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了解老子和孔子的学说。(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定位学习任务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活动1】 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二自然段,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史实。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2.“战国七雄”(1)背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2)概况:韩、赵、魏三家大夫分晋,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姜姓国君。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3)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活动2】 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三自然段,说出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和影响。1.原因:各民族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2.表现(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2)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3.意义: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1.阅读“春秋列国形势图”(见教材P9)与“战国形势图”(见教材P10)。二者相比较,后者有何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趋势?提示 变化:诸侯国数量在减少,北方少数民族数量减少。趋势:国家趋向统一;华夏认同增强。2.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摘自教材P10)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提示 传统政治秩序崩溃,开始出现社会转型。 助学助考1.知识拓展——东周历史分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其中,春秋时期是指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是指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2.概念阐释——三家分晋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的事件。春秋中期,晋国公室日弱,卿大夫渐强,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专政。春秋后期,韩、赵、魏三家最终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又攻灭智氏,瓜分其地。韩、赵、魏三家势均力敌,控制着晋国政权,晋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同时派人朝见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3.知识拓展——华夏观念(1)“华”“夏”在夏、商、西周时是两个词,分别有不同的含义,而且其含义也有多种。而华已有文化先进之意,夏不仅为地名,也为国名。(2)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政权与边地少数民族并立,边地落后,夷夏对称,这时,夏即指文化发达的东方诸国。华夏连称则指礼仪文化发达的中国之意。学习任务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活动1】 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一自然段,梳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 ①农业技术: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②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工商业 ①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②货币流通广泛 ③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观察教材P1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货币”:这些货币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经济和政治状况?提示 特点:已出现流通金属货币;形制、款式和质地丰富多样,又各不相同,货币并不统一。状况:经济上,经济发展,工商业繁荣;政治上,诸侯争霸,割据并立。 【活动2】 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二、三自然段,掌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追求富国强兵。2.结果:推动社会转型,建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3.代表:秦国的商鞅变法。时间 公元前356年内容 政治 (1)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2)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经济 (1)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3)“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评价 (1)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2)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1.苏秦描绘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家殷人足,志高气扬”(摘自教材P11)这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这一社会现象和变法运动有何关系?提示 现象:战国时期临淄经济发达。关系:战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变革。2.阅读教材P12“学思之窗”:材料体现了商鞅的什么思想?有什么作用?提示 思想:反对因循守旧,勇于改革、创新。作用:治国政策根据时代变化而适时调整和变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助学助考1.误区警示——“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的一部分。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2.误区警示——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政权,如商鞅变法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国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3.图解历史——商鞅变法学习任务三 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活动1】 阅读教材第三目,列举孔子和老子的主要贡献。1.孔子(1)地位: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成就核心观念 “仁”,意为关爱他人政治方面 ①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②恢复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教育方面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典籍整理 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其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于《论语》中2.老子(1)地位: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张世界观 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道”辩证法 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政治观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活动2】 阅读教材第四目,概括百家争鸣的背景、代表和意义。1.背景(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2)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3)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2.流派派别 代表 主张儒家 孟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 邹衍 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 韩非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3.影响(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摘自教材P13)这里的所谓“大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提示 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生产技术(牛耕)的使用与推广;新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助学助考1.图解历史——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关系2.误区警示——道家学派≠道教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家学派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学派形成于先秦时期,道教兴起于东汉。3.特别提醒——老子“无为”思想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4.概念阐释——“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别的主张绝对不同,而是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各家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5.概念阐释——仁与礼“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外在礼制的规范能促进人们追求“仁”的境界,即“礼”以“仁”为基础,“仁”靠“礼”来维护,两者相互制约。6.易错辨析——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前者的范围较窄,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后者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后者代表小生产者利益。,7)图解历史——诸子百家的地位重点难点1.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2.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主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转型任务1 史料实证——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史料一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西汉]刘向《战国策》【研讨交流】(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以来哪些制度遭到了破坏?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成果展示】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变化: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诸侯纷争。史料二 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沈长云《先秦史》【研讨交流】(2)根据史料二分析,华夏和夷狄交融的成果是什么?【成果展示】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华夏文化得到发展,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任务2 历史解释——商鞅变法的内容史料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所推行的具体举措。【成果展示】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什伍连坐。集权: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国君任免。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历史影响(1)灾难: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2)进步:推动了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保守势力,促进了地主阶层的崛起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3)统一:大国兼并小国,为国家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4)交融: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2.商鞅变法的特点和历史影响(1)特点特点 表现措施最全面 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内容最彻底 废除井田制和世卿世禄制历时最长久 先后两次变法,持续18年推行力度大 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旧势力成效最明显 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历史影响①积极影响: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消极影响:刑罚、用法过度,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商鞅变法对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主题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任务1 唯物史观——“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史料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著《中华文明史》【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成果展示】社会大变革;政治社会环境自由宽松;私学发展,讲学盛行。任务2 历史解释——“百家争鸣”的影响史料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的影响。【成果展示】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1.“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1)经济上:伴随铁器的开始使用和牛耕推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政治变动,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2)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出于建立统治和争霸兼并战争的需要,礼贤下士,招揽人才。(3)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致使“私学勃兴”。(4)学术自由:士阶层成为相对独立的知识阶层,面对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出于安身立命的需要和文化使命感,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积极思考重建社会秩序的方法。2.“百家争鸣”的意义(1)促进了当时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的繁荣,为当时中国社会变革、转型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2)奠定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彰显了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速检速测1.(2023年7月甘肃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2)《吕氏春秋》一书中说,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显著增加,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这主要得益于( )A.铁犁牛耕的使用 B.经济重心的南移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海外贸易的繁荣答案 A2.(2021年7月山东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2)从春秋到战国,我国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周边各族( )A.大量迁居黄河流域 B.生产方式迅速封建化C.华夏认同不断发展 D.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周边各族并未“大量迁居黄河流域”,排除A项;从春秋到战国,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生产方式迅速封建化”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当时汉族尚未形成,排除D项。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1“史料阅读”改编)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涂,车毂(gǔ)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上述景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工商业的繁荣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D.人们的辛勤劳动答案 B4.(2023年6月广西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2)先秦时期实行井田制,商鞅变法时曾采取“决裂阡陌,教民耕战”的措施。此举直接意图是( )A.提升官吏素质 B.修造战斗装备C.鼓励积极垦耕 D.抑制工商行业答案 C解析 “教民耕战”与提升官吏素质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与耕战无必然联系,排除;教民耕战,直接意图是开垦荒地,增加财政收入,故选C项。5.(2024·北京市第一次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2)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一股潮流。这些变法( )A.强化了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B.推动了社会转型C.维护了分封宗法的社会秩序D.巩固了贵族特权答案 B6.(2023·浙江7月学考,13)春秋战国时期创私学、兴教育最有成绩的是孔子,相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下列思想中,与这一成绩的取得关系最密切的是( )A.“道法自然” B.“相生相胜”C.“格物致知” D.“有教无类”答案 D解析 据材料“创私学、兴教育”“孔子”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对文化教育垄断的局面,故选D项;“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思想,排除A项;“相生相胜”是邹衍的思想,排除B项;“格物致知”是南宋朱熹的思想,排除C项。7.(2023年7月四川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1)某思想家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据此可知,该思想家属于( )A.道家学派 B.儒家学派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答案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