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时空定位学习任务一 选官制度【活动】 阅读教材第一目,了解魏晋至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发展与演变。1.九品中正制(1)创立:曹魏时期,按中正官评定的等级授官。(2)特点: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3)影响: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后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2.科举制创立 (1)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发展 (1)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2)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3)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影响 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1.阅读教材P40“历史纵横”:根据史料,归纳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原因及意义。提示 原因: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察举制的弊端;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意义: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2.阅读教材P41“学思之窗”:根据史料,概括隋唐科举制的特点。提示 不断发展和完善;分科取士,进士科最重要。 助学助考1.图解历史——官品与中正九品的对应关系2.特别提醒——九品中正制是对察举制的发展九品中正制是在对察举制的继承与改进的基础上创设的,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才德都曾成为两者选拔人才的依据。3.构图解史——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学习任务二 三省六部制【活动】 阅读教材第二目,掌握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渊源、形成、特点及影响。1.魏晋南北朝:三省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唐:三省六部制(1)确立:隋文帝时正式确立,唐朝时期沿用。(2)职能中书省 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 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 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3)特点: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4)发展①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②设立政事堂(中书门下),宰相集体议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5)影响: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1.《大唐六典》,简称《唐六典》,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官修的行政法典。(摘自教材P42)这一法典有什么历史价值?提示 它记载了唐朝前期的官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2.观察教材P42“唐朝三省位置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在皇城中的不同位置,如何影响它们的不同职能?提示 中书省与门下省位于太极宫(皇宫)内南侧的东西两边,尚书省距离皇宫较远,但居于皇城中心位置。这样的布局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三省六部的权力格局,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侧重于辅助决策,尚书省侧重于行政执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出于维护皇权的需要。 助学助考1.图解历史——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2.特别提示——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相权三分,既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3.特别提醒——三省六部制与近代分权思想有根本不同三省六部制有三省分权制衡的一面,但从主观动机到客观效果都在于削弱相权和强化君权,因而与近代分权思想不可同日而语。4.拓展提升——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1)相同: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都是中央官制。(2)不同:三公九卿制之下,丞相权力相对集中,职能部门相对较多;三省六部制实行宰相分权,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机构有一定简化。学习任务三 赋税制度【活动1】 阅读教材第三目第一自然段,梳理魏晋至唐初赋税制度的演变。1.租调制(1)确立:魏晋时期,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发展: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2.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活动2】 阅读教材第三目第二、三自然段,概括唐朝两税法的主要史实。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3.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4.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5.影响阅读教材P43“史料阅读”:根据史料概括两税法实行的背景。提示 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助学助考1.概念阐释——两税法两税法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2.易错提醒——两税法的实施两税法是按照量入制出的原则征税,而不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随着唐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大,国家在两税之外又增加了其他苛捐杂税,农民的负担也越来越沉重。3.图解历史——租庸调制4.图解历史——唐代赋税制度的演变重点难点1.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2.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主题一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任务1 历史解释——九品中正制的特点史料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士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研讨交流】根据史料,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成果展示】变化:从以重视德才为主到以重家世为主。原因:士族门阀势力的崛起;社会秩序的动荡。任务2 唯物史观——科举制的意义史料一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比例 4.0% 17.2% 24.5% 46.1%——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史料二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这种……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研讨交流】(1)根据史料一,分析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的主要作用。结合这一变化指出古代政治的发展趋势。(2)根据史料二,概括科举制的意义。【成果展示】(1)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2)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1.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议演变为考试。(3)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2.古代科举制的意义社会整合 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国家统一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文明发展 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的国家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吸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主题二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影响任务1 史料实证——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史料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成果展示】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任务2 历史解释——三省六部制的运转及影响史料 唐代中央行政管理机制的完善【研讨交流】结合史料中示意图,分析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成果展示】三省六部制是较完备的中央行政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在一定程度上能节制君权,防止皇权的滥用误用。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相权三分 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职权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加强皇权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节制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主题三 魏晋至隋唐赋税制度的演变任务1 史料实证——租庸调制史料 “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诸皇宗籍属宗正者及诸亲,五品已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悉免课役。”——摘自《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研讨交流】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租庸调制的主要特点。【成果展示】按丁征税;以实物税为主;纳绢代役,称为庸;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任务2 历史解释——两税法的革新及影响史料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黄永年《唐史十二讲》【研讨交流】根据史料,概括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成果展示】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增加纳税对象(贵族官僚也要交税)。影响: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比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租庸调制 两税法时间 唐朝前期 唐朝后期(780年开始)前提 均田制 均田制遭到破坏目的 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标准 人丁 土地与财产内容 ①租:纳粟 ②调:纳帛或布 ③庸:纳绢或布代役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每年分夏、秋两次纳税意义 ①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农民赋役负担相对减轻 ②保障政府赋税收入 ①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②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速检速测1.(2023年3月云南学业水平考试,4)下列史料反映的是(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A.世袭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 D解析 通过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设立进士科,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即科举制度,在唐朝时期有所发展,并对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产生了深刻影响,D项正确;世袭制与“进士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等不符,排除A项;察举制是两汉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唐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已废除,排除C项。故选D项。2.(2023·浙江7月学考,14)唐诗“一声天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注:翠微为唐代宫殿名)。葛水雾中龙乍变,缑山烟外鹤初飞。邹阳暖艳催花发,太皞春光簇马归。回首便辞尘土世,彩云新换六铢衣”描写的是( )A.唐玄奘前往天竺取经的场景B.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C.文成公主送亲队伍西出长安D.国际都会长安的繁华答案 B解析 材料首句“一声天鼓辟金扉”描绘的是开榜放榜的场景,“三十仙材上翠微”指众多进士面见皇帝,由此判断这是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故选B项;唐玄奘只身一人前往天竺取经,与“三十仙材上翠微”不符,排除A项;“文成公主送亲队伍西出长安”不合题意,材料未见吐蕃、公主等信息,排除C项;“长安的繁华”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科举放榜不符,排除D项。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2图片改编)三省制度是唐朝非常重要的中央官制,下面图片呈现了唐朝三省与皇宫的相对位置,由此图可推知三省制( )A.有助于皇权的加强B.便于皇帝全面地控制朝政C.尚书省的权力最大D.为选官制度变革奠定基础答案 A解析 根据图片中信息可知,皇帝将中书、门下二省置于皇宫左右两侧办公,尚书省置于承天门外,从位置上看这加强了对中书门下的掌控,有助于皇权的加强,A项正确;尚书省置于承天门外不能表现出皇帝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下的三省之间权力形成制衡,尚书省职权最大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相关选官制度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4.(2022年1月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4)唐朝时期,每一政令的下达,必须经过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然而,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观点难免有异,致使政令不能及时下达,贻误事机。为此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救其弊。这说明( )A.三省职权分工不明确B.三省六部制不断完善C.三省制度强化了相权D.尚书省职权进一步扩大答案 B解析 唐朝中枢运行机制中,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观点难免有异,致使政令不能及时下达,贻误事机,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这体现了三省六部制不断完善,B项正确;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排除A项;三省制削弱了相权,排除C项;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不是为了加强尚书省职权,排除D项。5.(2021年12月山东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3)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其目的是( )A.遏制土地兼并 B.强化均田制度C.解决财政困难 D.放松人身控制答案 C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实行两税法的目的是解决财政困难,故选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