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课件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目录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contents
议学结合
培养素养
探究启迪
知识生成
归纳总结
构建体系
01
02
03
04
05
实践演练
能力提升
核心素养
正确理解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等相关知识。
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
自觉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让思维合乎逻辑。
议学概述
总议题
议学环节三
总议题:从古代寓言故事中探索思维基本要求的奥秘
1
议学环节一:透过白马非马的寓言故事看思维的同一律要求
2
3
议学环节二:通过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析思维的矛盾律要求
议学环节三:看过不禽不兽的寓言故事探思维的排中律要求
4
议学环节四:小故事,大智慧,懂思维,大作用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透过白马非马的寓言故事看思维的同一律要求
议学环节一
议学情境:情景剧扮演白马非马的故事
(旁白)这天,正巧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
(扮演者1)关吏说,“你人可入关,但马不能”。
(扮演者2)公孙龙辩道:“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
(扮演者1)关吏说:“白马是马”。
(扮演者2)公孙龙说:“我公孙龙是龙吗?”
(扮演者1)关吏一愣,但仍坚持说:“按照规定只要是赵国的马就不能入关,管你是白马还是黑马。”
议学情境:情景剧扮演白马非马的故事
(扮演者2)公孙龙微微一笑,道:“‘马’是指名称而言,‘白’是指颜色而说,名称和颜色不是一个概念。‘白马’这个概念,分开来就是‘白’和‘马’或‘马’和‘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说你要马,给黄马、黑马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马,给黑马、给黄马就不可以,由此证明‘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所以说白马非马。”
(旁白)关吏越听越迷糊,被公孙龙这套高谈阔论搞得晕头转向,被侃晕了,不知该如何对答,无奈只好让公孙龙骑白马过关。
子议题一:结合议学情境,小组合作,白马是不是马?请你来替关吏反驳公孙龙?
议学提示:这里"白马"就是白色的马,一种有特定属性的动物。"马"就是马这种动物,是范围限定到"种"这一层次的一个生物类群的总称。理解这一论述的关键在于理解其逻辑连词"非",这里的"非"即"不是",而"是"的含义是有多重的,其中有"属于"、"等同"等意思,也就有"包含于"和"等价于"的逻辑关系。而"白马"的概念是属于"马",但不等价于"马"的。
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2.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
常用公式:A是A
(2)
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3.同一律的要求
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4.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
在使用概念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偷换论题
在使用判断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5.运用同一律应注意的问题
同一律只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的情况下才起作用。
同一律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其作用是保证思维具有确定性,它不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因而不否认客观事物本身的变化发展。
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思维中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通过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析思维的矛盾律要求
议学环节二
议学情境:自相矛盾的故事
子议题二:结合议学情境,小组合作,分析为什么兵器商人最后无言以对,灰溜溜的走了?这对我们以后做人做事有什么启示?
议学提示:兵器商人高声叫卖的话语中前后矛盾,刺不破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
常用公式:A不是非A
(2)
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来反映。例如:对于同一个几何图形,不能既用“三角形”又用“非三角形”来反映它。
“概念”角度
3.矛盾律的要求
“判断”角度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例如:“所有人都是善良的”与“有些人是不善良的”。 根据矛盾律,对这两个判断不能同时肯定。
4.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注意: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看过不禽不兽的寓言故事究思维的排中律要求
议学环节三
议学情境:情景剧扮演不禽不兽的故事
(旁白) 凤凰是百鸟之王。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
(扮演者1) 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
(扮演者2)蝙蝠蹬着双脚说:“我长着兽脚,是走兽国的公民。你们飞禽国管得着我吗 ”
(旁白)过了几天,麒麟做寿。麒麟是百兽之王。百兽都来拜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
议学情境:情景剧扮演不禽不兽的故事
(扮演者3)麒麟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放肆!”
(扮演者2)蝙蝠拍拍翅膀说:“我长着双翅,是飞禽国的公民。你们走兽国管得太宽了吧!”
(旁白) 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两边扯谎。
(扮演者1、扮演者3)凤凰和麒麟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
子议题一:结合议学情境,小组合作,你们认同蝙蝠的说法吗?蝙蝠的说法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议学提示:蝙蝠不是鸟而是兽是因为缺少鸟类最重要的羽毛和鸟喙。是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蝙蝠的说法既不承认自己是鸟类,也不承认自己是兽了,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
常用公式:A或者非A
(2)
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矛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
3.排中律的要求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
区别 含义不同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要求不同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错误不同 “自相矛盾”(“两可”) “两不可”
作用不同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
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知识整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
【知识整合】比较三大逻辑基本规律
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并且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两可)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小故事,大智慧,懂思维,大作用
议学环节四
议学情境:小故事,大智慧,懂思维,大作用
濠梁之辩
议学延伸:寓言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不仅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也启迪着人们如何做人做事。寓言故事蕴含着丰富的逻辑思维,通过探讨其中的逻辑思维,可以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收集身边更多的寓言故事,并和同学们分享寓言故事蕴含的逻辑思维。
课堂小结
1.某班在民主决策是否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两位同学的对话如下:小明:“你投了赞成票吗?”小亮:“没有。”小明:“你投了反对票吗?”小亮:“也没有。”上述对话中的回答( )
A.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B.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C.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D.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
课堂练习
【解析】选D。材料中:小亮既没有投赞成票,也没有投反对票,表明小亮投的是弃权票,没有违反矛盾律的要求,A错误。 材料中两位同学的对话得知:小亮既没有投赞成票,也没有投反对票,表明小亮投的是弃权票,这符合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排中律,没有犯“两不可”的错误,也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
2.“要么你说错了,要么我听错了”与“或者你说错了,或者我听错了”,这两个命题形式含有(  )
A.不同的逻辑连接项,相同的选言支 B.不同的逻辑量项,相同的联项
C.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D.相同的常项,不同的变项
【解析】选A。在逻辑形式中,保持不变的部分就是连接项, “或者 …或者 …”要么 "是这两个命题的逻辑常项,所以是不同的连接项。其中这两个命题的“你说错我听错了”是选言支,所以选言支是相同的,故A入选。要么你说错了,要么我听错了”与“或者你说错了,或者我听错了”,这两个命题形式含有相同的逻辑量项,不同的联项,故B不选。“要么你说错了,要么我听错了”与“或者你说错了,或者我听错了”,这两个命题形式含有不同的逻辑常项,逻辑变项是相同的,故C不选。“要么你说错了,要么我听错了”与“或者你说错了,或者我听错了”,这两个命题形式含有不同的常项,相同的变项,故D不选。
课堂练习
3.有个小伙子上了火车之后,发现没有空座了,于是就厚着脸皮硬往一位老大爷身边挤座儿。老大爷不高兴了,说:“小伙子,别硬坐了,座位已经满了。”小伙子嬉皮笑脸地说:“老大爷,没办法,我买的就是‘硬座’票。”材料中小伙子的话( )
①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②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③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④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老大爷说的“硬坐”是强行往座位上坐,小伙子所说的“硬座”是一种座椅类型。 小伙子故意混淆“硬坐”和“硬座”的概念,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意。
课堂练习
4.推理是形式逻辑特别关注的问题。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从形式逻辑角度看( )
①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
②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③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④只要遵守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就能做到正确思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①错误,②③正确;“就能做到正确思维”说法绝对,④错误。
课堂练习
5.某地一家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盗窃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如果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则以下哪项断定为真( )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丁
B.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C.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就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解析】选D。乙和丁的口供相互矛盾,根据不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的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的口供是真的。因为甲的口供是真的,所以作案者是丙,加上丙的口供,故丁也是作案者,因此可以推断出乙和丁中,丁讲的是假话。由以上分析可知,D应选。
课堂练习
感谢你的观看
THANKS FOR YOUR LISTENIN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