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素材

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五上第四单元复习
【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一、易读错的字音
己亥(hài) 抖擞(sǒu) 玲珑剔透(tī) 灰烬(jìn)
二 、词语盘点
祭祖 乃翁 熏陶 杭州 亥时 仗恃 悲哀
不拘一格 一泻汪洋 潜水 尝试 胚胎 皇宫 履行
边疆 毁灭 不可估量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殿堂 陵园
饱览 境界 宏伟 唐诗 闯荡 统统 销毁
奉命 举世闻名 象征 仿照 无价之宝 解决 称赞
商量 示弱 职位 诗情画意 建筑 漫游 搬运
天南海北 风景名胜 奇珍异宝 博物馆 罪证
三、近义词
自由→自在 进步→长进 环绕→围绕 笼罩→覆盖
销毁→毁灭(焚毁) 遮挡→遮掩(遮盖) 务必→必须 负担→包袱
四、反义词
自由→拘束 销毁→保存 精华→糟粕 幻想→现实
进步→退后(落后) 拘束→自如(自在)
五、词语搭配
(不可估量)的损失 (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金碧辉煌)的殿堂 (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六、句子乐园
1. 含关联词
(1)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西洋景观。
(2)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2. 运用修辞
(1)少年智则国智慧,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排比)
(2)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有一座小岛,远远望去,像一片云在天边浮着。(比喻)
课文知识梳理
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
第12课:《古诗三首》
1.《古诗三首》中,《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的热切心情。《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写在临安一家旅馆墙壁上的诗,全诗讽刺了南宋权贵们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己亥杂诗》表达了诗人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2.重点句子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主题:
《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
①示儿:给儿子看。②元:同“原”,本来。③但:只是。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赏:
①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
②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主题:
《题临安邸》描写了诗人对苟且偏安、一味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们的讽刺和愤慨,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注解]
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杭州。②邸:旅店。③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④直:简直。汴州:北宋都城汴粱,即今河南开封
鉴赏:
①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山河如此美好。但这样美好的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的这一质问,表现了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
②揭露“游人”不顾国计民生整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卑劣行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主题:
《己亥杂诗》写了诗人对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深感痛心,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对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
[注解]
①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③恃:依靠。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喑,沉默。
鉴赏:
①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国家形势的看法。“风雷”比喻社会变革,“万马齐喑”比喻当时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②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热切的希望,他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期待着改革大势催生新的生机。
4.课后拓展
①国学精读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然存在,春天的都城草木丛生。感伤时事,恨别家人,看到鲜花反而流泪,听到鸟儿啼叫反而心惊。战事接连数月,(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书抵得上上万两黄金。满头白发越抓越短,稀疏难绾,简直要插不上簪子了。
②知识荟萃
靖康之乱
靖康之乱因发生于北宋钦宗靖康年间而得名。
靖康元年(1126)正月,东路金军渡过黄河南下,攻至开封城下……闰十一月下旬,宋军大败,开封城遂为金军占领。靖康二年(1127)二月,金俘徽宗、钦宗。三月下旬,金军押送徽宗一行北上,四月初又押送钦宗一行北上,先后两次将皇室直系宗族及后、妃等四百七十多人全部押送回金,北宋灭亡。
南宋名将岳飞曾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③拓展积累
关于战争的成语:兵荒马乱、烽火连天、孤军奋战、枪林弹雨、四面楚歌
关于创新的成语:革故鼎新、别具匠心、推陈出新、万象更新、改天换地
第13课:《少年中国说》
1.《少年中国说》(节选)以整齐的句式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发愤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
2.重点句子
①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从“智 富 强 独立 自由 进步 胜于欧洲 雄于地球 ”八个方面竭力强调国家命运系在少年人身上。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句子内容的排列从小到大,从部分到整体,步步发展,层层推进,气势磅礴。
②美哉, 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两者的前途和命运是紧密地连结在一起的。这里,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语调高昂,给读者以巨大的震撼力量。
3.问题探究
①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参考答案】《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热烈讴歌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
②为什么称中国是“少年中国”
【参考答案】本文是节选的内容,前文中作者针对帝国主义污蔑中国为“老大帝国”的错误言论进行了痛斥。他认为中国是“少年中国”是一个有潜力、充满朝气的中国。所以称中国为“少年中国”。
4、课后拓展
①国学精读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淡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②知识荟萃
尽忠报国
岳飞从小家境贫寒,受母亲的严格教育,性格倔强,为人刚直。岳飞年少时,金人南侵,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天,岳母问岳飞:“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到前线杀敌,尽忠报国!”岳母听了十分满意,于是把“尽忠报国”四个字刺在岳飞背上,让他铭记在心,后来,岳飞以“尽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代名将。
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
1.《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概,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重点句子
①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不可估量”是指损失大得无法计算,说明圆明园的损失之大。圆明园收藏的文化之古,景物丰富多彩,巧夺天公,美不胜收。这样一座具有国际性的文化艺术瑰宝被毁灭了,这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课文一开始用这句感叹句,直接表达了作者无比愤怒和痛惜的感情。
②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这一句话中用“有如”、“好像”、“仿佛”、“流连”这些词语进一步点明了游览圆明园的感受,对园内汇聚天下风光的迷人景色和融合中外风格的建筑艺术,作者由衷地赞叹。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所创造的这一园林是世界园林之奇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3.问题探究
①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昔日的圆明园?
【参考答案】(1)圆明园的位置与总体布局:(2)圆明园的种种景点,突出它在园林建筑上的杰出成就:(3)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突出它的文化艺术价值。
②课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无耻行径的无比痛恨之情。
③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参考答案】课文用较大篇幅写圆明园的过去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这座艺术的园林,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反应出被毁前后的不同,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圆明园昔日何等的好看,越是被写得完美,世人对被毁的圆明园就越是痛心。不但用对比写出了差距,更反应出了破坏者对我们国家历史宝物的残忍破坏,反应出当时的残忍,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懦弱无能反抗。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让我们记住这段屈辱的历程,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④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表示时间表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感受。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参考答案】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明了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的年代跨度大、种类多、数量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从而突出它的文化艺术价值。它的毁灭,真是让人痛心、惋惜。
课后拓展
①形容建筑物华丽的词语:金碧辉煌、富丽堂皇、雕梁画栋、美轮美奂、玉宇琼楼
②形容名声大的词语:举世闻名、誉满天下、闻名遐迩、驰名中外、大名鼎鼎
第15课:《小岛》
1.《小岛》写的是一位将军到我国南海一个小岛视察的故事。将军在视察小岛时,意外发现了守岛战士居然在寸草难生的小岛上种了一块中国地图形状的菜地,吃晚饭时,战士们特意为将军准备了一盘小白菜,将军舍不得吃,专门将菜倒进汤里和战士们一起分享。文章表现了驻守在小岛的战士们扎根海岛、艰苦守岛的精神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
2.问题探究
①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参考答案】这篇课文以将军的见闻为线索,记叙了战士们在小岛上种出一大块中国地图形状的菜地的事。
②这个小岛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这个小岛的环境很艰苦。(1)小。“转一圈也用不了十分钟”。(2)环境非常恶劣。“树少,草少,土也很少”。(3)很热。“最凉快”的时候,是“二三十摄氏度”。
③为什么战士们要在小岛上种菜昵?
【参考答案】(1)上岛后没有蔬菜吃,有的战士就会牙龈溃烂,嘴里起泡。
(2)蔬菜运输困难,运往岛上的途中就要烂掉一大半。
④战士们是怎样在小岛上种菜的?
【参考答案】(1)菜地里的土,大部分是战士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2)菜种是战士们从老家带来的。(3)为了防晒和防盐,战士们用油布棚将菜地遮挡起来,并把菜地放在了小岛的南面。
3.课后拓展
①国学精读
大风歌
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译文:
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飞扬,威武地凌驾海内,平定天下,终于荣归故里,怎样得到勇猛的士兵去守卫边疆。
语文园地四
1.日积月累:
太平盛世 国泰民安 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
政通人和 人寿年丰 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
这八个词语都是描写社会安定,人们安居乐业的景象。
多事之秋 兵荒马乱 流离失所 生灵涂炭
家破人亡 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 内忧外患
这八个词语都是描写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景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