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18 刘胡兰 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1课时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学习目标 1.认识“刘、兰”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血”,会写“刘、民”等8个字,会写“年轻、村子”等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理解“收买、威胁、牺牲”等词语的意思。 4.了解故事内容,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刘胡兰的英勇不屈。学习 重难点 1.认识“刘、兰”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血”,会写“刘、民”等8个字,会写“年轻、村子”等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理解“收买、威胁”等词语的意思。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从低年级的认知特点出发,通过课件和图片,努力创设与课文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乐学为主要形式。教学辅助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自主预习卡。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在第6单元中我们先后了解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这样伟大领袖的革命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以为小姑娘的故事——《刘胡兰》2.学习“刘”和“兰”。(1)“刘”作为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左宽右窄,左右同高,左边“文”第四笔的捺变点。(2)学习“兰”。出示“兰花”的图片,羊-丨=兰3.介绍刘胡兰。刘胡兰,女,汉族,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云周西村人。革命先烈,优秀共产党员。她牺牲时,年仅15岁。4.导入新课:同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一样,为了新中国,为了我们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刘胡兰牺牲了生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刘胡兰的故事。学习任务二 朗读课文,认读字词1.朗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胡兰在敌人面前毫不屈服(1)自己朗读课文,要能字字读准、句句读通。(2)借助字典、词典或生活积累理解文中生词。(3)能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2.读准词语:年轻 村子 知道 广场 民兵 收买 威胁 牺牲被捕 胸膛 铡刀 挽词 恼羞成怒 鲜血直流3.读好下面的句子: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不是共产党员!3.重点理解:恼羞成怒 挽词(1)学习多音字“血”。①我们读记生字的时候,有一个字形一样,读音不同的字,你们发现了吗?(血)②是的,“血”是一个多音字,在“血淋淋”这个词中读xiě,在“鲜血”这个词中读xuè。明确:“xiě”音多用于口语,“xuè”音多用于复音词及成语。(2)“派”是一个形声字,最早是指水的支流,所以“派”是三点水旁。组词:派出、分派、反动派(反动派是反对进步、反对革命事业的集团或分子。)(3)识记“被”。“被”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被子,可以组词,被子、被动,衣字旁:因为被子是用来裹着身体的,属于衣着类。注意和“披”字区分。(4)识记“拉、挺”。观察发现“拉、挺”都是提手旁,都和动作有关。“拉”这个字可以组词“拉手、拉住”,“挺”可以组词“挺拔、笔挺”。(5)识记生字“烈”。结合字源识记生字“烈”,出示“烈”字演变的顺序。释义:形声字。火(灬)表意,篆书形体像火焰;列(liè)表声,列有分解义,表示物被火烧而分解。本义是火势猛烈。4.整体感知。(1)思考:读过文章你都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呢?(2)学生自由汇报。(3)教师总结:这篇文章记述了年轻的共产党员刘胡兰被捕后,不惧生命的威胁,不出卖同志,最后光荣牺牲的事。学习任务三 圈点批注,感受人物1.引导朗读,这是第一自然段。圈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天气、地点和主要人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2.教师划分节奏,学生再次朗读段落,读出节奏,读好长句子。3.学习ABB式的描述方法。出示本课词语“天阴沉沉的”以及阴天、麦田、太阳、学生的图片,让学生仿照“天阴沉沉的”句式描述一下其他图片。预设:天黑压压的、麦田绿油油的、太阳金灿灿的、同学笑眯眯的5.提问:时间、地点、天气、主要人物,这些信息有什么作用?预设:时间和地点增强了事件的真实性;天气渲染了阴冷悲凉的气氛;主要人物点明刘胡兰身份是共产党员。6.指名朗读。学习2-3段1.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用“——”画出敌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并思考:敌人抓捕刘胡兰的目的是什么?敌人为了达到目的采用了哪些手段?(板书:敌人)(1)学生汇报圈画的句子。(2)学生交流想法。①预设:敌人想收买刘胡兰,对她说:“告诉我,村子里谁是共产党员,说出一个,给你一百块钱。”从这句话,我知道敌人的目的是收买刘胡兰。(板书:收买)教师提问:结合上下文,同学们能猜一猜“收买”是什么意思吗?(结合敌人说的话,知道敌人是想用金钱诱惑刘胡兰出卖革命同志,再结合第1自然段中刘胡兰被捕食“由于叛徒的出卖”,从而知道“收买”就是用金钱拉别人做坏事。)教师过渡:接下来敌人又做了什么呢?②预设:敌人又威胁她说:“不说就枪毙你!”教师引导:敌人采用的手段是威胁,同样用刚才所说的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说一说“威胁”是什么意思?(结合“不说就枪毙你!”可以知道“威胁”在这里是指敌人用武力威逼、恐吓刘胡兰。)(板书:威胁)教师过渡:看来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掌握的不错,接下来,敌人又做了什么?③预设:敌人从刘胡兰口中什么都没有得到,恼羞成怒,把她打得鲜血直流。教师引导:刘胡兰没有屈服,敌人从她的口中什么都没有得到,激怒了敌人,所以敌人把她打得鲜血直流,可见手段有多么地残忍。继续分享。(板书:殴打)④预设:敌人把刘胡兰拉到庙门口的广场上,当着她和乡亲们的面,铡死了被捕的六个民兵。敌人指着血淋淋的铡刀说:“不说,也铡死你!”敌人铡死了被捕的六个民兵,以此来威胁刘胡兰。(板书:用铡刀威胁)教师点拨:“民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长期革命战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铡刀”其在底槽上安刀身,刀的一头栓杆固定活动,一头有把,可以上下提压。一般用作农具铡草,也有做刑具。(4)总结敌人手段。过渡:敌人铡死六个民兵,可见手段是多么地残暴。总结一下敌人为了达到目的所用的手段。总结:敌人先是收买刘胡兰,收买不成又威胁刘胡兰,接着对刘胡兰实施了殴打,最后甚至用铡刀相威胁,这些手段都能看出敌人是凶狠残暴的。面对这些,刘胡兰是怎么做的呢?我们继续学习。2.再读读课文2-3自然段,用“~~~~~~”画出刘胡兰面对敌人凶狠残暴的手段,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思考:刘胡兰向敌人屈服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板书:刘胡兰)(1)学生汇报圈画的句子。(2)学生交流想法。预设:刘胡兰没有向敌人屈服。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①预设:我是从这个地方看出来的,当敌人想收买刘胡兰时,刘胡兰大声回答:“我不知道!”她说的那么大声,可以看出她一点儿都不害怕,态度非常坚决。(板书:我不知道)教师过渡:大声回答,态度非常坚决,那面对敌人威胁的时候,刘胡兰又是怎样表现的?②预设:刘胡兰愤怒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看出她的毫不屈服,她说了两遍不知道,态度更加坚决了,还有“愤怒地”和“就是”这两个词,我可以看出来她要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板书:就是不知道)教师点评:同学们能抓住关键词语来感受人物的品质,这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去表现人物的形象,我们继续分享。③教师引导:面对敌人的殴打,刘胡兰怎么做的?预设: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板书:一点儿也不动摇)点拨:结合刘胡兰前面的表现理解“钢铁铸成”,知道这里是指刘胡兰意志坚定,对党无比忠诚。可以用拓展 “钢铁般的意志”,来形容人意志坚定。④提问:面对敌人的铡刀威胁,刘胡兰又是怎么做的呢?预设:刘胡兰挺起胸膛说:“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不是共产党员”刘胡兰根本不怕死,不论敌人是杀还是砍,刘胡兰都不会低头。⑤找出描写刘胡兰动作的词,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挺、迎、踏、走,表现出了刘胡兰的勇敢无畏,不怕牺牲。(板书:挺、迎、踏、走)出示敌人和刘胡兰的对话,学生分角色朗读。提示学生朗读要点: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刘胡兰“大声回答”“愤怒地说”,三个“不知道”掷地有声。面对敌人血淋淋的铡刀,刘胡兰“挺起胸膛”,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不当共产党员!”,朗读时要想一想刘胡兰说话时的神态和心情,体会刘胡兰的英勇不屈。4.出示句子:刘胡兰光荣地牺牲了。那年她才十五岁。(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以及课文插图“生的光荣,死的伟大”知道刘胡兰是为了保护他人,为了正义的事业献出生命的,所以是“光荣地牺牲”。(2)区分“牺牲”和“去世”的意思。“牺牲”是指为坚持信仰而死、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去世”指的是人死去。(3)提问:通过这个“才”字,你想说什么?预设1:刘胡兰牺牲的时候太小了,很惋惜,很心痛。预设2:敌人太残暴了。5. 齐读第4段,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后,是怎么做的?预设: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亲笔写了挽词。(1)提问:你是怎样理解“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句话的?点拨:一个人生的伟大,就是指他为人类作出了贡献。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只要一个人无私奉献,就可以说是生的伟大。至于死的光荣,是为了他人或者是国家而牺牲的,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这样就是死的光荣。(板书:坚贞不屈 视死如归)引导朗读,感悟刘胡兰的革命精神:“怕死不当共产党员! ”面对死亡,她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她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让我们齐声朗读毛主席为刘胡兰写的挽词,以表示我们对烈士的怀念。师生齐颂: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学习任务四 巩固基础,规范书写1.过渡: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刘胡兰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先看看要求要会写的字,一共有8个字,我们还是按照先观察结构,再观察占格,最后看关键笔画的方法来学写这些字。同学们在写字的时候还是要注意写字姿势,做到一寸一拳一尺。2.给生字按照结构分类。“刘、村、被”是左右结构,“关、兵”是上下结构,“反、道”是半包围结构,“民”是独体字结构。3.按照生字结构,指导书写。(1)指导书写“刘、村、被”。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刘”字左宽右窄,“村、被”左窄右宽。教师范写并指导书写要点:刘,左宽右窄,左半部分“文”最后一笔捺变点,右半部分的竖和竖钩一短一长,要写得直。村,木字旁的第四笔是点,不要写成捺;右半部分的“寸”的点注意与木字旁的点互相避让。被,左窄右宽,“衤”注意最后是两个点,注意“皮”字的笔顺:横钩、撇、竖、横撇、捺,“又”横撇短、捺长。(2)指导书写“关、兵”。学生观察“关、兵”两个字,注意“关”注意“关”的前两笔点、撇和“兵”的最后两笔撇、点的顺序和写法差异。教师范写并指导书写要点:关,第一笔点和第二笔撇都斜向中间,第三笔横短,第四笔横长,撇捺要舒展。兵,第一笔撇要写得短而平,第五笔横要写得稍微长一点,最后两笔撇、点在竖中线两边。(3)指导书写“道、反”。道,先写右边的“首”,再写走之旁。“辶”最后一笔平捺起笔处较平较短,右下行笔时,笔画较直。反,第一笔撇要写得短而平;第二笔竖撇先竖行后向左下角撇出;“又”的撇捺要舒展。(4)指导书写“民”。民,上面要写得扁一点;第三笔竖提的“竖”要直,“提”略长一些;整个字的三横等距;最后一笔斜钩向右下方斜伸,长度超过竖提末端。(5)学生练写,展评。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了解《刘胡兰》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那面对敌人的迫害,刘胡兰会做怎样的选择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刘胡兰》的故事。自主作业课后观看《刘胡兰》相关影视资料。板书设计附:自主预习卡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 ”出本课会认字。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再给下列汉字注音并试着写一写。刘 民 反 村 被 关道 兵3.带着下面的问题仔细读课文。在文中用“ ”画出描写刘胡兰面对敌人时的表现的句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