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一、单选题1.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从“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再到“法治中国”,理论和实践上的路径,揭示了中国法治历经变迁的复杂历程,也展现了“良法善治”的美好图景。中国法治历经变迁体现了( )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②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③真理往往是在否认自身中发展的④人的认识具有循环往复的特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事物的性质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③正确的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④人们的立场和需要不同,其认识也会不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近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与合作者,综合利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技术,对嫦娥五号返回月壤样品的玄武岩和角砾岩颗粒中的硫化物开展精细结构研究,揭示了其中镍黄铁矿成因。由此可见(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②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③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发展④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因而具有反复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有不少减肥人士提倡减肥不吃碳水化合物,但有关专家指出,不吃碳水化合物初期有一定的减肥效果,但长期不吃碳水化合物对身体的影响还是很大的。食物中缺少了碳水化合物,从而形成一种叫酮的物质(酮不是天然物质状态,它是新陈代谢中发生了错误的标志,酮极易引发糖尿病或加重糖尿病人的症状,诱发休克甚至死亡)。这说明( )①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有时难以划分②认识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得以发展③真理在谬误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身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历史告诫我们说,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始于异端,终于迷信。”赫胥黎的这句名言揭示了(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③真理起源于谬误之中④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真理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③6.真理具有以下特点( )①客观性 ②永久性 ③条件性 ④相对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7.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个问题,视角有很多,对党建理论创新的重视就是一个重要视角。我们党成立以来,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生机勃勃、风华正茂,与重视对党建实践的理论总结、重视对党建理论的创新是分不开的。我们党重视党建理论创新是基于( )①辩证的否定是实现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②只有正确认识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③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向前发展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2020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这对于全面禁止和惩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态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这体现( )①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②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抱有一定目的③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和客观物质性的特点④人们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表明真理基本的属性( )A.条件性 B.客观性 C.具体性 D.唯一性10.“多喝热水”并不是一个网络流行语,而是有科学根据的。专家称,水烧开后温度是100摄氏度,倒在杯子里大概80—90摄氏度,这个高温对于很多环境中存在的病原体的灭菌消毒有实际效果。由此可见( )①真理具有客观性②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③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可能会经历一个过程④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真理具有不确定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1.科学家近期研究发现人脑可以通过一个特殊机制将分布在脑部不同区域的“记忆碎片”组合在一起,形成平时脑海中的完整记忆。这项研究结果不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记忆如何形成,还能让我们对一些记忆衰退的脑部疾病如痴呆症等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此项研究表明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重要标准B.人为事物的联系无法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D.认识具有反复性12.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开展,国人对于“洋节”的看法有了一些变化:很多人更愿意把“平安夜”这一天称为“长津湖战役胜利纪念日”;有人认为中国人的“圣诞节”应该延后一天,庆祝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诞辰。这些变化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真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真理会在变化发展中不断的被推翻C.人的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D.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13.2023年10月25日起,慈善法修正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其中,修正草案将个人求助行为和提供个人求助的平台纳入慈善法规范,授权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这是对现实情形的尊重,也是对基于恻隐之心救急难、帮助特定受益人的慈善行为的立法认可,填补了立法空白。慈善法的修正表明( )①认识发展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②实践的需要推动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④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4.过去,人们总认为动画不过是哄孩子玩的小玩意,是小投入的低端东西。可实践证明,动画作品以其特殊的表现形式,不仅对孩子好奇的童心有独特的愉悦和教化作用,还是一个拥有数亿消费者的大产业,一个资本、科技、知识密集的高端产业。因此,我国应对动漫市场进行重新定位,我们的本土动漫创作应该将眼光放开些。材料说明( )①认识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②真理是客观和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我们应该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④人的知识结构等不同,就会对同一个对象产生不同的真理性认识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5.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利用NASA的“苔丝”(TESS)任务卫星和该大学自己的望远镜发现了两颗距离地球仅100光年的新行星,其中一颗可能适合生命生存。这项研究( )①超越了真理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②其结论的正确性有待于实践检验③建立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基础上 ④属于科学实验这一实践形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主观题16.中华民族对无限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航天征途上每一步创新和突破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不懈拼搏、自主创新,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半个多世纪前,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现如今,鲜艳的中国红闪耀太空,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航天梦”早已汇入伟大的“中国梦”,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惊鸿之笔、“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问”问天、“天宫”揽胜、“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一次次展示着中国航天勇攀科技高峰的探索成就,展现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出发,迈出了中国人遨游星汉的第一步。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升空,开启了中国人又一次探索太空的壮举。18年,从神舟五号到神丹十三号,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中国人奔赴星辰大海的步伐从来停止。结合材料,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角度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对无限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的认识。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我国坚持走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道路,并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上世纪70年代后,环境保护理念初步形成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孕育,上世纪70年代正式拉开帷幕。1978年,首次将“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写入宪法,为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到世纪之交,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不断完善随着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规模扩大,我国生态环境日益严峻,国家及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2002年第一部循环经济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制定出台,标志着我国污染治理模式由末端治理开始向全过程控制转变。新世纪以来,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律。我国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与各国一道寻求加快推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新道路。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18.“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是江苏省委确定的新时期江苏精神。它是在全省范围公开征集的6300多条自投稿件中,经过专家层层遴选、分析论证,最后地域传统特色,又极具现代发展意识。“三创三先”精神是对“三创”精神的继承、弘扬和发展,既反映了江苏“两个率先”的实践要求,又展现了全省人民的精神面貌,具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是江苏推进“两个率先”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力量源泉。请分析材料蕴含的认识论道理。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A【详解】①②:从“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再到“法治中国”,中国法治历经变迁的过程充分说明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①②正确。③:真理往往是在超越自身中发展的,③错误。④:“循环往复”的表述否认了认识的上升性,④错误。故本题选A。2.C【详解】②③: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体现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体现了正确的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②③符合题意。①:材料未体现从整体着眼,①不符合题意。④:材料未体现人们的立场和需要不同,其认识也会不同,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3.B【详解】①:科学家对嫦娥五号返回月壤样品的玄武岩和角砾岩颗粒中的硫化物开展精细结构研究,揭示了其中镍黄铁矿成因。这一研究成果表明月球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①正确。②:材料没有体现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不符合题意。③:综合利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技术推动对月壤的研究,获得新认识,体现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发展,③正确。④:材料反映了认识的发展,没有体现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因而具有反复性,④错误。故本题选B。4.D【详解】①:真理与谬误具有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①错误。②:材料强调认识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得以发展,说明认识是不断发展的,②正确。③:真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身,③错误。④:材料表明不吃碳水化合物的建议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适用的,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5.C【详解】①②: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始于异端,终于迷信,这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也说明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①②正确。③:真理起源于实践,③错误。④:真理具有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④错误。故本题选C。6.C【详解】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①正确,入选;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具有条件性和相对性,故③④符合题意,入选;②并不是真理的特点,排除。故答案为C。【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真理的知识。【名师点睛】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又称客观真理,指在真理之中包含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两重含义:其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也是客观的。7.B【详解】②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而不是只有正确认识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而不是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故②③错误。①④:辩证的否定是实现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个问题,视角有很多,重视对党建实践的理论总结,需要对党建理论创新,故①④正确。故本题选B。8.D【详解】①: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①错误。②:《决定》有利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态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意识,说明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目的性。②正确。③: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和客观物质性。③错误。④:针对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体现了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正确。故本题选D。9.B【详解】B:“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强调真理要靠实践来检验,表明真理具有客观性,B正确。AC:材料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性,没体现条件性和具体性,AC排除。D:唯一性并不是真理基本的属性,D排除。故本题选B。10.B【详解】①③:“多喝热水”并不是一个网络流行语,而是有科学根据的。说明真理具有客观性,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可能会经历一个过程,①③符合题意。②:材料强调人们在实践中发现真理,不体现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②与题意不符。④: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他们对同一客体的认识不具有同样的真理性,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具有确定性,④错误。故本题选B。11.C【详解】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可用排除法来做。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是重要标准,A是错误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是错误的;科学家近期研究发现人脑可以通过一个特殊机制将分布在脑部不同区域的“记忆碎片”组合在一起,形成平时脑海中的完整记忆,这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C适合题意;这项研究结果不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记忆如何形成,还能让我们对一些记忆衰退的脑部疾病如痴呆症等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这说明认识的上升性,D不适合题意。【考点定位】思维与存在的关系12.C【详解】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而不是真理,A排除。B:真理会在变化发展中不断的被超越,而不是被推翻,B排除。C:很多人更愿意把“平安夜”这一天称为“长津湖战役胜利纪念日”;有人认为中国人的“圣诞节”应该延后一天,庆祝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诞辰,说明人的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C正确。D:材料强调的是人的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不涉及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D排除。故本题选C。13.C【详解】②③:根据现实需要,慈善法修正草案将个人求助行为和提供个人求助的平台纳入慈善法规范,说明实践的需要推动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②③符合题意。①:人们可以获得真理,而不是接近真理,①错误。④: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不一定是正确的认识,④错误。故本题选C。14.C【详解】试题分析:材料中“我国应对动漫市场进行重新定位,我们的本土动漫创作应该将眼光放开些”说明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我们应该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①③适合题意;真理是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是错误的;人的知识结构等不同,同一个对象可能产生不同的认识,但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考点: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15.C【详解】①:真理是客观的,且具有条件性,真理不能超越其客观性和条件性 ,①错误。②:一颗可能适合生命生存,这寓示这其结论的正确性有待于实践检验,②正确。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成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③错误。④:科研团队利用NASA的“苔丝”(TESS)任务卫星和该大学自己的望远镜进行研究,这属于科学实验这一实践形式,④正确。故本题选C。16.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浩瀚星空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对浩瀚星空的认识没有终点且永远在路上。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浩瀚星空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客观世界,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所以中华民族对无限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分析】背景素材:中华民族对无限宇宙的探索;考点考查: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核心素养: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中华民族”, 需要调用“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所述内容。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航天梦”早已汇入伟大的“中国梦”,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惊鸿之笔、“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问”问天、“天宫”揽胜、“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可联系人们对浩瀚星空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对浩瀚星空的认识没有终点且永远在路上;有效信息②:航天征途上每一步创新和突破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不懈拼搏、自主创新,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联系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所以中华民族对无限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得分点①:人们对浩瀚星空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对浩瀚星空的认识没有终点且永远在路上。得分点②: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所以中华民族对无限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点睛】非选择题的审题要求:(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17.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在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中一步步发展。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在无限发展。我国对生态文明的建设道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在继续探索和完善。③认识具有上升性,生态文明理念从初步形成到深入人心,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也在不断完善。④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国从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思想、政策和法律,使生态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保护和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生态状况显著改善。【分析】本题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为背景材料,从哲学生活角度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题目限定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根据材料“上世纪70年代后,环境保护理念初步形成,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孕育,上世纪70年代正式拉开帷幕,改革开放到世纪之交,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不断完善,随着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规模扩大,我国生态环境日益严峻,国家及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新世纪以来,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可从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在无限发展;认识具有上升性的角度分析;依据材料中环保理念由提出到不断完善以及逐渐深入人心,不断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可从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角度分析。【点睛】说明类主观题解法1.题型特点说明类主观题一般来说,其设问形式主要有两种:(1)运用某原理分析说明某一说法(做法)。(2)说明某现象的原因、意义、做法的正确性或危害、应采取的措施。2.解题方法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意,弄清命题者的意图。要做到“两审”:审材料和审问题。一般先审问题后审材料,带着问题审材料。审问题,就是要弄清问题的中心,看清问题的特殊要求(如要求说明原因、意义或做法的正确性),从而弄准答题应当运用的课本知识。审材料,先粗读再细读,尽快抓住它的关键词句、主要观点和中心思想。第二步:根据材料内容对接教材知识,落实知识点内容。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出问题、材料、教材三者之间的相关点,这是答题的关键。第三步:理清思路,组织答案。答案应具有针对性,切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如涉及多个知识点,要考虑其主次与先后,用序号标明,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言规范。切不可答非所问,偏离题意。对于分析说明某一说法(做法)的题目,要从是什么、为什么、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做法(错误的危害)角度进行分析。对于有特殊要求的题目(如要求说明产生某现象的原因、意义、应采取的措施),还要在答案组织中使用凸显特殊要求的词语,可以参见原因类、意义类、措施类题目的解题方法。18.(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江苏“两个率先”的实践孕育铸造了新时期江苏精神。(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从“三创”到新时期江苏精神,表明了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详解】试题分析:“三创三先”精神,反映了江苏“两个率先”的实践要求,这主要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主要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三创三先”精神是对“三创”精神的继承、弘扬和发展,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考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点评:关键是理解认识论的答题要求,同时对认识论包含的哲学道理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