童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小说,不久后发现另一本儿童刊物上出现了一篇与她作品一模一样的小说,作者却是别人。提问学生:“芳芳应该怎么做?”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芳芳可以采取的措施及依据的法律条文。学生可能会提到芳芳可以通过与侵权杂志联系,要求其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依据的是《著作权法》中关于保护著作权的相关规定。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法律保障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督促我们积极承担起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责任。例如,在这个案例中,法律保护了芳芳的著作权,让她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促使我们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法律像尺子,衡量我们行为的对错。 案例 1:再次提及芳芳的小说被剽窃的案例,提问学生:“从这个案例中,你认为法律起到了什么作用?” 案例 2:播放视频,展示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提问学生:“在这个视频中,法律是如何体现的?”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法律在衡量行为对错方面的作用。学生可能会认识到法律明确规定了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对于侵权行为会给予相应的制裁,从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关爱残疾人的视频中,法律通过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如平等就业、教育、医疗等权利,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法律告诉我们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违法的事情坚决不能做。法律通过设定行为准则和制裁机制,引导人们遵守法律,做出正确的选择。 法律像盾牌,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生活中的例子:展示一些生活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例,如被欺负、被狗咬伤、果园水果被偷等。 提问学生:“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在这些情况下可以采取的法律措施。学生可能会提到可以通过报警、寻求法律援助、向相关部门投诉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法律为我们提供了保护的途径和手段,我们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如果爸爸就职的公司拖欠爸爸工资,提问学生:“你认为爸爸应该怎么办?”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爸爸可以采取的法律途径。学生可能会建议爸爸与公司协商解决,或者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也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或提起诉讼。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介绍相关的法律程序和维权途径。例如,爸爸可以先与公司进行沟通,要求公司支付工资;如果协商无果,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劳动监察部门会介入调查并责令公司支付工资;如果仍然无法解决,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介绍法律援助,总结全课 简介法律援助的概念、对象、范围和申请程序。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的对象包括经济困难的公民、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等,范围涵盖刑事辩护、民事代理、行政诉讼等。申请法律援助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强调法律援助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法律保障制度,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中的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服务。它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到法律的保护。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如指引行为、衡量对错、保护权益等。 强调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学会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我们也要遵守法律,不做违法的事情,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做一个守法的公民。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准则和保障,它不仅保护我们的权益,也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只有每个人都遵守法律,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好。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法律作用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写作,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应该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运用法律。 六、板书设计 感受身边的法律 第一课时: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与义务 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第二课时:生活中的法律无处不在 与生活相关的具体法律 中国的主要法律 第三课时:法律的作用 法律像指南针,告诉我们行为的方向 法律像尺子,衡量我们行为的对错 法律像盾牌,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法律援助教 学 反 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法律的概念、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法律意识。然而,在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学生对法律条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可能会出现困难;部分学生对法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加强法律条文的解读,通过更多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应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法律问题,提高法律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