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 出塞》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 出塞》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 题 《出塞》 统编版 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1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认识“塞、秦”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3.结合注释、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句的意境。 4.能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体会。
学习 重难点 1.结合注释、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句的意境。 2.能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体会。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理解诗歌具有一定的难度,理解还不够深入,同时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在体验诗歌的意境上有明显的不足,难以想象诗歌的画面。教学时,一方面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辅助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语文要素
1.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有戍边将士建立军功,保家卫国的情怀;有个人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精神气概;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有梅兰芳蓄须罢演的民族气节;还有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巨大动力作用的延安精神。
2.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要素是在三年级“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本册教材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素,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书信”,属于应用文方面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书信与别人互通消息、交流情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3.有许多爱国诗人写下了千古流传的爱国诗篇,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的世界,去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出塞》。
学习任务二:解读诗题,了解诗人
1.《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这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描写频繁的边塞战争,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
2.这是一首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3.了解作者。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与边塞诗人王之涣并称为“边塞二王”,世称“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等。
学习任务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听读古诗,然后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学习生字:塞、秦、征。
提示:“塞”是平舌音,“征”是翘舌音;“秦”是前鼻音。
塞,上下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宀”较扁,中间三横间距相等,长短有变化,撇、捺伸展。
3.自学提示: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和同桌交流诗句的意思。
4.交流展示。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①能不能理解为秦朝时候的明月和汉朝时候的边关?
明确:不能。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这里是互文的写法。
②这两句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历史上那些在边塞战役中可歌可泣的将士。“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③诗句大意: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胡马:指侵扰中原地区的北方游牧民族骑手。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中部。
②诗句大意: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
学习任务四:想象画面,体悟感情
1.自学提示。
再读古诗,思考:
读了前两句诗,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2)古诗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交流。
3.课堂交流。
预设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让我们想到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
预设二:“明月”极容易让远离家乡的人产生思乡之情,所以这句诗让我想到了守卫关塞的将士们抬头望月,思念着家乡的亲人。
4. 想象一下,面对着这一轮明月,守关将士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
白发苍苍的父母,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遥望边关_ ______________ ;
天真无邪的孩子,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 。
预设:万里长征儿未还;万里长征夫未还;万里长征父未还。
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因为这战争啊!这句诗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痛恨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古诗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飞将军”李广。
(2)补充资料。
李广,字仲卿,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之一。他以其勇猛善战、智勇双全的形象深入人心,被誉为“飞将军”。当时,匈奴屡次侵犯汉朝的边境,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李广作为一名年轻的将领,勇敢地带领部队与匈奴作战,屡次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他的英勇善战,使得匈奴人对他闻风丧胆,称他为“飞将军”。
(3)诗人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讽刺了今日将领的无能,表达对边关巩固的期望和对良将的渴望,侧面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7.再读古诗。
朗读指导:《出塞》整首诗气势磅礴,朗读前两句时声音稍低,语调平缓,表达从古至今边战不断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悲伤。后两句歌颂古代名将,语调可稍高亢,适当强调“飞将在”“不教胡马”,表达对边关巩固的期望。
主题思想
《出塞》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选派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拓展延伸
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情怀、英勇无畏的流传千古。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边塞诗。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古诗大意: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2)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出塞》。
2.你想对戍守边疆的战士们说些什么?发挥想象写一写。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