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父亲、树林和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父亲、树林和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 题 23 父亲、树林和鸟 统编版 三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2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认识“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朝、雾”等12个生字,会写“父亲、童年”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3.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学习 重难点 1.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2.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丰富性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并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语言感悟能力并不强。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练习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辅助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我会读。
父亲 童年 雾蒙蒙 轻声 生怕
惊动 气息 总是 抖动 露水
呼吸 时刻 猎人 翅膀 沉重
2.我会说。
(1)课文主要写了 。
父亲一生最喜欢 和 。
明确:父亲带着“我”从树林边走过,告诉了我许多关于鸟的事情。
树林 歌唱的鸟
3.为什么说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的?课文是怎样描写的?让我们走进课文亲身感受吧。
学习任务一:细读品味,感受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
1.问题引路:阅读第2——22自然段,勾画出描写父亲动作、语言的句子,感受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并思考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先独立思考,边读边圈画,写出自己的感受。
3.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4.交流要点:
(1)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
提示:读着“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你感受了到什么样的画面?
“幽深”指深而幽静;“雾蒙蒙”指雾天雾气弥漫的样子。这两个词语分别从感官和视觉两个方面写出了当时树林的特点,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片树林笼罩在雾气中,朦朦胧胧的,什么也看不太清的画面。
父亲“站定”“闻了又闻”是父亲的动作,父亲说 “林子里有不少鸟”, 在如此难以辨认的环境下,父亲依然能判断出“林子里有不少鸟”,凸显出他对鸟的熟悉。
(2)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想象画面:
“凝神静气”的父亲是怎样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幽深怎样的?
明确:“凝神静气”写出了父亲观察细致而专注,对大自然的生命充满敬畏;“像树一般兀立” 将凝神静气的父亲比作树,此时的父亲仿佛与树林融为一体。可见,父亲对树林和鸟的情感很深。
(3)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
“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了鸟。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父亲发现“没有风,叶子在动”,说明父亲观察细致,父亲说话时声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可以看出父亲对鸟爱护备至。
“浓浓的苦苦的”连用,让我们更真切地闻到了草木气息,父亲能在这样浓郁的草木气息中闻到鸟的气味,可见父亲对鸟的习性的确非常了解。
(4)“鸟也有气味?”
  “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浑身的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鸟要准备歌唱了。”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这一部分是“我”和父亲的对话。通过鸟也有气味的疑问,引出下文父亲对于气味的解答。父亲说:“鸟要准备歌唱了。”鸟“真的”唱了起来,说明一切都像父亲猜测的一样。这都是父亲长期观察和亲身体验所积累的经验和体会,是父亲爱鸟的具体体现。
为什么课文第13—15自然段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
明确:一般来说,引号要成对使用,但如果连续好几段引用同一个人说的话,则每段都用一个前引号,而除了最后一段的末尾用一个后引号,前面自然段的末尾都不用后引号。
(5)“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是什么时刻?为什么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明确:鸟最快活的时刻是黎明时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正因为爱鸟,所以父亲才这么留心观察鸟,这么了解鸟。鸟快活了,父亲自然“最快活”了。
(6)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这句话既有父亲对鸟飞离树枝的愉悦,又有父亲对鸟被猎人打中的担忧,饱含了父亲对鸟的深爱之情。
5.交流讨论:读到这里,你认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父亲是个善于观察的人。
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父亲是个十分热爱自然的人。
是呀,父亲是个知鸟爱鸟、热爱自然的人。
学习任务二:回归整体,理解课文结尾
1.讨论交流:课文结尾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想一想,“我”为什么这么说?
2.自由发言。
预设1:父亲对鸟的习性非常了解,很善于观察,具有一个当优秀猎人的条件。
预设2:父亲如此了解鸟,却不伤害鸟,而是如此爱鸟,我为父亲感到骄傲。
预设3:如果父亲做了猎人,树林中的鸟就会被轻易地猎杀,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3.总结:因为父亲是一个非常了解鸟儿的人,如果他是猎人,一定是一个百发百中很容易就找到鸟儿栖息地的猎人。我因为父亲不是猎人高兴,说明我也是一个爱鸟的人。
4.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示例:鸟儿们常常欢歌笑语,喜欢自由飞翔,它们也有自己的欢喜忧愁,我们应该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关爱鸟儿,让它们和我们一样快乐地生活。
主题思想
课文通过描写父亲对树林里的鸟的认真观察,以及父亲和“我”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和喜爱,感受到了人与鸟的亲密无间,领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
学习任务三:借鉴方法,表达丰富的感受
读下面的句子。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句中“幽深”指树林深而幽静;“雾蒙蒙”指树林笼罩在雾气中朦朦胧胧的样子。两个修饰语连用突出了树林环境的幽静与神秘。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句中“凝神静气”指聚精会神,气息平静;“像树一般兀立”指父亲像树一样直立着。两个修饰语连用写出了父亲观察细致而专注,对大自然的生命充满敬畏。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句中“浓浓”“苦苦”都是表示味道的词语,两个修饰语连用写出了树林里草木独特的气息,为描写父亲了解鸟、爱鸟做了铺垫。
总结:由此可见,使用修饰语连用的形式,可以表达丰富的感受。
2.怎样使用修饰语连用的形式,表达丰富的感受呢?
首先,明确被描写的事物有哪些特点,然后针对事物的特点列出相应的修饰词,最后根据表达的需要,采用修饰语连用的形式进行描写。
3.小试牛刀。
练一练:使用连续的修饰语,表达你的某种感受。
示例一: 太阳刚露出半边脸的时候,我沿着小河往村里走。那淡淡的轻轻的雾气,那润润的湿湿的泥土气味,铺在我的滥觞,钻进我的鼻子里。
示例二:我吹呀吹,吹出一串串大大小小的圆圆的七彩泡泡儿,调皮地到处飘呀飘,我到处追着它们抓呀抓。
拓展延伸
鸟儿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和它们和谐相处,保护鸟儿。请你为鸟儿写一些保护鸟类的标语口号吧!
爱鸟护鸟是人类的美德。
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
鸟是害虫的天敌,鸟是人类的朋友。
保护鸟类,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鸟是害虫的天敌,鸟是人类的朋友。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布置作业
1.完成分层作业。
2.留心观察一种自己熟悉并喜爱的鸟,抓住它的外形、觅食栖息、飞行中的一个方面,用一两段文字描述下来。
板书设计
23.父亲、树林和鸟
看——鸟动
闻——鸟味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父亲、树林和鸟 听——鸟歌
知——鸟的快和与危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