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五上第七单元复习【知识梳理】第七单元基础知识梳理一、易读错的字音聒(guō) 那畔(pàn) 寒山寺(sì) 凛冽(lǐn)心旷神怡(yí) 闲逸(yì) 浆(jiāng) 嫉妒(jí)木桩(zhuāng)易写错的字愁 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黎明 上半部分不是“勿”,不要多写一横闲逸 被包围的部分是“兔”,不要写成“免”三支浆 下面是“木”,不是“水”应接不暇 左边是“日”,不是“目”三、词语盘点王孙 泊船 忧愁 寺院湖畔 黎明 红晕 漆黑匆匆 夜幕 愈发 心旷神怡闲逸 未免 萤火虫 大雁降临 炭火 火盆 走廊螺旋桨 榕树 纠正 照耀木桩 涨潮 宝塔 树梢应接不暇 画眉 抛弃 陆续白茫茫 不可计数三、近义词固然→诚然 和谐→协调(融洽)降临→来临 渐渐→逐渐(逐步)感动→激动 陆续→相继(先后)灿烂→绚烂 争执→争吵(争论)颤动→抖动 满足→满意四、反义词凛冽→炽热 明亮→昏暗(暗淡)扫兴→尽兴 羡慕→嫉妒(妒忌)灿烂→暗淡 新鲜→陈腐)成群结队→形单影只五、词语搭配填入合适的动词(飘着)彩云 (闪着)微光(穿过)走廊 (飞进)叶从填入合适的修饰词(微微)的红晕 (明亮)的月夜(漆黑)的暗夜 (朦胧)的微光(凛冽)的清晨 (闲逸)的心情(灿烂)的红霞 (翠绿)的颜色六、句子乐园1. 含关联词(1)(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2.运用修辞(2)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比喻)(3)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排比)七、日积月累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张志和曾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注释:(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2)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3)白鹭:一种水鸟。(4)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上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5)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6)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7)蓑衣:用草或棕麻编织成的雨衣。(8)不须:不一定要。作者:张志和,唐代词人,初名龟龄,字子同,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十六岁时,举明经。献策于肃宗,令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赐名“志和”。后被贬官,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高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舍不得回家。课文知识梳理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或写山间傍晚的景色,或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长途羁旅风光;《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夏秋冬某一特定时间的景致;《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榕树在早晨和傍晚时的不同情景;《月迹》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月亮。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第21课:《古诗词三首》《古诗词三首》中,《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表现了诗人寄情于山水间,满足于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绘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等景物渲染出秋夜的幽寂、清冷,借此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长相思》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课文解析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课文主题:《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清新、秀丽的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追求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注释:①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②浣女:洗衣物的女子。③随意:任凭。④歇:尽。⑤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句子赏析:①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上句子开头一个“空”字,点明山间的空旷、寂静。“新”既点出了新近下雨之意,又表现出下雨后清新如洗的感觉,下句的“晚来秋”,呼应了诗题,表现出山居秋暝独有的特色。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图画,两句一静一动,描绘出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③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描写了人的活动,是动态描写,由“竹喧”而知浣女归来,由“莲动”可见渔舟顺流而下,用浣衣女子的欢声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花晃动的场景,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尾联由写景转为抒情。由于山间景物如此清新美好,令人流连忘返,所以诗人流露出长久隐居于此地的心愿,即使春去花落,也不会为之改变。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课文主题:《枫桥夜泊》勾画出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情怀。注释: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郊。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③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句子赏析:①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中,“月落”写所见之景,“乌啼”写所闻之声,用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霜满天”是诗人深处深秋夜里的一种感觉,形容天气很冷。其中,“月落乌啼”是动态描写,“江枫渔火”是静态描写。②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写诗人所闻之声,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课文主题:《长相思》融写景与叙事为一体,描写了戍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因怀念故园不能入眠的情景,表达了浓烈、深切的思乡之情。注释:①长相思:词牌名。②程:里程。③榆关:山海关。④那畔:那边,指关外。⑤千帐:形容帐篷很多。⑥更:旧时一夜分五更。⑦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⑧故园:故乡。句子赏析:①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山一程,水一程”指的是将士翻过一座又一座擅,涉过一条又一条河,从而突出将士翻越千山万水的艰辛。“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深夜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说明队伍庞大,从而可以想象到军队的阵势之大。②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风一更,雪一更”不是指风刮了整整一更,雪下了整整一更,而是指风吹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风雪交加,天气恶劣。这里写风雪不止,风雪之声将梦境打断。3.问题探究①《山居秋暝》的颔联写景,与颈联的写景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颔联写景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竹林中传来一阵喧笑声,那是天真无邪的洗衣女子归来了;水上莲叶晃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夜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的生活的向往。②《枫桥夜泊》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以景衬情的?【参考答案】这首诗中,作者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客船。作者用秋夜的寂静、凄清、朦胧来烘托孤寂、忧愁的心情。第22课:《四季之美》《四季之美》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描写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和冬天的早晨等不同时间的景致。作者用细致的笔触描写出不同的时间、不同景物的动态变化,营造了美的氛围,表达了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问题探究①这篇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参考答案】是按照四季的顺序来写的。②一年四季最美的时间是什么?最美的景物有哪些?【参考答案】春天,最美的时间是黎明,最美的景物有鱼肚色的天空、彩云。夏天,最美的时间是夜晚,最美的景物有明月、萤火虫。秋天,最美的时间是黄昏,最美的景物有归鸦、大雁、风声、虫鸣。冬天,最美的时间是早晨,最美的景物有雪、霜、火盆。3、一课一得①议写法动态描写:指记叙文中对人物、景物作运动状态的描摹状写,创造具体的、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动态描写常与静态描写联袂相生,从不同角度刻画景物或人物的运动感、活力感、变化感,以克服形象的单调性,丰富形象的多样性,达到更好地表现事物的艺术效果。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写作妙招:捕捉景致瞬间微妙的动态变化。作者在描写秋天黄昏时分的景致时,描写了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和大雁“比翼而飞”的情景,赋予归鸦、大雁以情感画面具有动态感;其中“夕阳斜照、夕阳西沉、夜幕降临”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太阳落山的动态过程。在描写景致时,我们要仔细观察,捕捉景致瞬间的微妙变化,然后进行细致的刻画,再现景致的动态变化。小练笔:四季之中,各有美景。请用动态描写的方法写一处景物。示例:一夜北风送来了片片白雪。早晨,打开窗户,风儿便裹挟着碎末般的雪花往上扑来,瞬间,腮边便留下了冰凉冰凉的小水珠。一眼望去,外面的雪花纷纷扬扬,如同去数只白色的蝴蝶在天地间飞舞,又如片片鹅毛自天际飘落第23课:《鸟的天堂》《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见到的不同景象,分别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榕树上群鸟活动的情景,展现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赞美。2.问题探究①“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天堂”是指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是说那株大榕树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②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什么时间去的?【参考答案】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傍晚,第二次是在早晨。③为什么这株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参考答案】(1)这株大榕树很大,为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2)这株大榕树很茂盛,给鸟儿创造了良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3)农民不许人去捉树上的鸟。3.一课一得①议写法静态描写:指记叙文中对人物、景物作静止状态下的描摹状写,创造生动具体的感人形象的一种写作方法。就其手法说,主要有白描、细描等;就其描写对象说,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等。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写法妙招:作者在描写大榕树时,运用了静态描写的方法。第7-8自然段写近看大榕树,通过对大榕树“枝、根、叶”的描写,写出了大榕树的大而茂盛。②小练笔试着用静态描写的方法写一处景物。示例:湖面上一丝风也没有,十分平静。远远看去,东湖就像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走近看,湖边的绿树倒映在水中,把湖水都染绿了,整个湖面如同一块翡翠。我站在湖边,低头就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有趣极了。第24课:《月迹》1.《月迹》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屋里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以儿童化的语言描绘了皎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夜色,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观察了和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童趣。2.句子解析①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让他们“觉得不满足”。②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盼”和“闷”写出了孩子们等待月亮出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孩子们对月亮的喜爱。③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这句话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又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④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它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⑤院子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桂树“累累的骨朵儿”比喻成“繁星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骨朵儿的细密白亮的特点,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⑥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我们”是月亮的主人,拥有了月亮,就拥有了天空,表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照应了文章的开头。3.问题探究①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参考答案】这篇课文记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②当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上有桂花树时,孩子们都有什么反应?【参考答案】孩子们先是惊诧,一会儿,身临其境。好像到了无比美妙的境界,似乎自己就在月中,月桂就是院子中间的那棵桂树。③后来孩子们又在院子里的什么地方找到了月亮?【参考答案】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锹刃上找到了。④奶奶是一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奶奶对生活充满激情,是一一个童心未泯的人。同时,奶奶也是一一位高明的教育家。她注重引导孩子们关注外界,探索自然,善于调解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善于引导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她是文章中的关键人物。中秋之夜,她给孩子们讲述美好的神话故事,她引导孩子们赏月、寻月,最终让孩子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最大满足,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⑤文章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参考答案】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通过记叙寻月的过程,描绘了美丽的月色,赞美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自己所想要的美好事物。3.一课一得①知识荟萃描写月亮的词语:玉玉的 满满的 银银的 白光光的月光如水 月色如银 月明风清月朗星稀 新月如钩 月影婆娑、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倏忽间 一瞬间 一刹那 一下子一会儿 一晃儿 一霎那 一转眼描写月亮的诗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唐】王维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暮江吟》【唐】白居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