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标要求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家国情怀、历史解释)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时空定位学习任务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活动】 阅读教材第一目,知道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标志和意义。1.筹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1)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2)内容国名 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件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政府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2.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3.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1.阅读教材P160“历史纵横”: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这一理论的提出有何意义?提示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摘自教材P159),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国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助学助考1.图说历史——新政协的政治特色2.特别提醒——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3.概念阐释——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人民民主专政即“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的结合”。学习任务二 人民政权的巩固【活动】 阅读教材第二目,理解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形势,概述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采取的措施。1.背景政治 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经济 千疮百孔,财政困难,物价飞涨2.措施(1)土地改革背景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概况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意义 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②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2)稳定物价原因 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加剧物价飞速上涨目的 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措施 ①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②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结果 ①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3)抗美援朝背景 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②美国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③美国组成“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过程 ①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意义 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③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1.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摘自教材P161)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提示 使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2.阅读教材P161“历史纵横”: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人民政府在“米棉之战”中所体现出来的手段与“银元之战”相比有什么不同?提示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经济手段为主、调动全国力量、迅速稳定局势。 助学助考1.特别说明——新中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实质和目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2.特别提醒——人民政府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的实质稳定物价的实质是人民政府与不法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统一财经的实质是确立国家统一的财经管理体制,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3.深化理解——“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实质人民政府进行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是同资产阶级的一场较量,性质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表面上“银元之战”采用行政手段,“米棉之战”采用经济手段,都是为了稳定物价,其实质是党和政府与资本家在争夺市场的领导权。4.易错提醒——朝鲜“停战协定”“停战协定”不同于“和平协定”,前者是指在一场战争中参战者同意暂时停止作战的协议,而非正式结束战争,也就是朝鲜半岛的战争还未最终结束,还未实现真正的和平。5.家国情怀——抗美援朝精神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学习任务三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活动】 阅读教材第三目,理解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1.外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外交成就(1)参加日内瓦会议召开 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召开议题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特点 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结果 由于美国的阻挠,未能解决朝鲜问题;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意义 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过程: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得到印度方面赞同。1954年6月,中印、中缅双方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参加亚非会议召开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特点 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成果 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影响 ①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②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 助学助考1.图解历史——“一边倒”外交政策2.易错提醒——对“一边倒”的认识“一边倒”是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一边倒”不仅不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相悖,相反,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3.特别提醒——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成熟。4.概念阐释——“求同存异”“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学习任务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活动】 阅读教材第四目,概括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作出的重大决策。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措施①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②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③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结果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②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颁布宪法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确立制度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1.1956年1月15日,在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上,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送喜报。(摘自教材P165)中国工商界为什么会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提示 中国共产党实行赎买政策,并通过公私合营形式进行改造,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族资本家的利益。2.阅读教材P166“问题探究”: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提示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助学助考1.图解历史——过渡时期2.特别提醒——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一五”计划的联系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总纲领,具有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举的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制定“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和遵循原则;“一五”计划是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实施。3.误区警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不等于实现了工业化“一五”计划以实现工业化为目标,但是“一五”计划的完成并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是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4.知识归纳——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5.特别提醒——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的结束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意味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再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着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的结束。6.误区警示——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利,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重点难点1.重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巩固新生政权的主要举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难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深远意义。主题一 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政权的巩固任务1 家国情怀——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史料 它结束了近百年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它表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已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新中国的诞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即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成果展示】结束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国家;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极大的改变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任务2 史料实证——稳定物价的特点和意义史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价飞涨。政府依靠国营经济的力量和老区农民的支持,与投机资本作斗争。规定人民币是唯一合法货币,取缔非法的金融投机活动,组织粮食等重要物资的调运和集中。这些措施使物价迅速下跌,同时国营经济初步取得了稳定市场的主动权。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物价问题,人民政府集中全国财政收入到中央,统一全国物资、现金调度。政府还采取紧缩编制、加强税收、节约开支等措施,使国家财政收入迅速增加,支出相对减少。自1950年3月以后,财政收支衡,物价也更趋于稳定。——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控制物价措施的特点。【成果展示】经济与行政手段相结合;应急与根本措施相结合;全国统筹管控;多项经济手段配合。任务3 家国情怀——抗美援朝的意义史料 “抗美援朝运动”在国内掀起了爱国主义热潮,并且帮助巩固了新政权。索尔兹伯里说:“(这场战争)给毛以无可比拟的机会,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团结中国人民来支持新的和尚未经考验的革命政权。在斗争中所达到的爱国主义的一致给毛以极大的帮助,使他能统一全国。它使许多原本会继续支持蒋介石的敌对分子沮丧了,使军队团结一致,使刚冒头的地方主义不能发展。……为大规模经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摘编自[美]R.麦克法夸尔、[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讨交流】根据史料,概述“抗美援朝运动”对新中国的影响。【成果展示】激发了国人的爱国主义热情;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打击了美国霸权主义政策;遏制了地方主义发展;奠定了经济建设的良好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宣告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到来。(2)结束了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匪患不断的历史,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3)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开始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果,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在世界东方大国建立人民民主制度,大大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改变了冷战格局中的力量对比,对人类和平、民主、正义、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主题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任务1 史料实证——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国家情况统计表时间 数量 建交国家1949年 10 苏联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 朝鲜 波兰 蒙古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1950年 9 越南 印度 印度尼西亚 瑞典 丹麦 缅甸 瑞士 列支敦士登 芬兰1951年 1 巴基斯坦【研讨交流】根据表格信息,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成果展示】特点:建交国家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奉行“一边倒”政策。影响:使新中国不被国际社会孤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打破美国的孤立政策。任务2 历史解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史料 为保障新生国家的主权安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坚定地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积极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共同提出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还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用来指导和平解决包括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在内的所有国际矛盾和争端。——摘自卢静《中国和平外交的风格与气派》【研讨交流】根据史料,概括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突出特征。【成果展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具有包容性和平等性。任务3 唯物史观——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史料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沈阳飞机制造厂先后建成投产。与1952年相比,至“一五”计划完成的1957年,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35.8%上升到48.3%。——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研讨交流】根据史料,概括“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成果展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主要工业建设成就集中在东北地区;重工业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平等性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革命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外交方针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结盟性 “一边倒”和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过渡性 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速检速测1.(2023·新疆学业水平考试,16)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其中有利于人民政府迅速稳定物价、掌握市场主动权的举措是( )A.剿匪镇反 B.“米棉之战”C.抗美援朝 D.三大改造答案 B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62“史料阅读”改编)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彭德怀对此评价道:“(这)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这段话表明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是( )A.促进新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B.显示我国抵抗侵略的意志决心C.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D.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壮大答案 B解析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显示出我国抵抗侵略的意志决心,B项正确。3.(2023·广西学业水平考试,13)下图是我国1952年和1957年产业结构比例变化示意图,该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抗美援朝的胜利 B.土地改革的完成C.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一五”计划的实施答案 D解析 从题干表格中可以看到,农业比例下降,工业比例上升,题干中的时间也与“一五”计划(1953—1957年)相对应,故选D项。A、B、C三项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无关,故不选。4.(2022年1月四川省学业水平考试,16)新中国成立后,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深刻变革的是( )A.稳定物价 B.土地改革C.三大改造 D.包产到户答案 C解析 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C项正确;稳定物价并未涉及所有制的变化,排除A项;土地改革是将地主土地私有转变为农民土地私有,排除B项;包产到户并未改变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5.(2023·新疆学业水平考试,17)“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了这次会议,并成功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政治解决。”“这次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联合国成立大会C.万隆会议D.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答案 A6.(2022年1月广东省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13)美国记者鲍大可在《周恩来在万隆》一书中写道,“在亚非会议上发生的一切事件中,最重要的也许是共产党中国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据此可知,作者认为万隆会议( )A.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B.是新中国首次参加的国际会议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D.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答案 A解析 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主张,“共产党中国”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A项正确;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参加的国际会议,排除B项;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排除C项;亚非会议并未讨论印度支那问题,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