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高二政治统编版必修4单元检测卷(B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高二政治统编版必修4单元检测卷(B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3)文化传承与创新—高二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单元检测卷(B卷)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英国作家培根说: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样东西,已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派别,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表明( )
①文化发展符合从个性走向共性的要求
②古老的中华文明具有无穷的魅力
③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④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④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犁”的古文字如图所示,反映了农民驱使耕牛耕种的画面,其中有默默付出的耕牛,有对丰收的期望,有犁地的工具。透过这个小小的汉字,我们仿佛可以看见先民们在田地里艰辛劳作的身影。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百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华民族在实践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字
③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
④中华文化兼收并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窗含西岭千秋雪”“玉窗五见樱桃花”。中国传统建筑中窗的设计,巧妙之处在于可以引进阳光、空气,为居室主人呈现大自然的馈赠,借助窗外的空间美,人的心灵之窗也被打开,“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窗”“景”“情”之间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②借窗生景的设计体现了征服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
③窗与景、景与诗、诗与情的交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
④窗的设计体现了内与外、近与远、有限与无限的和谐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一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六十周年”座谈会于2023年2月23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对雷锋精神及学雷锋活动认识正确的是( )
①雷锋精神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今天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是雷锋实现了人生价值的主要体现
③雷锋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要将雷锋精神化作具体行动
④要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让学雷锋活动日常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延安精神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新征程上,我们更加需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可见,弘扬延安精神( )
①需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眼点
②能够让人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推动社会的发展
③可以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④能够涵养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2020年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我国农业农村部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内外相关机构,围绕“茶和世界·共品共享”这一主题,开展“全球相约,共饮一杯茶”线上活动,让人们从一“叶”间感受各国不同韵味的茶文化。这表明( )
①“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当代中华文化之魂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③互联网是人们超越时空局限共享茶文化的重要手段
④各国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23年8月,中国和瑞士双方代表出席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仪式,签署返还协议,中国从瑞士接收5件文物艺术品,它们是承载民族记忆的宝贵遗产,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这说明( )
①加强文物保护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需要保护文化遗产
③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文化多样性是促进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以莫高窟佛教艺术和藏经洞文物为代表的敦煌文化和艺术,是在丝绸之路千余年发展演变的背景下,由来自东亚、南亚、东欧、中亚和西亚等不同地区的多种文化不断交流融汇,进而创新形成的古代人类文化和艺术硕果。这启示我们( )
①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引领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②要坚持文化多样共存、互鉴共进、合作共享
③要以文化交流为根本动力推动人类文化发展
④应积极推进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对话、取长补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一阿拉伯国家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指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包容互鉴是中阿友好的价值取向。中阿文明相互欣赏,书写互学互鉴的历史佳话。我们从彼此古老文明中汲取智慧,共同弘扬“重和平、尚和谐、讲信义、求真知”的文明真谛。我们在“文明冲突”的鼓噪中守正不移,共同倡导文明对话,反对文明歧视,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这启示我们( )
①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要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继承中推动文化发展
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1.“十二生肖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涂鸦艺术则兴起于西方。”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唐影认为,“家门皮肤”(在大门上涂鸦)体现了中西方艺术的融合,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全球艺术交流越来越广泛且深入,海外公共艺术形态逐渐被中国民众接受喜爱,并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家门皮肤”的出现说明了( )
①在文化交流中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②要积极借鉴外来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推动文化交融
③要坚持求同存异、各美其美原则,推动文化交流
④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因交融而更加丰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实验京剧《浮士德》根据歌德原著第一部改编成京剧文本,是“以中国语汇讲述世界故事”的成功尝试。实验京剧《图兰朵公主》以京剧艺术为本体,融合中西方戏剧、音乐元素,全新解读“中国公主”的动人传说。这些实验京剧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他们为中国京剧丰富的表现手段、高难度的表演技巧以及华丽的服饰装扮而惊叹。这启示我们( )
①要借鉴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机制
②要在文化交流对话中保持开放的心态
③外来文化中国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道家的老子到儒家的孔孟,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李白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李清照,从针砭时弊的鲁迅到道尽武侠情怀的金庸……一个个国学大师给我们呈现了缤纷多彩的文学盛宴,这些经典是后世需要好好收藏保护的瑰宝。唯有诵读文化经典,方能体味先贤的情怀。这启示我们( )
①诵读文化经典知礼明智,是留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要面向未来,更要不忘本来
③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是振兴中华文化的转折点
④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就能展现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长征途中,毛泽东登上六盘山豪迈作词:“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表明,长城( )
①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推动了革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③承载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
④被赋予共产党人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伦理:强调“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正己观念:强调“从官重恭慎,立身贵廉明”的廉政情怀。在当代,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需要( )
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结合时代精神,赋予时代特征
②继承传统,将中华传统文化原汁原味地融入现代生活和工作中
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增添时代色彩
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作用,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更新改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何谓“国潮”,简而言之就是中国的潮流。如今,“国潮”已经成为热门搜索词。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的不断提高,“国潮”正在成为时尚文化的新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将“国潮”作为表达自我情怀和时尚态度的新形式。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坚定文化自信,应该( )
①相信自身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
②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③坚定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④坚定对世界优秀文化的自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分配是否合理、分配是否公平关系到劳动者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系到经济效益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目前面对一些人因不正当手段而获得的巨大财富,面对为富不仁,面对富二代炫富,一些社会学家深表忧虑,并以传统的“不患贫而患不均”思想对有关部门提出警示。
结合材料,从传统文化继承的角度,谈谈你对“不患贫而患不均”的看法。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瓷上嘉年华!2018年10月18日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开幕,来自中国以及英国、俄罗斯、荷兰、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家陶瓷企业参展,3000多名客商参会。本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系列活动包括:传承与超越——“一带一路”瓷都再出发国际研讨会;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设计展和洛客发布陶瓷专场;《“景德镇工匠精神”与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昌南杯·第三届景德镇原创陶瓷艺术作品大赛暨作品展;《艳色恰好》一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出土单色釉瓷器精粹展。
这些国际化、专业化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人士前来观摩与交流,提升了瓷博会和景德镇的国际影响力,奠定了景德镇的世界瓷都地位,增添了景德镇与世界对话的自信与底气。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开展景德镇国际瓷器博览会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五星出东方”系列文创产品以出土于尼雅遗址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为原型创作,用锦护臂上的祥禽瑞兽、云纹、圆形纹等元素设计了瓷器、丝织品、冰箱贴、茶具、首饰等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采用新材料、新形式和新场景,把文物与其背后的文化历史融入不同年龄民众的各个生活场景中,新奇有趣的文创设计让古老文物“种草新人类”,实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这一文物IP的艺术释放。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一说“五星出东方”系列文创产品开发给我们的启示。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眼下,消费活力涌动,文旅产业日渐复苏。这对各地来说是一个机会,更是一次考验。商务部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城市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在旅游人均消费的贡献方面,夜间消费至少是白天消费的3倍,夜间经济潜力大、空间足。从这个角度看,“不夜城”的确找对了赛道。
负有盛名的大唐不夜城,除了涵盖观光、餐饮、娱乐、休闲等多种业态,还综合考虑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游览、休闲需求,从唐服唐妆的“不倒翁小姐姐”,到唐代盔甲武将“石头哥”,再到如今“房谋杜断”的互动新玩法“盛唐密盒”,在内容上充分挖掘唐文化的深层密码,在形式上不断迭代出新,真正与游客互动、为游客服务,才得以保持口碑、维持热度。拿出沉甸甸的文化特色、响当当的差异竞争,再辅以优质的服务,常变常新,不断刷新用户体验,规范管理,提升用户体验和黏性,才能真正让人看到烟火气,留住人气,释放新“夜”态新活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的知识,说明不夜城怎样做才能释放新“夜”态新活力。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文化发展不涉及从个性走向共性的要求,①排除。“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种,这三样东西,已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没有一个帝国、宗教派别、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说明古老的中华文明具有无穷的魅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②③正确。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主要表现为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④排除。故选B。
2.答案:A
解析: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说明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①②符合题意。传承的文化有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所以“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说法不正确,③错误。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④说法错误。故选A。
3.答案:C
解析:题目中不涉及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①不符合题意。古文字“犁”反映了农民驱使耕牛耕种的画面,其中有默默付出的耕牛,有对丰收的期望,有犁地的工具,说明了中华民族在实践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字,②正确。透过这个小小的汉字,我们仿佛可以看见先民们在田地里艰辛劳作的身影,说明了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③正确。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而题目中没有涉及该知识点,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
4.答案:D
解析:“窗”“景”“情”之间的联系是建筑师在事物原有联系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建设建立的一种新的人为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①说法错误;自然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②中“征服自然”说法错误;窗与景、景与诗、诗与情的交融是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体现了人的创造性,③符合题意;中国传统建筑中窗的设计,巧妙之处在于可以引进阳光、空气,为居室主人呈现大自然的馈赠,借助窗外的空间美,人的心灵之窗也被打开。这表明窗的设计体现了内与外、近与远、有限与无限的和谐统一,④符合题意。故选D。
5.答案:D
解析: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②(×):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自我价值。
6.答案:C
解析:
①(×):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且材料没有涉及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7.答案:D
解析:我国农业农村部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内外相关机构,围绕“茶和世界·共品共享”这一主题,开展“全球相约,共饮一杯茶”线上活动,让人们从一“叶”间感受各国不同韵味的茶文化。这表明互联网是人们超越时空局限共享茶文化的重要手段,各国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8.答案:A
解析:中国和瑞士双方代表出席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仪式,签署返还协议,中国从瑞士接收5件文物艺术品,这说明加强文物保护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需要保护文化遗产,①②符合题意。③夸大了保护文化遗产的作用,错误。文化多样性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前提,而不是途径,④错误。
9.答案:C
解析:
①(×):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引领世界文化的说法有误。③(×):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类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10.答案:A
解析:①②(√):材料强调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相互欣赏,互学互鉴,从彼此古老文明中汲取智慧,共同弘扬文明真谛,坚持守正不移,共同倡导文明对话,反对文明歧视,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这说明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文化具有多样性,启示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要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③④(×):材料强调文化具有多样性,要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没有涉及继承传统文化,也没有强调文化的民族性。
11.答案:D
解析:“家门皮肤”体现了中西方艺术的融合,说明要积极借鉴外来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推动文化交融,促进文化发展,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①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交融,美美与共,而不是各美其美,③不符合题意。
12.答案:C
解析:实验京剧《浮士德》以中国语汇讲述世界故事,《图兰朵公主》融合中西方戏剧、音乐元素,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启示我们文化发展必须要有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说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文化事业发展的机制问题,①不符合题意。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③说法错误。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唯有诵读文化经典,方能体味先贤的情怀。这启示我们诵读文化经典有利于人们知礼明智,是留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①说法正确
一个个国学大师给我们呈现了缤纷多彩的文学盛宴,这些经典是后世需要好好收藏保护的瑰宝。唯有诵读文化经典,方能体味先贤的情怀。这启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要面向未来,更要不忘本来 ②说法正确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走向重振的转折点 ③说法错误
展现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仅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还要与时代相结合 ④说法过于绝对
14.答案:D
解析:材料中,长城只是作为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象征,长城本身并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未涉及革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故①②不选。"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表明长城被赋予了文化内涵,承载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被赋予共产党人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故③④入选。
15.答案:B
解析:在当代,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就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结合时代精神,赋予时代特征,使之更适应时代发展要求,①符合题意。继承传统的过程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并不是原汁原味吸纳的过程,②错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③错误。在当代,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作用,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更新改进,④符合题意。
16.答案:C
解析:①(×):文化自信并不是认为自身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②③(√)、④(×):坚定文化自信,要求我们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17.答案:①“不患贫而患不均”属于我国的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4分)②“不患贫”思想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一致,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应该对其加以批判,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4分)③“患不均”思想适应了社会对公平的要求,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我们应继承“患不均”思想合理的一面,同时要摒弃平均主义,采取措施解决“不均”,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做到古为今用。(4分)
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调用传统文化继承的角度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对“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看法,认识类的题一般从事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不患贫”→可联系“不患贫”意思是不怕贫穷,这一思想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一致。关键词②:患不均→可联系“患不均”思想适应了社会对公平的要求,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关键词③:一些社会学家以传统的“不患贫而患不均”思想对有关部门提出警示→可联系对待传统思想,要辩证地认识,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关键词②:支持A公司诉讼请求,判令涉案发明专利申请权属于A公司→可联系体现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
18.答案: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开展瓷器博览会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繁荣。(4分)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瓷器博览会有利于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瓷器技术借鉴、融合、发展。(4分)
③有利于中华文化向外传播,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4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及作用、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手段、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材料中体现了开展景德镇国际瓷器博览会的影响: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人士前来观摩与交流(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提升了瓷博会和景德镇的国际影响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添了景德镇与世界对话的自信与底气(提高了我国的文化竞争力)等。运用课本上相应的知识点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即可。
19.答案:(1)充分发挥文化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实现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统一。(4分)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出针对不同年龄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满足他们对高质量文创产品的需求。(4分)
(3)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4分)
(4)立足时代之基,文化创作要符合时代潮流,具有时代特色,反映时代风貌。(4分)
20.答案:①要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立足当地实践,在文化与经济交融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本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4分)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综合考虑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游览、休闲需求,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进人民福祉。(4分)③要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借鉴成功经验,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对多种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整合,融入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释放新“夜”态新活力。(4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关键信息①:眼下,消费活力涌动,文旅产业日渐复苏。夜间经济潜力大、空间足→可联系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关键信息②:负有盛名的大唐不夜城,除了涵盖观光、餐饮、娱乐、休闲等多种业态,还综合考虑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游览、休闲需求→可联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键信息③:在内容上充分挖掘唐文化的深层密码,在形式上不断迭代出新,真正与游客互动、为游客服务,才得以保持口碑、维持热度。拿出沉甸甸的文化特色、响当当的差异竞争,再辅以优质的服务,常变常新,不断刷新用户体验,规范管理,提升用户体验和黏性→可联系要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