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安娜的礼物》导读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语文《安娜的礼物》导读设计

资源简介

《安娜的礼物》导读设计
第一部分 写给与儿童共读的你
如果你的家庭中有这样一个不够自信的孩子,如果你的班级里有这样一群自卑畏缩的孩子,那么请翻开这本《安娜的礼物》吧,这本书将是帮助你走进他们内心世界的敲门砖。
《安娜的礼物》是加拿大女作家简·利特尔的经典之作。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德国,纳粹的崛起让许多德国人深感忧虑。主人公九岁的安娜一直是家中最笨拙的一员。不知为何,她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她撞到桌子上,她无法看清楚学校的黑板。她完美的兄弟姐妹们都称她为“笨安娜”。当爸爸宣布全家将从德国搬到加拿大时,安娜的心沉了下来。她连德语都学不好,怎么能学好英语呢?
但是当全家来到加拿大后,安娜发现她的笨拙是有原因的。舒马赫医生在孩子们入学之前给他们做检查,发现了安娜有重度近视,即使戴上了眼镜,她的视力也不如常人,因而将她安排进了为近视学生开设的特殊班级。老师威廉姆斯小姐看到安娜的潜力,开始慢慢地指导女孩走出她的保护壳。她给予了安娜一个儿童诗园,使安娜爱上了读书,英语水平也突飞猛进。很快安娜在学校开始说英语。然而,她仍然把带刺的一面展现给她的家人,觉得自己不被接纳。
随着在加拿大的第一个圣诞节临近,孩子们越来越意识到经济大萧条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年长的孩子们决定为他们的父母自己买礼物,而不是按照传统从父母那里拿钱买礼物。他们努力把安娜包括在内,但却认定她是“唯一的孩子”,父母不会对她有任何期望。安娜被这件事伤害了,激怒了,当她向威廉姆斯小姐描述自己的问题时,同学们也滔滔不绝地讲起类似的故事。他们都表达了想要给他们的父母一份真正显示他们有多少能力的礼物的愿望。
威廉姆斯小姐第二天就带着一个计划回来了。由于她和舒马赫提供的补给,孩子们将会编织废纸篓。安娜马上就开始编织一个漂亮的篮子。在平安夜,在她的兄弟姐妹们把礼物送给父母后,安娜把她的礼物拿出来,家人们既惊讶,又感动。威廉姆斯小姐和舒马赫医生受到安娜邀请参加家庭的庆祝活动。小说的结尾非常温馨,大家唱着《平静的夜晚》,度过这难忘的圣诞夜。
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却是出自一位几近失明的作家笔下。作家简·利特尔出生于台湾,七岁后生活在加拿大。简从小就开始写作,并且从来没有停过。尽管她因病几近失明,但她克服困难,就读普通学校,并在1955年从多伦多大学获得了英语荣誉学位。1962年,她开始从事特殊残疾儿童的教育工作。同年,她的第一本书《Mine for Keeps》赢得了小布朗儿童读物奖。
简创作了50多部作品,书籍已经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赢得了许多奖项,其中包括加拿大图书馆协会年度图书奖,露丝施瓦茨奖,加拿大文学奖,维基梅特卡夫奖和波士顿环球号角书奖等。此外,她还获得了六个荣誉学位,是加拿大儿童文学杰出贡献奖的成员之一,并获得了女王钻石禧年奖章。
《安娜的故事》是简·利特尔在1972年首次出版的儿童小说,也是她最深入人心,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学校图书馆期刊》评论说,简·利特尔再次创造了逼真的角色,这些角色的互动使得这个故事成为孩子们很容易识别的感人故事。
第二部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通过全体讨论及片段阅读,深入理解本书的人物形象,梳理主要情节;
2.通过对作者与小说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作对比,感受本书的写作特色,感知自传体小说的基本特点。
适读年级:六年级
建议课时:2课时
共读过程:
第一课时 阅读交流课
一、 回顾全书内容,呈现人物群像
1.激趣导入:同学们,在亚马逊图书网上有位读者写下了这样的留言——“为了让你们了解这本书有多神奇,我在小学读了这本书,我现在已经40多岁了,还记得很清楚。我记得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名字和背景,但奇怪的是,不是标题或作者。这本书的封面一直在我脑海中。她戴着厚厚的眼镜,头发乌黑,看起来像我。有史以来第一次,我手里拿着一本书,在那里我可以成为主角。”
为什么这本书居然有这样的魔力,让读者读过能数十年而不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安娜的礼物》,发现它魅力常在的奥秘吧!
2.厘清人物关系:这本书中人物众多,你能把较为重要的人物找出来,并用图示呈现他们与安娜的关系吗?
3.描述人物印象: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哪些人给你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位,简要地为他/她做一张人物名片吧!
【设计意图】阅读一本书,首先需要厘清书中的人物关系。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找出小说的主人公,画出人物关系思维导图,厘清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的关系,并根据联系进行归类整理,同时借助人物名片的形式,将主要人物的典型性格、具体事件,及对安娜的影响梳理出来。
二、 了解故事背景,发现二者关系:
1.了解时代背景(政治):在阅读这本书时,很多同学在内扉页上读到了这段话:这个故事发生于一九三三年的德国。在那段特别的历史时期,许多德国人都剥夺了人身自由。谁要是对抗独裁,谁就会陷入危险之中。一些对未来充满忧虑的德国人举家搬离了故土,去寻找新的世界,比如安娜的父亲。
在这本书的前三章里,有很多描写都照应了这段话,你找到了吗?请你说说你的发现。
2.了解时代背景(经济):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们除了发现当时的政治环境很特殊外,其实还会对经济环境有所了解,因为它影响了这个故事当中所有的人。例如在第16章中,威廉姆斯老师就说过“现在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你还有哪些发现吗?
补充“经济大萧条”的资料: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它发源于美国,后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德国与加拿大都身处其中。
3.发现背景与故事的关系:
为什么阅读这本书,需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呢?背景对故事产生了哪些影响,它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试填下表。
三、 梳理故事情节,探究成长主题:
1.梳理故事情节:在这本书里,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安娜的成长,也看到了这个家庭的变化。围绕安娜与她的家庭,发生了哪些事件?
2.探究成长主题:让我们把目光投入主人公安娜,在这些事件中,你发现安娜有哪些成长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你看到了谁在起积极作用?小组内讨论,完成下列表格。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一部小说,主要的驱动力还是来自于情节的吸引。本书是典型的成长类小说,引导学生关注安娜的成长节点,疏理在她成长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关键情节,尤其是关注到情节背后的转折点,挖掘使安娜逐渐成长的内在因素,能让学生更接近主题,并从中获得启示,汲取力量。
第二课时 读写结合课
一、 补充作者资料,对比成长经历:
1.补充作者资料:简·利特尔不仅从事的是特殊残疾儿童的教育工作,而且她的一些书,比如《Mine for Keeps》和《安娜的礼物》,主题着重点都是那些有残疾的或受到残疾人士影响的儿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资料袋:简·利特尔在台湾出生,6岁时随家人返回祖国加拿大生活。她年幼时因病几近失明,她克服重重困难,就读于普通学校, 1955年从多伦多大学获得了英语荣誉学位。
简通过使用声控电脑来写下这些屡获殊荣的文章。她曾介绍过她写作的过程:“我的电脑复述着我写的一封封信,一个个字,或整个句子,或者如果我告诉它,它甚至会大声朗读整个文件。你只需要输入正确的命令,它还会读取标点符号,菜单,电子邮件等。它也会读取谷歌搜索的内容。我通常会在我输入单词时读出单词,然后让它复述我完成的所有单词。这是棘手的!最重要的是,它会复述我写的内容。”
2.对比成长经历:你发现了吗,其实简的成长经历与她笔下的安娜有很多相似之处,她们同样因视力问题不断受挫,同样经历了二战对人民的影响,同样离开出生地去加拿大生活,同样拥有着极度的自卑与不安全感,也同样在生活中遇到了良师益友,由丑小鸭慢慢蜕变,不断成长。
【设计意图】于学生而言,阅读小说与阅读作者是分离的,但阅读自传体小说,如果对比作者的真实经历与小说中人物的成长轨迹,会让学生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发现写作特点,了解自传体小说:
1.本书主要写作特点:在对比了作者与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后,我们发现了太多的相同点,也能在安娜身上看到简·利特尔的影子。这种以作者自己为原型,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创作的小说,我们称之为“自传体小说”。
2.发现自传体小说特点:我们曾读过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结合这两本小说,你发现自传体小说具有哪些特点吗?
一方面,自传体小说有作者为原型,有真实的成份;另一方面,它又采用了小说的艺术表达手法,有虚构的成份。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迁移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自传体小说的特点:它并不是作者生活的简单再现,而是在一定的真实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作者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努力挖掘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进行了提炼和加工,寄寓积极的成长精神。
三、学习写作方法,尝试小说创作:
1.创设写作情境,出示写作任务:
一晃我们就到了小学阶段的最后半年,回顾六年的成长历程,你一定有很多故事,让我们以自己为原型,也来尝试创作一部自传体小说,为自己的成长立传,让自己的童年留痕吧!
2.模仿设定大纲,完成基础设置:
1)人物设置: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通过人物关系图谱梳理出了与安娜有关的重要人物,在你的小说中,你打算设定哪些人物呢,请你也用关系图谱画出来吧!
2)故事主线:
你的成长既是按时间的流逝在变化,也需要有一条内在的故事主线,例如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设计的:
请你也尝试着用这种方式设定你的故事主线吧!
3.赏析精彩片段,学习写作方法:
好的作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有一位加拿大读者就有这样的感触——“12年前,我在加拿大圣约翰市的一所学校图书馆里读了这本书。我像安娜一样,刚搬到加拿大(来自印度),我正在学习如何应对。和安娜一样,我也不得不戴上眼镜,在同样的不安全感中挣扎。即使在今天,我也永远不会忘记我是如何享受简·利特尔的书的。我只是希望这个故事能触动更多读者的心。”
在这本书中,哪些片段打动了你,让你觉得特别精彩,甚至能感同身受,请你读一读,说说它的精彩之处。
【设计意图】整本书的阅读交流活动,不能只局限于整体感知,还应该聚焦精彩的片段,在赏析中感受文字的力量,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四、 推荐课外阅读,鼓励课后创作
优秀的自传体小说还有很多,例如若泽的《我亲爱的甜橙树》、萧红的《呼兰河传》、高尔基的《童年》,在阅读中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学习这些方法,融入到你的写作中去,期待你们的童年传记小说早日诞生!
【设计意图】同类型书籍的拓展阅读,既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在发现自传体小说的整体特点上比较不同书籍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品读的深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