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23课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23课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作品及背景,梳理小说故事情节。
学习小说讽刺艺术,把握人物形象。
认识科举制度对古代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作者、作品及背景,梳理小说故事情节。
2.学习小说讽刺艺术,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
1.学习小说讽刺艺术,把握人物形象。
2.认识科举制度对古代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古往今来,人们常说的人生四大喜事是指什么
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然而,有一个人,仅仅是中了个举人就疯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我们就走进小说《范进中举》去寻找答案吧!
二、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全椒(今属安徽)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曾祖父、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吴敬梓少年时热衷科举,23岁时考取秀才,屡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读书生活使他暴露出叛逆的性格,父母去世后,近房觊觎遗产,使他看透人性虚伪、卑劣,不到10年,家产挥霍一空,他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寻常变化后,看穿了世态炎凉,写出《儒林外史》。
2.关于作品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这部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3.字音释义
星宿(xiù) 斋(zhāi)公 醉醺(xūn) 阎(yán)王 紧攥(zuàn)
带挈(qiè) 腆(tiǎn)着 啐(cuì) 嗑(hé) 兀自(wù)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见外】当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强调不出所料)。
三、梳理小说故事情节。
跳读课文,能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在此基础上梳理小说故事情节。
明确:
1.胡屠户贺喜,训诫范进。(序幕)
2.范进借钱被骂,瞒着丈人乡试(开端)
3.范进家里断炊去集市上卖鸡(发展)
4.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治疯(高潮)
5.张乡绅来拜访,范进赠银子(结局)
四、探究小说讽刺艺术,分析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人物性格的刻画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这部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那么,讽刺艺术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夸张手法
示例:读第5自然段,本段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来描写范进,你发现哪些地方运用了夸张。
明确:
(1)动作夸张:自己把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赏析:拍手的动作和笑的表情贯穿始终,极富变化,惊喜—→狂喜—→疯喜。
(2)语言夸张:噫!好了!我中了! 噫!好!我中了!
赏析:好了!“了”是动态助词,表已经完成。几十年的科考终于熬出来了,范进释然了,他长舒一口气。而“好”,是正在进行。上一句是中举后的释然,这一句是中举后的欢呼!大家谁来读一读?
(3)外貌夸张: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赏析:写出他的狼狈不堪。
通过这些夸张手法的运用,讽刺了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丑态极其生动地描写出来。
(4)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运用夸张的手法写胡屠户的动作,突出了一向对范进蛮横的胡屠户对范进的敬畏与巴结,写出了他的势利。
对比手法
范进中举前后,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胡屠户、邻居们、张乡绅等等,请结合文章具体说说。
3.细节描写
示例:
(1)……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赏析: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赏析:用“攥”“舒”“缩”“揣”四字,写出了胡屠户的见钱眼开和虚伪做作形象。
人物形象
胡屠户:欺贫爱富,租俗势利,蛮横倨傲(中举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中举后),典型的市侩。
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强势力。急于结交新贵,攀附有利之人,以此巩固扩大自己的利益圈、权力网。道貌岸然,虚伪奸猾。
众乡邻:普通百姓,也是嫌贫爱富。
五、理解主题:范进中举,举喜极而疯,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呢,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喜剧:1.文章中运用了夸张手法,尤其是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和胡屠户打嘴巴的两处;2.揭露了当时士人热衷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3.范进终于清醒过来,是个喜剧。
悲剧:1.从人物命运来说,这是一场悲剧,把自己的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这是人生的悲剧;2.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考试的框架内,扼杀了他们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这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六、拓展延伸
学习课文讽刺艺术:运用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的写法,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细细观察,对其进行一个片段描写。(200字左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