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培优课(二)速检速测:①三省六部制 ②科举制 ③两税法 ④大运河 ⑤佛教 ⑥火药 ⑦玄奘重难点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趋势(1)民族交融:蜀国诸葛亮发展同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吴国当地居民同汉族开发江南,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内迁,以及十六国混战都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朝统一提供了条件。(2)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屡遭破坏,而江南地区相对稳定。从西晋末年起,直到南北朝,北方大批农民为躲避战祸,纷纷南迁,为南方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他们同南方汉族人民以及从山区迁出定居的少数民族一起,推动了江南的开发。江南经济的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为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全国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3)由分裂走向统一:这其中有局部统一的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前秦、北魏、北周对北方的三次统一。1.(2024·安徽师大附中高一期中)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重新走向统一 B.民族交融的加强C.南北政权对峙 D.政权更迭的频繁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的示意图可以看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走过了统一—分裂—统一的发展历程,A项正确;材料示意图无法反映民族交融,排除B项;南北政权的对峙是暂时的,统一才是趋势,排除C项;政权的更迭是一种表象,不是历史发展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2.(2024·湖北云学名校联盟高一联考)《隋书·食货志》记载,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又岭外酋帅,因生口翡翠明珠犀象之饶,雄于乡曲者,朝廷多因而署之,以收其利。这说明( )A.地方豪强威胁中央集权B.南方地区得到一定开发C.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开始D.史籍记载受到政权影响答案 B解析 东晋时期,大量北民南迁,国家设立侨州郡县安置移民,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南方地区的开发。故选B项。重难点2 汉至唐的制度沿革选官制度 中枢机构 赋税制度汉朝 察举制(注重品德) 中外朝制度 编户制度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 三省制形成 租调制隋唐 科举制(注重才能) 三省六部制 租庸调制、两税法发展趋势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由以人丁为主向以财产为主转变3.(2024·黑龙江龙东五市高一期中)《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有:“(唐)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以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则送尚书省执行。”这一制度反映出唐朝( )A.注重中枢决策的科学性 B.皇帝专制权力遭到削弱C.践行了原始民主的传统 D.中枢权力运转高效合理答案 A解析 据材料“起草诏书后……经画敕后……复核……重拟……执行”可知,唐朝中枢决策运行机制为:中书省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审核通过后才会发送尚书省执行,这一机制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反映了唐朝注重中枢决策的科学性,故选A项;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排除B项;原始民主传统是指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显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并不能体现运转效率如何,排除D项。4.(2024·河南顶级名校高一测试)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这有利于( )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答案 A解析 据材料“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可知,国家允许人口流动,说明国家放松了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以庸代役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排除B项;两税法是在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瓦解的情况下推行的税法,没有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催生新的经济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重难点3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繁荣的表现项目 总体特征 具体表现政治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安定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1)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创立,提高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创新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 (2)官僚政治日益成熟 (3)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出现经济 封建经济全面繁荣 (1)农业、手工业、商业成就辉煌 (2)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海陆丝绸之路发达,对外贸易繁荣思想文化 (1)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文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影响深远,兼收并蓄,东亚文化圈形成 唐诗、楷书、草书、“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文人画、造纸术外传、火药产生并运用于军事、雕版印刷术(《金刚经》等)民族关系 (1)隋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唐朝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 各民族进一步交融,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外交 对外交往活跃 对外交通发达,采取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5.(2020年9月北京市第二次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5)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答案 B6.(2024·山东菏泽高一期中)贞观年间,吐蕃、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遣子弟来长安学习,出现了“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几至万人”的状况。这一现象利于( )A.扩大科举取士人数B.解决唐蕃之间的政治纠纷C.密切中外文化交流D.强化周边民族的文化认同答案 D解析 据材料“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几至万人”可知,当时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政权纷纷派遣子弟到唐朝学习,反映了当时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获得了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广泛认同,故选D项;材料只是强调诸夷酋长遣使学习,并未说明其目的是为了考科举,排除A项;吐蕃向唐朝遣使学习客观上有利于增进双方之间的友谊,但是解决政治纠纷还需要依靠政治和军事手段,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外国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向唐朝学习,属于单向往来,“交流”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重难点4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选官方式 盛行时期 选官标准 优点 缺点世官 夏商周 血缘 稳固贵族统治 不利于人才选拔军功爵制 战国到汉初 军功 打破世卿世禄制 不利于和平统治察举制 汉朝 德才 客观上使社会更加稳定 东汉时腐化,推举只看出身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出身门第及德才 早期能为国家选拔一定的人才 后期只看门第,选拔人才名不副实科举制 隋唐到明清 考试成绩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明清时期僵化,禁锢了人们思想7.(2024·黑龙江龙东五市高一期中)下表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与内容。由此可知,汉代察举制( )常科 特科孝廉:察举孝子廉吏 贤良方正:选拔公正、敢于直言之士茂才(秀才):选拔奇才异能之士 明经:选拔通晓儒家经典之人明法:选拔通晓律令的人才A.提高了官员的综合素质B.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C.铲除了特权阶级的根基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 B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汉代察举制既注重选拔忠孝之人及清廉官吏,也注重选拔正直之人和各类有才之士,这反映出汉朝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故选B项;A项夸大了察举制的作用,官员的综合素质表现在多个方面,如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表格中只是涉及察举制的选才标准,不能说明官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得到提高,排除A项;“铲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下的人才举荐权在地方,而且材料只涉及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排除D项。8.(2024·山东潍坊高一期中)唐代皇帝在开科诏令和策试题目中每每自谦德薄才寡,坦言施政失误,国家危难,恳请考生帮助自己。士人参加科举策试或私下模拟策试,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这主要反映了唐代科举( )A.坚持德才兼备 B.重视考查时务C.打破门第观念 D.流程公开公平答案 B解析 据材料所述,唐代皇帝“坦言施政失误,国家危难”,而参加考试的士人“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说明唐代科举希望士人提出有效的方案,解决施政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反映了唐代科举重视考查考生处理实际国家事务的能力,也就是重视考查时务,故选B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