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3.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二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思路。(2)学习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和培养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和意义。(2)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来看这样一幅图片(展示课件中观察图片的内容),从这幅图片中,你们能看出 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发 现。这就像我们面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答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 这篇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二)预习检测 1. 了解文体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属于议论文。议论文是对人或事物、社会现象、问题等表示自己的立 场、意见、观点的一种文体。2.简介作者罗迦 · 费 · 因格,1948年生,美国当代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他的名言是“唯一真正快 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3. 背景链接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许多人在生活、学习中受传统思想束缚,容易形成固定思维模式,不善于活用知识,不相信自己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 压制。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4.字音检测(1)请同学们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罗迦 (jiā) 渊博 (bó) 对称(chèn) 压 榨(zhà)推敲(qiāo) 孜孜不倦(zī) 汲取(jí) 恭喜(gōng) 创伤(chuāng) 创造(chuàng)(2)根据拼音写汉字:jí ( 汲 ) 取gōng ( 恭 ) 喜qiè (锲)而不舍不言而 yù (喻)5. 词语理解(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多指方法或措施被实践证明有效。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锲而不舍: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2)辨析词语:“根深蒂固”和“坚如磐石”都有“牢固,不动摇”的意思,但“根深蒂固”侧 重于表示根基深,基础牢固,不易动摇;“坚如磐石”侧重于表示本身坚牢,不可动摇。例如:①他养儿防老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是很难改变的。②我们两人之间的友谊坚如磐石。(三)整体感知1. 文题探讨“谈创造性思维”既是文章的标题,也是作者论述的对象。那么,作者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什 么呢 明确:作者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的思维方 式。2. 分层解读(1)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观点,强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第4-12段):提出“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 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的见解;论述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指出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 造力的区别。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 事物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就是富有创造性的人。(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 创造性的思维”。论点的提出是由一道有趣的图形选择题引出的,十分巧妙自然。作者通过画 出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用问题引出论点,结合问题讲道理,使抽象的议论显得生动形象, 通俗易懂,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四)合作探讨1. 作者在文章开头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与创造性思维有什么关系 明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因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不 会局限于一种答案,才会去寻求其他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2.作者认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非常重要,为什么 明确:只有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不断地思考和尝试,从而发现更多的可 能性,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如果我们总是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会陷入思维定式, 无法开拓创新。第二课时(一)深入研读1. 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的要素 明确:创造性思维必要的要素有:(1)有渊博的知识。(2)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2.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明确: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看法,并且 能够将这些细小的想法发展下去。3. 怎样才能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呢 明确:要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二)品析语言1. 议论文常用设问句,请从文中找出几个设问句,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文中的设问句有:(1)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2)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这些设问句的作用有:(1)提醒读者注意,引起读者的思考。(2)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的论证更加深入。(3)在结构上起到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2. 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明确:“大多数”一词强调了获得灵感多数情况下并非轻而易举,但也有轻而易举获得灵感的 时候。这一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2)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明确:“总是”强调了富有创造力的人能够长时间地、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如果删去了就没 有强调的意味了,表示的范围也不明确。(3)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明确:“真正关键”强调了“如何运用知识”是发挥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必需要素,如果删去, 则表明该要素是一般的,无突出强调的效果。(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明确:“之一”表示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除了这一根据之外,还有别的根据,如果删去,就显得太过绝对,体现不出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三)拓展延伸1. 作者说“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你能举几个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吗 明确:例如,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细小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从水壶盖被水汽顶开中 得到启示,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托起,从而发 现了浮力定律。这些科学家都是因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深入研究,才取得了重大的发现 和发明。2.有人说只有贝多芬、莎士比亚以及爱因斯坦才具备创造性思维,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明确:不同意。创造性思维并不是某些人的专利,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在我们的生活 中,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有一些独特的想法和见解,只要我们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不断地培养 和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我们也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一定的成就。例如,我们在解决数学 问题时,可能会想出与老师不同的解题方法;在写作时,可能会有独特的构思和创意。所以, 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创造力,积极地去发掘和培养它。(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希望同学们在 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思维定式,勇于创新,努力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 的人。(五)布置作业1. 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的问题,尝试写一篇短文, 描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