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教学目标 了解法律在保护公民权利、惩处违法犯罪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 知道未成年人依法维权的途径和方法,学会收集证据。 掌握避免遭受 “性侵害” 的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学会运用合法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做守法公民。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法律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作用,知道如何依法维权。 掌握应对校园欺凌和 “性侵害” 的方法,学会自我保护。 学会运用合法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做守法公民。 教学难点 理解法律在惩处违法犯罪行为方面的严厉性。 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避免权利受到侵害。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能够在面对危险时果断采取正确的行动。教学准备 收集相关的案例、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准备教学道具,如法律条文卡片、案例纸条等。 复备课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法律全面保护公民权利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法律保护公民权利的视频,展示法律在维护公民人身安全、财产权益、受教育权等方面的作用。 提问学生:“从视频中,你看到了法律是如何保护公民权利的?” 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 (二)感受法律全面保护我们的权利 讲述吕慧娴的故事:吕慧娴是一名小学生,她的父母离异后,父亲拒绝支付她的抚养费,导致她无法继续上学。吕慧娴感到非常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办。 提问学生:“你有哪些办法可以帮助吕慧娴?”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吕慧娴可以采取的措施。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可能会提出寻求法律援助、向学校或社区求助、向法院起诉等建议。 继续讲述故事:后来,吕慧娴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找到了法律援助机构。法律援助机构的律师帮助她向法院提起诉讼,最终法院判决吕慧娴的父亲必须支付抚养费,吕慧娴得以重返课堂。 提问学生:“为什么吕慧娴能重返课堂?” 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保护公民权利方面的作用。 提问学生:“吕慧娴的哪项权利受到了侵犯?是哪一部法律维护了她的权利?”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吕慧娴的受教育权受到了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维护了她的权利。 提问学生:“你如何看待故事中的人物?”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法律可以广泛保护我们的权利。法律不仅规定了权利的具体内容,还通过一系列配套规范和制度确保权利落到实处,任用了专门的工作人员帮助公民维权。我们要知晓法律、学好法律、用好法律,这样才能依法维护权利。 提问学生:“你知道公民还有哪些权利吗?请你结合之前的学习,说出其中一项权利,并举个相应的例子。” 学生介绍公民的权利,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公民享有人身权、财产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受教育权以及参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项权利。 (三)学会用相应法律进行维权 出示一些图片,展示不同的情境,如购物时遇到质量问题、被用人单位拖欠工资、遭受家庭暴力等。 提问学生:“这些情景分别涉及哪些权利,应当运用哪部法律维权?”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每个情境中涉及的权利和应适用的法律。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在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时,应当运用相应的法律维护自身权利。宪法及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各部门法,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对公民的权利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播放一段视频,介绍民法典草案的相关内容。 提问学生:“看完视频你有哪些感受?”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了解法律知识的重要性。 出示一些文字案例和图片,让学生选择正确的法律进行填空。 学生进行填空,教师检查学生的答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小结:未成年人除了享有公民的一般权利之外,还享有法律规定的其他特别权利。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是全方位的。 (四)懂得运用合法手段维权 讲述赵新姑姑的故事:赵新的姑姑喜欢跳广场舞,每天晚上都会在小区广场上跳舞,声音很大,影响了周围居民的休息。赵新的姑父多次与广场舞者沟通,但他们态度蛮横,不愿意降低音量。赵新的姑父非常生气,想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提问学生:“面对广场舞者的态度,赵新的姑父他们到底想了哪些办法呢?” 出示赵新姑父的做法,如砸坏广场舞者的音响、与广场舞者发生冲突等。 提问学生:“上面的做法合法吗?如果你是赵新,应该建议家人怎么做?把你想到的合法的做法写出来。”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赵新姑父的做法是否合法,并提出合法的解决办法。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法律是保护我们权利的最有效、最有力的手段。权利人应当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和保护权利,而不能超越法律范围滥用权利,也不能用违法手段维权。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收集一个生活中运用法律维权的案例,并准备在下次课堂上分享。 第二课时:法律严厉惩处违法犯罪行为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法律是如何保护公民权利的?”“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应该如何维权?” 引导学生思考:“法律除了保护公民权利,还对哪些行为进行了约束和惩处?”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法律严厉惩处违法犯罪行为。 (二)了解法律严厉惩处违法犯罪行为 讲述杜某某的故事:杜某某是一名未成年人,他经常逃学、打架斗殴,还偷窃他人财物。学校和家长多次对他进行教育,但他屡教不改。后来,杜某某的行为越来越恶劣,最终触犯了法律,受到了法律的惩处。 提问学生:“杜某某实施了哪三类不良行为,分别受到了哪些处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杜某某的行为及其后果。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提问学生:“杜某某为什么留下了悔恨的泪水?”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杜某某对自己之前的不良行为感到后悔,他意识到了违法的严重后果。 提问学生:“你身边有没有类似杜某某这样的情况?或者你了解的类似情况?” 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案例或了解的案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违法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后果。 播放一段视频,展示法律惩处违法犯罪行为的场景。 提问学生:“法律为什么要惩处违法犯罪行为?”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法律既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惩处。一方面,在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需要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遵守法律,做守法公民,不违法犯罪。 (三)学会保护自己 出示一些图片,展示正常和不正当的身体接触情景。 提问学生:“以下两个情景,哪一幅表现的是正常的身体接触?哪一幅表现的是不当的身体接触?”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判断图片中的身体接触是否恰当。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完成表格: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正常的身体接触?还有哪些是不当的身体接触?请尝试完成表格。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要注意区分正常和不正当的身体接触,避免遭受 “性侵害”。 出示一些关于 “性侵害” 的资料,让学生了解 “性侵害” 的定义、表现形式和危害。 提问学生:“在这些‘性侵害’的案例中,被害者的年龄分布有哪些特点?通过数据,你有哪些发现?”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 “性侵害” 案例中被害者的年龄特点和原因。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要提高警惕,避免遭受 “性侵害”。同时,介绍一些防范 “性侵害” 的方法,如不与陌生人单独相处、不接受陌生人的礼物、遇到危险及时呼救等。 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严厉打击 “性侵害” 的相关条文,让学生了解法律对 “性侵害” 行为的惩处。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讨论如何防范 “性侵害”,并制定一份家庭防范计划。 第三课时:应对校园欺凌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校园欺凌的视频,展示校园欺凌的场景和危害。 提问学生:“视频中展示的行为属于什么?你认为校园欺凌会给受害者带来哪些伤害?” 引导学生思考校园欺凌的严重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应对校园欺凌。 (二)身边的校园欺凌 回顾四年级时学到的关于校园里的欺负现象,如讽刺、中伤、损害他人财物、孤立他人、恃强凌弱、强行索要财物等。 提问学生:“你遇到过或者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吗?”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或身边的案例。 提问学生:“你遇到过其他类似的事情吗?” 引导学生思考校园欺凌的其他表现形式,如网上传播谣言等。 总结校园欺凌的类型,如打、毁、吓、传、骂等。 (二)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播放王然的故事:王然是一名小学生,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鲁某拦住,鲁某对他进行了殴打和辱骂,并抢走了他的零花钱。王然感到非常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 提问学生:“说一说故事中的王然遇到了什么事情?他的感受如何?” 提问学生:“如果你是王然的同学,你看到鲁某拦住王然,欺负王然,你会怎么做?你认为怎样做才最为合适?”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王然应该如何应对校园欺凌,以及其他同学应该如何帮助他。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提问学生:“爸爸给王然提了什么建议?” 提问学生:“你怎么看待王然的表现?”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当遇到校园欺凌时,要保持冷静,及时报告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同时,要勇敢地对欺凌行为说 “不”,保护自己的安全。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校园欺凌场景,让学生练习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预防校园欺凌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第四课时:依法维权途径与证据收集 (一)导入新课 出示案例:放学回家时,陈某被几个高年级的男生拦住,不仅被打,身上的零花钱也被抢走。 提问学生:“你认为他应当怎么做?”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依法维权。 (二)学会保护自己 听故事:机智自救的梁小惠。 提问学生:“梁小惠的聪明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学生分享不同观点,教师总结梁小惠在面对危险时的冷静和应对策略。 学习维权途径: 播放视频,展示不同的维权场景,如向家人、老师、学校求助,向律师、居委会、村委会、公安机关、检察院等寻求帮助,到法院起诉、找政府主管部门、法律援助部门、妇女儿童保护组织等。 提问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依法维权有哪些途径?”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未成年人维权的途径。 依法维权故事: 出示依法维权小故事,讲述一名同学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权益的经历。 提问学生:“这名同学是如何得到赔偿的?”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强调依法维权要靠证据。 (三)学会收集证据 出示三幅情景图,展示不同的事件场景。 提问学生:“三幅情景中可收集的证据是什么?”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在不同情景中可以收集的证据类型。 提问学生:“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是否凭借收集好的证据维护了自己应有的权利,还是因为没有证据不能维权?”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收集证据的重要性。 出示视频,展示一些不合法收集证据的行为。 提问学生:“收集证据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强调收集证据的主体和方法必须合法,不能伪造证据。 出示相关法律条文,介绍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定义和处罚。 教师总结:证据很重要,但是收集的时候也要合法。课后,我们可以做一些收集证据的拓展活动,模拟开展证据搜集,探索相关方法。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一个可能涉及法律问题的事件,并尝试收集相关证据,分析如何运用法律解决问题。 (四)总结全课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依法维权的途径、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收集证据的重要性。 强调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尽量避免权利受侵害,当遇到侵害时,要选择有效、合适的途径维权,遇到紧急情况要学会自我保护,并注意证据的搜集。 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做一个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的好公民。教 学 反 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法律的作用、依法维权的途径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然而,在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一些学生在面对校园欺凌等问题时,缺乏足够的勇气和应对策略。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加强法律知识的讲解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