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单元检测卷(B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单元检测卷(B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单元检测卷(B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秦岭山地被称为“中国的脊梁”,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与气候分界线。某科研团队对秦岭展开自然带物候特征的调查,分析了2000—2017年秦岭山地植被物候变化的海拔特征及其南北差异。物候是自然环境中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季节性现象和在一年中特定时间出现的某些自然特征。下表示意2000—2017年秦岭不同植被垂直带上物候期参数的多年均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植被带 海拔范围 北坡 植被带 海拔范围 南坡
物候始期 物候末期 物候生长期(天) 物候始期 物候末期 物候生长期(天)
甲 ≤600 第82.8天 第282.8天 200.0 乙 ≤600 第103.2天 第288.2天 185.0
落叶阔叶林 600-1500 第99.8天 第292.3天 192.6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600—1300 第104.0天 第297.0天 193.0
计阔混交林 1500—2400 第120.9天 第286.6天 165.7 针阔混交林 1300—2200 第114.9天 第290.6天 175.7
针叶林 2400—3100 第133.5天 第277.0天 143.5 针叶林 2200—3000 第131.9天 第278.2天 146.3
高山溜丛草甸 >3100 第135.7天 第288.6天 152.9 高山灌丛草甸 >3000 第139.2天 第285.7天 146.5
1.按照自然带分布规律,甲最有可能是( )
A.常绿阔叶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2.有关秦岭南北坡2000—2017年植被物候期多年均值与海拔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随着海拔的增加,南北坡的各自然带的物候始期不断推后
②随着海拔的增加,秦岭各自然带的物候生长期不断缩短
③北坡的物候始期与物候生长期随海拔上升的变化幅度小于南坡
④物候末期在南北坡的发生时间随海拔变化波动均较大,在海拔约3000m以上地区变化趋势发生转折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3.秦岭南坡自然带的物候生长期一般比北坡长,但在山顶的高山草甸带却发生转折,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大气降水 B.气温 C.蒸发量 D.土壤肥力
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季风区某区域等高线。小明利用国庆假期对该区域进行地貌观察和测量,发现丙地自然植被以长势不佳的稀疏草本为主,戊地却兼有木本植被且长势良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若不考虑植被对地貌观察的影响,下列说法最符合小明描述的是( )
A.甲地能观察到偏西方向上有高大山体 B.乙地观察东西两侧产生较强的压迫感
C.丙地视野让图示大部分地区尽收眼底 D.丁地因山脉遮挡不能看到甲地的风景
5.丙地与图示区域最低点相对高度可能是( )
A.45米 B.55米 C.65米 D.75米
6.导致丙、戊两地自然植被存在明显的种类和长势差异,其主要原因是两地( )
A.降水变化差异大 B.气温变化差异大 C.土壤热量差异大 D.土壤水分差异大
稀树草原,就是点缀着稀疏树木的草原,这种景色在非洲最为常见。中国海南岛西部也有类似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据学者研究,海南岛的热带稀树草原受热带季风气候控制,雨季和旱季明显,旱季尤为干旱。调查发现海南岛西部的第四纪沉积层易渗透,地表储水力极差,也是其形成原因之一。下图为海南岛稀树草原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7.海南岛稀树草原的分布反映了(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8.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成因包括( )
①雨影效应
②狭管效应
③焚风效应
④“喀斯特”效应
⑤雨岛效应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
9.海南岛西部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形成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层次性 D.过渡性
火地岛位于南美洲最南端,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海岸线曲折,多峡湾。雪线高度仅500~800米,现代冰川发育。火地岛西部和南部生长着超过全球5%种类的苔藓植物,其中约60%是本地特有的,具有固氨、固碳的作用。这些苔藓植物可以从陆地水中选择性吸收化学元素,分泌酸性物质。下图为火地岛地理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10.火地岛雪线高度低的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坡向 C.洋流 D.降水
11.火地岛西部和南部适合苔藓生长的自然条件有( )
①环境潮湿
②极地东风风力强劲
③受冰川侵蚀,土层薄
④地形坡度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苔藓植物生长使得当地( )
A.大气杂质减少 B.土壤养分富集 C.昼夜温差增大 D.冰川面积扩大
下图为我国祁连山脉(虚线内区域)不同坡向区块(Ⅰ、Ⅱ、Ⅲ)的风频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3.由各坡向的风频可知该山脉( )
A.西坡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大西洋 B.北坡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
C.南坡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太平洋 D.东南坡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
14.该山脉雪线西北坡较东南坡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拔 B.地形 C.气温 D.降水量
海南中部山区拥有我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2001~2010年,由于经济林的种植,该地雨林面积锐减,造成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化。为此,2013年起当地大力恢复天然林,2021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2013年起该地大力恢复天然林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森林面积 B.维护生态系统稳定
C.增加经济收入 D.减轻表层土壤侵蚀
16.图示区域内( )
A.区域①严禁人类活动干扰 B.区域②允许生产经营活动
C 区域③适合开展环保参观 D.区域④仅能进行科研试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鄂毕河是俄罗斯第三大河,河流源头位于阿尔泰山脉,穿越西西伯利亚,最后注入北冰洋喀拉海。鄂毕河上游部分(巴尔瑙尔附近)春汛时间较长,中游段每年均有浩大的洪水,中下游地区冻土广布,沼泽众多。图为鄂毕河流域图。
(1)列举鄂毕河的主要补给方式。(4分)
(2)简析鄂毕河中下游沼泽广布的主要原因。(6分)
(3)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甲地的自然环境特征。(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武夷山脉,连接江西与福建,绵延550km,地势险峻,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60m,是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下左图)。一些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的鸟类,却在远离的武夷山发现了孤立的种群,这被称为“武夷山现象”,其背后原因可能与物种扩散或环境变迁,特别是气候变化有关。以黄腹角雉为例(下右图),这是一种我国特有的濒危雉类,与其他角雉不同,它更偏爱高大乔木作为觅食和筑巢的场所。目前,黄腹角雉共有50多个地理种群,其中最大、密度最高的种群位于武夷山海拔1200—1500米的针阔混交林中。这一分布模式突显了武夷山脉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1)分析武夷山保存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的条件。(6分)
(2)推测黄腹角雉主要的食物,并说明其在高大乔木上筑巢繁殖的原因。(6分)
(3)请从物种扩散和气候变化中选一机制,解释角雉属鸟类“武夷山现象”的成因。(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马尾松适生于温暖湿润环境,但怕涝。林窗是乔木死亡或被移除后林冠层产生空隙的现象。雅安莲花山位于四川省多雨带,种植了大面积马尾松人工林。某研究团队对该区域马尾松林不同规模的林窗进行调查,以马尾松纯林为对照,发现林窗大小会对植物多样性与土壤性质产生影响,其中大型林窗下的土壤有机质和氨、磷、钾等养分含量要高于其他区域。下面图甲为雅安莲花山马尾松林研究区位置图,图乙示意不同规模林窗下灌木与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
注:小型林窗面积G1:50—100m2,G2:100—150m2;中型林窗G3:200—250m2;大型林窗G4:400—450m2;马尾松纯林CK:400m2。
(1)分析雅安莲花山种植马尾松的优势自然条件。(6分)
(2)说出该地林窗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并列举造成不同规模林窗下物种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因素。(6分)
(3)从生物对土壤影响的角度,分析大型林窗下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含量较高的原因。(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甲自然带位于秦岭北坡,且位于海拔≤600米的基带,秦岭北坡为暖温带,故判断其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B正确;常绿阔叶林带分布于亚热带,秦岭北坡为温带,AD错误;温带草原带分布于温带降水量在400mm~600mm的区域,秦岭北坡降水量接近800mm,C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
2.答案:D
解析:读表可知,随着海拔增加,北坡自然带的物候始期间自下往上分别是第82.8天、第99.8天、第120.9天、第133.5天、第135.7天,南坡自然带的物候始期间自下往上分别是第103.2天、第104天、第114.9天、第131.9天、第139.2天,都在不断推后,①正确;在海拔3100米以下,随着海拔增加,各自然带的物候生长期不断缩短,但是在3100米以上物候生长期有所增加,②错误;读表可知,北坡的物候始期从第82.8天增长至第135.7天,南坡的物候始期从第103.2天增长至第139.2天,北坡的物候始期变化幅度大于南坡,③错误;物候末期在南北坡的发生时间随海拔变化波动均较大,在海拔约3000m以上地区变化趋势略有增加,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本题选D。
3.答案:C
解析:秦岭北坡位于背阴坡和夏季风背风坡,气温较低、降水量少,这会导致高山草甸带的生长期缩短,而不是延长,AB错误;北坡位于阴坡,蒸发量小,使得高山草甸带水分条件较好,生长期延长,C正确;土壤肥力对高山草甸带的生长期影响小,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C。
4.答案:B
解析:甲地偏西方向上的丁山地与甲高度相差不大,不属于高大山体,A错误;乙位于山谷中,两侧地势陡峭,观察东西两侧产生较强的压迫感,B正确;丙地受北侧山地阻挡,图示地区视野大部分地区不能看见,C错误;丁地因地势高,可以看到甲地的风景,D错误。故选B。
5.答案:C
解析:图中等高距为10m,丙海拔为860m,图示区域最低点海拔为790—800m,因此丙地与图示区域最低点相对高度60—70m,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答案:D
解析:我国北方季风区位于半湿润地区,丙位于南坡,光照充足,蒸发旺盛,水分条件差,而戊位于阴坡,蒸发较弱,土壤水分条件更好,因此两地自然植被存在明显的种类和长势差异,D正确;丙降水较戊更多,但丙植被长势不佳,A错误;气温和土壤热量不是导致两地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BC错误。故选D。
7.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海南岛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为热带季雨林;该地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受旱季影响,因此为地方性分异规律,D正确;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热量,一般出现自然带南北变化,A错误;海南四周临海,无明显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错误;山地垂直分异规律其基带也应为热带季雨林带故不符合题意,C错误。故选D。
8.答案:C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偏东风受中部山地阻挡,在稀树草原分布带形成下沉气流,形成焚风效应,稀树草原分布带处于雨影区,具有雨影效应。结合材料“调查发现海南岛西部的第四纪沉积层易渗透,地表储水力极差,也是其形成原因之一”可知,地层易渗水,形成“喀斯特”效应,均促使了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形成,①③④正确。热带稀树草原分布区并未处于地形的挟持下,狭管效应不明显;雨岛效应主要是在城市当中,生产生活排出多余的热量,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此处范围较大,与雨岛效应无关,②⑤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答案:B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该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形成受气候、地形、岩层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表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B正确。与差异性、层次性、过渡性等无关,ACD错误。故选B。
10.答案:D
解析: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主要是热量和降水。火地岛位于55S附近,纬度高、气温低,加之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丰沛,因而雪线高度低,D正确。
11.答案:A
解析:火地岛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西部位于西风的迎风坡,受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量大,环境潮湿,南部位于阴坡,环境潮湿,①正确、②错误;读图可知,火地岛西部和南部地势起伏大,坡度大,④错误;结合材料可知,该地现代冰川发育,因而冰川侵蚀作用强,土层薄,适合苔藓(根浅)生长,③正确。故选A。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苔藓植物具有固氮、固碳作用,苔藓吸收的是大气中的氮、碳等气体,不会使大气杂质减少,A错误;苔藓植物生长过程中,通过根系从较广区域吸收各种无机养分,然后通过新陈代谢把有机养分和无机养分富集于地表,B正确;地表裸露会增大昼夜温差,苔藓植物覆盖地表会使昼夜温差减小,C错误;冰川面积变化受气候变化影响,与植被关系不大,D错误。
13.答案:A
解析:读Ⅰ区、Ⅱ区风频图可知,西北段最大风频为西北风,其次为西风。冬季,北半球西风带南移到北纬40°为中心的地带内,高空西风加之从新疆来的西北风(盛行西南风在山地阻挡、地面状况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沿东南方向经伊犁河谷、额尔齐斯河谷及一些山口进入北疆),带来一定的水汽,故西北段西坡、西北坡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大西洋,A正确;北冰洋纬度高,气候寒冷,空气中水汽含量少,且北边有高山山脉阻挡,北冰洋水汽到达祁连山的数量不大,B错误;Ⅱ区南坡最大风频为西南风,在盛夏期间,印度洋的暖湿气团(西南风)势力强大时能翻过青藏高原给祁连山南坡带来一定的水汽,C错误;Ⅲ区东南段最大风频为东南风,受来自太平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D错误。故选A。
14.答案:D
解析:山地雪线高度主要受降水量、气温及坡度的影响。读图可知,祁连山呈西北-东南向,东南坡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最多,雪线低,西风给西北坡带来的水汽有限,降水更少,雪线更高,D正确;海拔、地形不是影响同一山脉雪线高低的因素,AB错误;西北坡较东南坡的纬度更高,处于阴坡,气温低,会使雪线低,与题干不符,C错误。故选D。
15.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2001~2010年,由于经济林的种植,该地雨林面积锐减,造成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化。2013年起该地大力恢复天然林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生态系统稳定,B正确;提高森林面积、增加经济收入、减轻表土土壤侵蚀不是主要目的,ACD错误。故选B。
16.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①③为核心区,②为缓冲区,④为实验区。区域①严禁人类活动干扰,A正确;区域③不适合开展环保参观,C错误;区域②不允许生产经营活动,B错误;区域④是进行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等活动的区域,D错误。故选A。
17.答案:(1)大气降水(雨水)、积雪融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2)中上游每年洪水泛滥;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冻土阻碍水分下渗;地势低平,水分在地表聚集。
(3)甲地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冬季严寒漫长,多暴风雪;地表多苔原植被;土壤冻结;沼泽广布。
解析:(1)鄂毕河纬度较高,发源于阿尔泰山,春季有积雪融水补给;夏季有冰雪融水、降雨补给,同时鄂毕河下游地势低平,还有地下水补给。
(2)可从水量收支平衡的角度展开分析。鄂毕河上游部分(巴尔瑙尔附近)春汛时间较长,中游段每年均有浩大的洪水,中上游每年洪水泛滥,河流水量大,鄂毕河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纬度高冬季寒冷且漫长,有冻土分布,冻土阻碍水分下渗,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分在地表聚集。因此鄂毕河中下游沼泽广布。
(3)读图可知,甲地靠近北极圈,纬度高,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冬季严寒漫长,且靠近海洋,水汽较为充足,多暴风雪;由于热量条件差,不利于森林生长,地表多苔原植被;冬季寒冷且漫长,有冻土分布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沼泽广布。
18.答案:(1)武夷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山地相对高度大且较陡峭,水热条件垂直差异大;山区面积大且人口分布稀疏,人类活动少(开发晚,保护得当)。
(2)以乔木的茎、叶、花、果实为食
原因:活动空间主要在高大乔木上;乔木上枝叶多,食物丰富;乔木树杈多,利于筑巢穴;远离地面,利于躲避地面天敌。
(3)物种扩散机制:西南山区环境多样性好,角雉属鸟类数量、密度过大(生存空间有限,种群竞争激烈,食物短缺);角雉属鸟类迁移能力较强,寻求新的栖息地而迁移扩散至环境相似的武夷山区。
气候变化机制:角雉属鸟类主要生存在凉爽环境,气候变暖,角雉属鸟类向更高海拔的山地迁移,使得分布区不断收缩,直至分离而成。
解析:(1)森林生长需要一定的水热条件,武夷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适合森林生长;黄岗山海拔2160m,山地相对高度大且较陡峭,水热条件垂直差异大,适宜多种森林植被生长:山区面积大且人口分布稀疏,人类活动少,对植被破坏少。
(2)武夷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森林枝叶茂密,山地水热条件垂直差异大,森林种类多,花、果实较多,所以推断黄腹角雄是以乔木的茎、叶、花、果实为食。黄腹角雄偏爱高大乔木作为觅食和筑巢的场所,活动空间主要在高大乔木上;乔木上枝叶多,食物丰富;乔木树权枝叶多,利于筑巢穴;远离地面,有利于躲避地面天敌的袭击。
(3)物种扩散机制:山区面积广大,且地势起伏大,山区环境多样性好,角雄属鸟类数量、密度过大,鸟类为了扩展生存空间而迁徙;角雄属鸟类迁移能力较强,寻求新的栖息地而迁移扩散至环境相似的武夷山区。气候变化机制:角雄属鸟类活动场所在高大乔木的树顶上,说明其主要生存在凉爽环境,而气候变暖,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角雄属鸟类向更高海拔的山地迁移,使得分布区不断收缩,直至分离而成。
19.答案:(1)纬度较低,年均温较高,热量充足;位于多雨带,降水丰富,气候湿润:马尾松怕涝,山地排水条件好,适合马尾松生长。
(2)林窗的形成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提高(林窗内物种丰富度高于纯林,大型林窗下物种丰富度高于小型林窗)。主要因素:光照和热量、生存空间、土壤肥力。
(3)大型林窗下物种丰富度高,凋落物为土壤提供的有机质多;植物丰富,通过生物循环向地表富集的氨、磷、钾等营养元素多。
解析:第(1)问,由图可知,雅安莲花山纬度较低,气温较高,热量充足;位于多雨带,降水较多,可满足马尾松喜温暖湿润环境的特性;处于山地,排水条件好,洪涝少。
第(2)问,由图乙可知,大型林窗下物种丰富度高于小型林窗;有林窗比没有林窗的物种丰富度高。主要原因:林窗下光照、热量充足,有利于植物生长;乔木倒下后扩大了灌木、草本植物的生存空间;林窗下土壤养分含量高,有利于不同植物的生长,因而物种丰富度高。
第(3)问,大型林窗下物种丰富度高,植物的凋落物为土壤提供的有机质多;植物的种类多,通过生物循环向地表富集的氨、磷、钾等营养元素种类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