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红烛/闻一多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通过学习《红烛》,能够理解和掌握现代诗歌的语言 特点,包括词汇的丰富性、句式的节奏感和象征手法的运用。这有助于学生在自 己的写作和表达中,更加熟练地运用语言,提升语言建构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红烛》作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产物,反映了那个时代 的精神追求。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脉 络,认识到闻一多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红烛》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主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活力。通过分析和解读诗歌,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 思维,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诗歌《红烛》的美学价值丰富,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 能够培养审美情趣,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通过诗歌的学习,学生可以 尝试自己创作,从而提高审美创造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的修辞手法。教学难点:能够通过阅读诗歌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教学方法:学生讨论法、PPT 演示法。语言品读法:诵读法、点拨法。点拨法:抓关键核心意象“红烛”,了解情感结构,进而深化主旨。教学过程:一 、情景导入:通过与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进行对比,引发学生思考。同学们,今天我们要通过一首现代诗和一首古代诗的对比,来探讨诗歌中的 意象和情感。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李商隐的著名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出自他的《无题》,用蜡烛燃烧至尽的意象,比喻了人生的无常和情感的消 逝,充满了凄美的意境。那么,同样是关于蜡烛的诗句,闻一多的《红烛》又是 如何表达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比较和思考。请大家先朗读李商隐的这句诗,感受一下蜡烛在诗句中的象征意义。然后, 我们再来阅读闻一多的《红烛》,看看同样是蜡烛,在这首现代诗中,它又被赋 予了怎样的新意和深意。通过这种对比,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两位诗人笔下的蜡烛意象有何不同 这些不同的意象背后,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思想 同样的自然物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为何会有不同的文学表 现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诗歌学习之旅。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闻一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尤其是他的留学经历和对祖国的深厚情 感。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是著名的学者、新月派代表诗 人,以及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他生于湖北浠水的书香门第,自幼酷爱 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闻一多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后赴美留学, 专攻美术,并在留学期间对文学,尤其是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美留学期间,闻一多深受意象派诗歌的影响,并开始与美国意象派诗人交 往。1922年,他赴美留学,并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 院学习。留学期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红烛》,其中融合了反帝爱国 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1925年,他回国后,曾任教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 并从事编辑工作。闻一多的诗歌作品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其代表作《七子之歌》是在留学美 国期间创作的组诗,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对归国的渴望。《七子之歌》 中的歌词,如“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跨越了近百年,仍然闪耀着爱国情怀。除了诗歌,闻一多还涉猎美术、戏剧等领域,并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成就非 凡。他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深受学生喜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贡献巨大。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因参与民主运动而被暗杀,英勇牺牲。闻一多的一生犹如红烛,短暂而光辉,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民主和自由的 追求,以及他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至今仍为人们所怀念和学习三 、写作背景:《红烛》是在1925年创作的,这是五四运动之后的一个社会动荡时期。1922 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学成归来后,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混乱、军阀混战和百姓 的疾苦。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境,以及他呼吁诗人站起来的愿望。诗中, 红烛象征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特性,诗人以此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四 、课堂探究:(一)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过诵读和梳理,学生能够把握诗歌的内容和结构。教学设计中强调了对诗 歌语言的品味和对意象的把握,以及理解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和 思想。1、诵 读诗歌:通过多次诵读,学生可以熟悉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 的音乐性。2、梳理内容:在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句或逐段地分析诗歌 内容,理解每句或每段的意思,以及它们在整体结构中的作用。3、品味语言:教师可以挑选出诗中的关键词汇或句子,让学生仔细品味这 些词汇或句子的内涵和美感,如“红烛”这一核心意象。(1)关键词汇挑选: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关键词汇,如“红烛”、“燃烧”、“流泪” 等。让学生思考这些词汇在诗中的出现频率和位置,以及它们对整体诗意的影响。(2)内涵分析:对于“红烛”这一核心意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其多重含义。例如,“红 烛”可以象征热情、光明、奉献、牺牲等。分析“红烛”在诗中的变化。如从“红烛”到“流泪的烛”,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转变。(3)美感体验:让学生描述在读到“红烛”这一词汇时的感受,如温暖、明亮、悲壮等。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红烛”这一形象,创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4、把握意象:分析“红烛”这一主要意象,探讨它如何贯穿整首诗,以及它所承载的情感 和思想。例如,红烛的燃烧可以被看作是诗人对生命和理想的献身。明确:贯穿整首诗的线索:“红烛”作为诗的核心意象,从诗的开头到结尾,始终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 载体。诗中反复出现的“红烛”。形成了一种节奏感和紧迫感,仿佛红烛的燃烧 与诗人的情感波动同步。象征意义:生命的燃烧:红烛的燃烧可以被看作是生命的消耗和燃烧。诗人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即生命应当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 人 。理想的献身: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象征着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献身。 诗人愿意为理想和信念付出一切,即使这意味着自我牺牲。情感承载:热情与决心:“红烛”的红色,通常与热情、活力和决心相关联。诗人通过 这一意象传达了他对生活和事业的热情,以及坚定的意志和决心。悲壮与哀愁:红烛的“流泪”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哀愁和悲壮。在燃烧自己的 同时,红烛也在流泪,这可能反映了诗人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痛苦和牺牲。5、情感和思想的理解: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 过红烛所表达的情感,比如对祖国的爱、对生命的热情,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同 时,探讨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表达的思想。(二)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教学中会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拟人、设问、象征等手法 的运用,以及意象在诗中创造的艺术效果。明确:比喻的运用:指出诗中的比喻,如“红烛”本身就是一个比喻,它比喻了诗人的某种品质或情感。分析比喻的效果,例如,“红烛”比喻生命的燃烧,这样的比喻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拟人的手法:识别诗中的拟人化表达,如红烛“流泪”,这赋予了红烛以人的情感。 讨论拟人化如何让读者产生共鸣,使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和生动。设问的技巧:注意诗中的设问句,如“红烛啊,莫非你这时也不能自主 ”分析设问的作用,它可能是为了引发读者的思考,也可能是诗人自我对话的 一种方式,增强了诗歌的互动性和深度。象征的意义:深入探讨“红烛”作为象征的具体含义,包括它所代表的生命、热情、奉献 等。讨论象征如何使诗歌具有多重含义,增加了诗歌的解读空间和艺术魅力。意象的创造:分析“红烛”这一主要意象如何与其他意象结合,如“流泪”、“燃烧”等, 共同创造出怎样的画面和氛围。讨论意象的连贯性和它们如何共同作用于读者的感官和情感。艺术效果的体会:让学生分享在阅读诗歌时,这些艺术手法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感受和理解。通过朗读、讨论、写作或绘画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艺术效果。(三) 爱国主义精神的传达:《红烛》的教学中特别强调了对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 神的理解。这不仅是诗歌的核心主题,也是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四) 诗歌朗读技巧的掌握:教学中还包括对诗歌朗读技巧的指导,如节奏、轻重、情感的表达等,通过 朗读来进一步体悟诗歌的情感和内涵。五 、深入探究(一)联系诗人背景:1、“闻一多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是如何在《红烛》这首诗中得到体现的 ”明确:意象的运用:“红烛”作为核心意象,象征着光明、希望和牺牲。在诗中,红烛的燃烧可 以被解读为诗人对祖国的无私奉献,体现了诗人愿意为祖国献出一切的精神。情感的投射:诗中的“红烛”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如“流泪”,这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命运 的深切关怀和内心的悲痛。红烛的“流泪”可能是诗人对祖国苦难的同情和对自 己无法立即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无奈。牺牲与奉献的主题:诗中红烛的燃烧过程,暗示了诗人对个人利益的舍弃和对国家利益的优先考 虑。这种牺牲和奉献的主题,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诗句的情感色彩:分析诗中的具体诗句,如“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反映了诗人不求回报, 只愿为祖国付出的高尚情操。时代背景的反映:《红烛》创作于诗人留学期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经历各种变革和动荡的时 期。诗中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也是对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 刻思考。个人经历与国家命运的结合:闻一多在留学期间,虽然身处异国,但心系祖国。他的个人经历与国家命运 紧密相连,这种情感在《红烛》中得到了体现。(二)诗歌结构与形式:1、“《红烛》这首诗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它是如何通过结构来强化诗歌的主 题的 ”(难题)明确:诗歌的结构特点:循环与重复:《红烛》在结构上呈现出循环和重复的特点,比如“红烛啊” 这一呼唤在诗中多次出现,形成了一种循环的节奏感。递进与转折:诗歌在情感和思想上呈现出递进和转折,从对红烛的描写逐渐 深入到对诗人自身情感和理想的抒发。对称与平衡:在诗歌的某些部分,可以看到对称的结构,如某些诗句的对仗, 这为诗歌带来了一种形式上的平衡。如何强化主题:重复呼唤加强情感:通过重复“红烛啊”这一呼唤,诗人不断强化对红烛的 关注,同时也加深了读者对诗歌主题 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奉献精神的感受。递进深化主题:诗歌从对红烛外在的描写逐渐过渡到对红烛象征意义的探讨, 这种递进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和丰富。对称平衡突出中心:诗歌中的对称结构,如对仗的诗句,有助于突出诗歌的 中心思想,使主题更加鲜明。结尾的强调:诗歌的结尾往往是对主题的强调和升华,通过结尾的诗句,诗 人可能会再次点明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2、“诗歌的语言和节奏有哪些特点 这些特点如何帮助传达诗歌的情感 ” 明确:语言特点:意象丰富:闻一多在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红烛”、“流泪”等,这些 意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色彩。象征手法:诗歌中的“红烛”不仅是具体的物象,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诗 人的心灵、生命和理想,这种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深度和内涵。直接抒情:诗中的语言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如“红烛啊,莫问收获,但 问耕耘”,直接传达了诗人对奉献和努力的价值观。韵律感强:诗歌的语言富有韵律,如使用对仗、押韵等手法,使得诗歌朗朗 上口,易于记忆和传唱。节奏特点:韵律节奏:诗歌的韵律节奏明显,通过押韵、重复等手法,形成了特定的 音乐性,这种音乐性与诗歌的情感相呼应。停顿与转折:诗歌中的停顿和转折,如句末的标点、诗句的长短不一,都影 响了诗歌的节奏,这些节奏的变化有助于表达情感的起伏。速度与节奏:诗歌的速度快慢交替,有的诗句快速推进,有的则缓慢铺陈, 这种速度的变化有助于传达不同的情感强度。六、课堂拓展:对比诗人李商隐和闻一多笔下的“红烛”意象1、两位诗人笔下的蜡烛意象有何不同 明确:闻一多的《红烛》和李商隐的《无题》中的蜡烛意象有所不同。在《红烛》中,红烛象征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特性,诗人通过红烛的形象来表 达自己的迷茫、探索以及对社会的关注和爱国情怀。红烛在诗中是积极向上、自 我牺牲的象征。而在李商隐的《无题》中,蜡烛通常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爱情的消逝,如“春蚕 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里的蜡烛更多地表达了一种哀愁和无奈的情 绪,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爱情易逝的感慨。2、这些不同的意象背后,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思想 明确:闻一多的《红烛》反映了诗人对时代的关注、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献身于国 家和民族的决心。诗中的红烛意象是对诗人自身情感和理想的投射,表现了 诗人愿意为理想和光明而牺牲的精神。而李商隐的《无题》中的蜡烛意象则更多地反映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对爱情和生命无常的哀叹。李商隐的诗作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忧郁和对人生 哲理的思考。3、同样的自然物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为何会有不同的文 学表现 明确: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政治氛围和文化潮流各 不相同,这些都会影响诗人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诗人的个人经历、情感状态和价值观念会影响他们对 自然物象的解读和运用。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会导致对同一物象的不同 诠释。例如,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某些自然物象往往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而在现代诗歌中,这些意义可能被重新解读或赋予新的含义。文学传统和创作风格:文学传统和当时的创作风格也会对诗人的创作产生影 响,使得同一物象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七、作业布置:《红烛》一诗运用独特的抒情方式来抒发深情,试加以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