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24 司马光 统编版 三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课时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学习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出现。学习 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文言文,在读和理解上可能会有些无从下手,但生活中也有过一些积累,如国学诵读当中接触过这样的句子。教师可采用图文对照、结合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教学辅助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教学过程回顾课文,导入新课。(1)课文主要讲述了 的故事,赞扬了司马光 品质。明确:司马光小时候砸瓮救人 聪颖机智、勇敢、遇事沉着冷静(2)司马光是怎样救人的?我们学习他怎样的品质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学习任务一:了解救人的过程,体会优秀品质问题引路:再仔细读课文,了解司马光救人的过程,体会司马光的勇敢机智。有不懂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与老师和同学们讨论解决。1.故事的人物是谁?发生在什么地点?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课文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人物——一群小孩,地点——庭院,事情的起因——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缸中被水淹没了。2.情况危急,孩子们都是怎样表现的呢?“众皆弃去”。想象一下,其他小朋友的表现是怎样的?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全都离开了。3. 当其他的小朋友都离开的时候,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光持石击瓮破之”。在危急时刻,司马光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惊慌跑开,而是临危不乱,急中生智地砸瓮救人,可以看出司马光的镇定自若,聪明果断。4.结果怎样?那个孩子得救了吗?“水迸,儿得活。”缸里的水涌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孩儿得以活下来了。5.读完这个故事,在你心目中,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司马光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爱动脑筋的人。6. 从司马光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示例:越是在危险的时候,我们越不能慌张甚至放弃,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在危险关头,我们只有冷静下来,分析现实情况,积极思考解决的办法,才能够摆脱困境。学习任务二:趣味比较,感受文言文特点1.出示课文和同学们讲述的故事。思考:我们学习的这篇文言文的语言和同学们讲述的故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例如: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明确:相同点:课文的内容和同学们讲述的内容基本一致。不同点:文言文字数少,句子短,许多词是单个字的;同学们讲述的内容字数多,句子长。2.总结:文言文语言精练,简短;文言文的概括能力强。主题思想本课是一篇文言文,文中主要讲述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瓮救人的故事,赞扬了司马光遇事不慌、善于动脑、聪明勇敢的品质。拓展延伸1.小时候的司马光不仅聪明机智,还是个刻苦学习的孩子。来读一读《司马光警枕励志》的故事。司马光是我国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小时候和哥哥弟弟们一起读书,自己觉得记忆力比较差,便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每当先生上完课,哥哥弟弟们读上一会儿,觉得自己勉强能背得出来,便一个接一个丢开书本,跑到院子里玩。司马光却不肯走。他坐在书桌前,集中注意力高声朗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背得滚瓜烂熟,合上书,能够流畅地、一字不错地背诵,才肯休息。司马光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书和卧具,再也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也很简单:一张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时,很容易打瞌睡。圆木枕头放在硬邦邦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会立刻惊醒赶紧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感悟启示:遇到各种学习上的困难时,主动去解决它,并始终坚持努力学习,这就是司马光成功的秘诀。由此看来,任何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都离不开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的精神。2.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小时候的故事?示例:孔融让梨、曹冲称象、王冕四岁学画、王羲之七岁通书法、曹植作《七步诗》、王勃十三岁写《滕王阁序》……同学们 感兴趣,课下可以搜集他们的故事了解一下。布置作业1.大声朗读并背诵课文。2.完成分层作业。板书设计24.司马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