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认识南亚、东亚与美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知识点一 古代印度文化【基础·精细梳理】1.背景: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印度语支诸民族、伊朗语支诸民族共同的祖先2.范围: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陆地,是亚洲大陆的南延部分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3.成就宗教 ①出现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以《吠陀经》为经典,以种姓制度为核心教义 ②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 ③4世纪时,印度教开始兴起,后来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文学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古代印度文学 意思是“罗摩的游行”或“罗摩传”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艺术 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数学 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4.传播: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开始传播到东南亚。(1)5世纪时,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已经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2)佛教文化更是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3)古代印度的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易错辨析1.梵文是古代印度最有代表性的文字。(√)2.佛教和印度教的特征在吴哥窟中都有体现。(√)3.桑奇大塔是古代日本早期佛教建筑的代表,塔门上的浮雕多以佛教故事为题材。(×)情境释疑1.桑奇大塔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直径约36.6米,高约16.5米,塔门上的浮雕多以佛教故事为题材。(摘自教材P27)这一大塔是古代哪一国家什么文化成就的体现?提示 是印度早期佛教建筑的代表。2.9世纪时,吴哥王朝统一了柬埔寨。12世纪吴哥王朝兴建的规模宏大的石窟寺庙建筑——吴哥窟,窟中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摘自教材P28)这主要强调了哪一文化元素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建筑的影响?提示 古代印度文化。【疑难·精准突破】视角1 古代印度文化的形成史料 婆罗门有效地利用了他们精通的《吠陀经》即赞美诗。这些赞美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献祭时被大声朗诵。它们通过口头代代相传而留传下来,由于它们在人们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被逐词逐音地熟记。作为这一宝贵遗产的保管人和传送者,婆罗门能够以高于世俗首长刹帝利的印度社会领导人的身份,宣称并实施自己的主张和要求。——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思考 史料反映出印度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什么?这说明了印度文化的主要特征有哪些?提示 社会基础:种姓制度。主要特征:宗教色彩浓厚;文化靠口头传播;创作了精美的史诗。视角2 古代印度文化的特点与成就史料一 印度教的代表文化是丰硕的典籍和精彩的神话传说,印度教瑰丽的神庙建筑和精美的雕刻,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独具特色的景观。佛教的经书典籍繁多,佛教的雕刻、建筑和绘画也蔚为壮观。伊斯兰教在莫卧儿帝国时代影响广泛,举世闻名的泰姬陵就建于这个时期。——摘编自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史料二 印度有多种宗教团体,它们有自己的信仰、风俗、习惯、礼仪和语言等,但全印度都拜毗湿奴、湿婆、罗摩和克里希纳等神,他们的故事流传全印度。同样,有些风俗也是如此。如联合家庭从北到南都存在;结婚时总有些复杂的宗教仪式,全印如此。种姓制度不仅存在于印度教徒中,在穆斯林中也有一定影响。——摘编自王树英《中印文化交流》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古代印度文学及佛教艺术的重要成就。(2)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印度文化的特点。提示 (1)文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佛教艺术:佛塔、石柱以及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2)与宗教有密切的关系;多样性中的统一性。历史解释——古代印度文化的特点(1)变动性。印度民族众多,各民族间的文化互相交错融合,形成了印度独特的文化气质。印度的文化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吸收、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状态中。(2)宗教色彩浓厚。印度历史上,流行过很多宗教,其中主要的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而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世界性宗教,也在印度拥有自己的信徒。(3)多样性。在漫长的历史中,先后有亚洲、非洲、欧洲等多个种族的人来到这里,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又与印度河流域当地的文化互相融合。(4)包容性。印度民族众多,互相促进融合,印度文化又变得具有包容性。(5)以诗代史。古印度人富于幻想,爱作诗,他们往往把古代历史上的大事记和英雄人物事迹加以改编,并与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混在一起,写成长诗加以传颂。知识点二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基础·精细梳理】1.古代朝鲜文化(1)主要成就①技术: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②科学:7世纪,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③史学: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是一部记述朝鲜半岛三国新罗、百济、高句丽历史的高丽官修正史④艺术: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2)文化交流①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②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③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原地区。2.古代日本文化(1)主要成就①思想: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等都有神灵,神道逐渐发展起来;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道在日本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②文学: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③建筑: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④艺术: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2)文化交流①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②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易错辨析1.日本完全复制了唐朝的文化,如仿照汉字形成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2.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朝鲜和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宗教以及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各个方面。(√)3.古代朝鲜和日本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情境释疑1.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该书模仿中国史书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年表”等。(摘自教材P28)这部著作有何史学价值?提示 详细记载了高丽王朝时期重要人物的事迹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研究高丽王朝历史的重要典籍。2.该作品的作者紫式部是日本古代著名女作家,作品语言优美含蓄。(摘自教材P29)代表作是什么?提示 《源氏物语》。【疑难·精准突破】视角1 古代日本吸收中华文化的特点史料 水稻东传日本主要的渠道是通过秦汉之际人口大流动中迁往朝鲜的大陆移民及后人传至日本的。文字及儒家思想最初主要是通过百济人王仁携《论语》和《千字文》来日,刷新了日本历史,日本从此有了文字,其意识形态也发生改变。随着日本大和国的统一,日本加强了对朝鲜的侵略,4世纪在朝鲜建立任那地方政权,设“日本府”。但到5世纪末受到势力强大的国家——新罗的排挤,日本在朝鲜逐步失去势力。在国内,部民奴隶制衰落,父权家长制兴起,新旧势力斗争激烈。日本需要加快学习中国的步伐,直接派遣大批使节、学问僧和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摘编自王金林《汉唐文化与古代日本文化》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古代日本吸收中华文化的变化,并分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提示 变化:由被动到主动;由间接到直接。原因:国内政治矛盾的尖锐;在朝鲜扩张的失败;隋唐时期的中国国力强盛,对日本有强大吸引力。视角2 古代朝鲜文化与儒学的关联史料 据史料记载,儒学最先传入的国家是朝鲜。儒学传入朝鲜后,经过朝鲜学者的理解消化,已深深融进朝鲜的传统文化中,影响着朝鲜的社会发展,并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朝鲜儒学。朝鲜文化在与儒学的融合中逐渐形成本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百济、新罗对峙时期为朝鲜儒学的萌芽期,统一新罗时期为朝鲜儒学发展期,高丽前期为朝鲜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期。在每个时期,儒学对于朝鲜的政治、教育及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儒学相近又有所差异的朝鲜儒学,成为朝鲜思想文化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深层动力。——摘编自陈放《论朝鲜文化与儒学的关联》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鲜文化与儒学的关联。提示 朝鲜儒学源自中国儒学,又逐渐本土化;儒学对朝鲜统治理念、道德秩序、教育制度等的发展均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历史解释——古代日本吸收中华文化的特点(1)由被动到主动、由间接到直接早期中华文化主要通过朝鲜输入日本,后来日本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主动派遣使节、学问僧和留学生来中国学习。(2)选择性与主体性日本将外来文化吸收、选择、融合,在坚持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择其所长,去其所短,进行改造,创立日本特色的文化。(3)实用主义以儒学为例,儒学传入日本之初,只在小范围内缓慢发展。后来日本统治者企图利用儒家的部分思想来规范统治秩序和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推动儒学在日本的发展。幕府建立、武士兴起,由于长期的战乱纷争使人们对现实失去信心,人们开始将希望寄托于来世,于是,儒学成为佛教在日本传播的辅助工具。(4)收放自如当日本需要中华文化时,则敞开胸怀,如饥似渴地吸收。当它不需要或没有必要时,则利用天然屏障与外界隔离,开始进行咀嚼、消化,最终形成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2.唯物史观——中国儒学对朝鲜文化的影响(1)统治理念:深受中国古代儒家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民本思想的影响,朝鲜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重视以德治国。(2)道德秩序:朝鲜统治者善于利用儒学的伦理思想——“三纲五常”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完善国家的道德秩序。(3)教育体制:儒学影响着朝鲜教育体制的确立。成立了官方、私立的儒学教育机构,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学者;用儒家典籍作为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重要内容。知识点三 美洲印第安文化【基础·精细梳理】1.概况: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2.代表: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3.成就宗教 ①玛雅人:崇拜与其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自然神。 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加以崇拜 伊查姆·纳是最重要的神 ②在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信仰中,太阳神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建筑 ①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 ②印加人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文字 ①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 ②阿兹特克人: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历法 ①玛雅人:发明了“玛雅历” ②印加人: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数学 玛雅人知道“零”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医学 印加人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4.衰落: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大肆屠杀,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易错辨析1.印第安人独立发展出了特色鲜明的古代文化。(√)2.玛雅人创造出了太阳历和10进制。(×)3.印第安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尽管在欧洲殖民者入侵以后受到了摧残,但是并未间断,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情境释疑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印第安文明)完全可以会为发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摘自教材P31)据此说明,阻断印第安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什么?提示 欧洲殖民者的入侵。【疑难·精准突破】视角 古代美洲文明的特点及演进史料一 玛雅文明历史悠久。1977年出版的墨西哥大百科全书把玛雅文明划分为三个时期:前古典时期,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292年;古典时期,从公元292年到900年;后古典时期,从公元900年到1527年。玛雅人有“美洲的希腊人”之称。史料二 流感不像钢刀那样寒光闪闪,但印第安人都躲不开它。……天花比所有的枪炮消灭更多的印第安人。四下流行的鼠疫正在使这些地区荒芜。受鼠疫感染的人都倒地身亡;鼠疫吞食人的身躯,啮噬人的眼睛,封住人的喉管。一切都散发出腐臭的气味。——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玛雅文明的特点。如何理解“美洲的希腊人”?(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第安文化衰落的原因。提示 (1)特点:有悠久的历史。理解:玛雅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影响广泛深远。(2)原因:欧洲传染病的侵袭;殖民者的掳杀和奴役;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内部之间的交往几乎为零。历史解释——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与印加文化的对比玛雅文化 阿兹特克文化 印加文化经济 农业、渔业、狩猎和对外贸易 灌溉农业和狩猎 农业和手工业发达文字 文字独特 图画文字 没有书面语言宗教 崇拜自然神 崇拜太阳神 崇拜太阳神和月亮神历法 玛雅历 按照月亮的运行计算出阴历 太阳历和太阴历建筑 金字塔、神庙、祭坛 特诺奇蒂特兰城 驿道和太阳庙数学 创造出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 在数学计算上也使用20进制 采用结绳记事法,称为“基普”随堂检测题组? 古代印度文化1.(2023·吉林白城高二期中)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其教徒占印度总人口的80%以上。它起源于婆罗门教,其原始教义之一就是教导信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据此可知( )A.印度的顶层大多来自普通劳动者B.婆罗门打压印度教徒以维护统治C.婆罗门是刹帝利的统治工具D.印度教主张维护种姓制度答案 D解析 依据材料“占印度总人口的80%以上”“起源于婆罗门教,其原始教义之一就是教导信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教源于婆罗门教,其原始教义之一是严格遵守种姓制度,这表明印度教主张维护种姓制度,D项正确;在种姓制度下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吠舍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印度教主张维护种姓制度,没有体现婆罗门打压印度教徒以维护统治的信息,排除B项;在种姓制度下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因此婆罗门并非刹帝利的统治工具,排除C项。故选D项。2.(2023·广东潮州高二期中)“轴心时代”是卡尔·雅斯贝尔斯的著名命题。他认为,尤其在公元前500年前后,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伟大思想家们告知后人关于人性的重要信息,尊重生命的神圣权利即是宗教”。这是人类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这一时期,除诞生了中国儒道思想、希腊著名哲人外,在宗教领域的表现是诞生了( )A.佛教 B.印度教C.基督教 D.伊斯兰教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500年前后,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这一时期,除诞生了中国儒道思想、希腊著名哲人外,在宗教领域的表现是诞生了佛教。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A项正确;4世纪时,印度教开始兴起,排除B项;基督教诞生于公元1世纪,排除C项;伊斯兰教诞生于公元7世纪,排除D项。故选A项。题组?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3.(2023·甘肃天水高二期中)朝鲜《高丽律》的篇章内容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的《大宝律令》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 )A.唐朝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C.《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见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唐律》超越国界,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唐律》对周边国家产生的影响,并非《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排除B项;“《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4.(2023·河北邢台高二期中)镰仓时代以前,武士阶层只是贵族统治者的附庸,自己本身并没有信仰。但镰仓时代(1185—1333年),武士建立起幕府统治,迫切需要精神文化来和政治地位相匹配。于是幕府统治时期( )A.形成了武士道精神 B.开始传播佛教文化C.倡导文化教育普及 D.宣称是太阳的后裔答案 A解析 由“武士建立起幕府统治,迫切需要精神文化来和政治地位相匹配”并结合所学可知,12世纪以后,武士阶层崛起,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故选A项;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逐渐传入日本,排除B项;“武士建立起幕府统治,迫切需要精神文化来和政治地位相匹配”强调适合武士精神的需求,而不是大众的需求,排除C项;日本的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排除D项。题组? 美洲印第安文化5.(2023·湖北武汉高二期中)玛雅人笃信宗教,他们崇拜太阳神、雨神、五谷神、战神、风神、玉米神等,太阳神居于诸神之上,被尊为上帝的化身。此外,推行祖先崇拜,相信灵魂不灭。玛雅国家兼管宗教事务,首都即为宗教中心。这些说明( )A.宗教崇拜是国家统一的决定因素B.祭祀活动与政治密切相关C.太阳神在国家中的地位极其重要D.玛雅人生活富于宗教色彩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玛雅人笃信宗教”“雨神、五谷神、战神、风神、玉米神”,可知玛雅文明崇信宗教,人们日常生活和宗教关联密切,故选D项;促进国家统一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祭祀活动与国家重大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只是强调国家兼管宗教事务,排除B项;太阳神地位重要仅是材料体现的一个方面,不能完全概括材料主旨,排除C项。6.(2022·重庆高二联考期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经承认,在从形成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记录,都是不可靠的。”作者认为美洲文明衰落的原因是( )A.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B.疾病、瘟疫等灾害C.孤立发展,缺乏交往 D.本身就具有落后性答案 C解析 题干“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经承认,在从形成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记录,都是不可靠的”说明美洲文明的发展是孤立的,缺乏交往,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西方殖民扩张对美洲文明的影响,排除A项;疾病、瘟疫等灾害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B项;D说法不符合事实,美洲也有先进的文明,排除。故选C项。知识结构 答题要语1.古代印度文化丰富多彩,对东南亚产生了重要影响。 2.梵文是古代印度最有代表性的文字。 3.古代印度的语言、文字、宗教、思想等各方面在东南亚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 4.古代朝鲜和日本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5.印第安人独立发展出了特色鲜明的古代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