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3 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 学案(含解析)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时3 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 学案(含解析)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资源简介

课时3 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
【考点定位】
中外历史纲要 选择性必修
1.春秋时期老子与孔子的贡献及地位。 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诸子的思想及百家争鸣的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知识点一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
1.孔子和老子
孔子 思想 ①核心观念是“仁”,主张“为政以德” 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③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教育 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②整理文献,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老子 思想 ①唯物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 ②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③政治主张: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著作 《老子》
2.百家争鸣
(1)历史背景
①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阶级关系: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③统治者重视: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2)重要派别
儒家 ①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 ②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 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墨家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
法家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3)影响
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道家学派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老子倡导“无为而治”,是一种“消极无为”的哲学观。(×)
③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④面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孔子和老子就社会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⑤儒家仁爱,强调有等级差别的爱,重义轻利。墨家兼爱,是无差别的、普遍的爱,讲求实际功利。(√)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被誉为“万世师表”。阅读必修教材P12“孔子”像,指出孔子在教育领域的主要贡献。
提示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与教育的普及。
②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摘自必修教材P13)这里的所谓“大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生产技术(牛耕)的改进;新阶级出现(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文化出现繁荣局面(百家争鸣);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5)这体现了墨子的什么思想主张?
提示 尚贤。
3.必考概念——拓视野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知识点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基本内涵 【链接·选择性必修3·P4—5】
(1)重视以人为本
①社会伦理: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制作礼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②政治伦理:民本思想。管子主张君主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孟子提出“仁政”说,主张“民贵君轻”。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①表现:商朝人祭天地、祖先。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追求天人合一;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
②特点: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①先秦诸子:孔子、墨子、孟子等以天下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②后世士大夫: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都有家国情怀。
(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①表现: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尚贤”;孟子主张“尊贤”。
②影响: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的大变革;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①《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②战国:孟子“富贵不能淫”;屈原的“吾将上下而求索”等。
(6)主张和而不同
①提出: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②阐释:孔孟提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强调“人和”。
2.特点与价值 【链接·选择性必修3·P6-7】
(1)特点
①本土性:中华文化发源于本土;发展立足于本土。
②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③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④凝聚性:形成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⑤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2)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①对民众:其道德伦理、价值标准,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②对国家:维护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
②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③民本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在政治领域的体现。(√)
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否定个性发展。(×)
⑤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⑥中华文化是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对当今中国也具有指导意义。(√)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张载有一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5)这体现了儒家学者的什么追求?
提示 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②阅读“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7),我们应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提示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必考概念——拓视野
敬天保民:西周统治者提出的统治思想。西周时期的统治者基本上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统治思想,把上天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敬天保民思想反映了西周时期统治思想在重视天的同时强调保民的重要,比夏商时代有了重大进步。
主题一 文化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3年11考]
1.孔子主张的目的(2023·全国甲卷,24)
2.孔子和墨子的主张(2023·重庆高考,1)
3.诸子百家主张的共同点(2023·新课标卷,25)
4.老子的思想观念(2022·全国甲卷,24)
5.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2022·重庆高考,1)
6.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特点(2022·山东高考,1)
7.诸子百家的思想影响(2022·湖南高考,1)
8.老子与孔子思想的共同点(2021·全国甲卷·24)
9.孔子的思想特点(2021·海南高考,1)
10.编订《诗》《书》的目的(2021·河北高考,1)
11.儒墨主张差异的原因(2021·山东高考,1)
视角1 史料证史——诸子百家的主张与治国理念
史料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①。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②。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③。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解读
主旨 史料从治理国家角度阐述了儒、墨、法家的治国理念,体现了诸子百家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细读 ①儒家注重社会人伦秩序,利于社会和谐 ②墨家倡导节俭,注重农业发展,不可废 ③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思考 你如何认识史料中司马迁的“不可易”“不可废”“不可改”的观点的内涵?
提示 儒家的维护统治秩序“不可易”,墨家的讲求实际功利“不可废”,法家的加强君主集权,维护等级尊卑“不可改”。
视角2 学者观点——德治与法治之争
史料 法家的法治是针对儒家的礼治所维护的宗法等级制度而提出来的。儒家思想者把治国的希望寄托在了“圣贤”的身上,而法家则强调治理国家的关键是“法”而不是人。认为只要有了良法①,并贯彻落实,就能把国家治理好,即所说的“以法治国,举措而已”。法家为了证明法治的必然结果提出了人性恶和进化论等理论用以推行法治。
——摘编自朱世英、赵翠娟《古代法家思想对
我国法治建设的意义》
解读
主旨 史料阐释了法家和儒家治理国家理念的差异
细读 ①指捍卫人们的权利和自由,防止暴政,制裁犯罪,维护正义的法律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的实质,并分析儒家和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不同命运的原因。
提示 实质:德治和法治之争。
原因:儒家思想不切实际;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无助于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法家思想主张法律为君主服务、限制臣民的私利,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追捧。
1.历史解释——诸子百家之“争鸣”
治国理念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社会伦理 孟子主张人性善,而荀子、韩非主张人性恶
天人观念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老子和庄子主张顺应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人生态度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提出“天命观”
人际关系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2.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的三种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治国以道家思想为宜。
主题二 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影响[3年5考]
1.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2023·浙江选考,2)
2.音乐与传统文化的内涵(2023·北京高考,1)
3.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2022·辽宁高考,1)
4.屈原与其文学作品(2022·浙江6月选考,2)
5.先秦文化的特点(2021·湖南高考,1)                
视角1 学者观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史料 孟子认为先王因为有善心,所以才实行仁政,仁政之所以是正确的、合理的,是因为它植根于人的本性中,是合乎人性的。因此认为君主之行事,必须以民意为依归,认为民意即天意,若君主不能以人民意志为意志,人民可以把君主当作仇敌,起来推翻他。孟子希望国君能“贵德而尊士”,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广泛地招揽人才,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孟子还主张发展经济、轻徭薄赋,使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对人民施行教化,以达到王道。
——摘编自李秋华《孟子仁政思想初探》
思考 根据史料,概述孟子“王道”政治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影响。
提示 内涵:“王道”政治立足于人心,合乎人性;“王道”政治要施仁政、以民为本,顺民心、合民意;“王道”政治要选贤任能;“王道”政治要关注民生;主张以教化来实现“王道”政治。
积极影响: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以民为本,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对后世国家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视角2 学术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史料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思考 据史料信息,分析儒家“入世精神”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提示 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
1.历史解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在核心理念方面: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
(2)在传统美德方面: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等中华传统美德。
(3)在人文精神方面:有讲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处世方法,勤俭节约、和谐向善的生活理念,以及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等。
2.历史解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重要思想资源,对今天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鉴。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大同理念、自强精神、取之有道的义利观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精神力量和价值导向。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立中华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建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突出作用,其所蕴含的独特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问题的重要启示,能够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5“教材知识”改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据此可知,老子的哲学思想追求(  )
A.天人合一  B.天下为公 
C.为政以德  D.革故鼎新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老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故选A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13“教材知识”改编)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老子追求返璞归真,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韩非强调“法”“术”“势”。上述思想(  )
A.是社会转型的反映  B.均得到不同诸侯国重视
C.具有明显人文精神  D.发展成为传统主流思想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期私学的产生,“兼爱”“非攻”“尚贤”等体现了当时列国纷争的社会现实,“法”“术”“势”等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趋势,这些实际上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故选A项。
3.(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3“史料阅读”改编)据《礼记·乐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该材料(  )
A.明确了社会的等级关系
B.规范了宗庙行径的祭祀活动
C.强调了统治秩序与和谐
D.规定了贵族政治生活的总则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的主旨大意是:对于统治者来说,秩序与和谐是维护统治的重要前提。没有秩序,就会陷入混乱;没有和谐,人心就会涣散,这样,统治将无法维持下去。故答案为C项。材料未涉及等级关系,排除A;B项脱离材料主旨,材料未强调宗庙祭祀活动,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4.(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7“问题探究”改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德”“孝”“礼”“仁”“正”“俭”“公”“廉”“勤”“能”“敬”“义”“贤”“信”等,都是中华优秀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以下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是(  )
①厚德载物 ②以人为本 ③自强不息 ④天下为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德”“孝”“礼”“仁”“正”“俭”“公”“廉”“勤”“能”“敬”“义”“贤”“信”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项。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命题点1 诸子思想的比较
1.(2023·新课标卷,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微点拨
命题立意 以治国方略为切入点,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荀子、韩非和李斯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并结合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 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但其思想兼顾儒法,主张“隆礼重法”;韩非与李斯都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三人均强调法治
误区排查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强调仁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强调德与礼;“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强调恢复人的自然本性,是老子的思想
答案 A
命题点2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2.(2023·北京高考,1)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微点拨
命题立意 以传统音乐为切入点,从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角度考查中华文化的内涵
解题关键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中,“恻隐而爱人”体现“仁”,“方正而好义”体现“义”,“乐善而好施”体现“德”,“温舒而广大”体现“道”,“整齐而好礼”体现“礼”
误区排查 题干材料描述了中华文化体现的做人原则,没有描述“选贤任能”“个性自由”;多元互鉴指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材料中未体现
答案 D
命题点3 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特点
3.(2022·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答案 A
解析 据题干信息“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可知,君臣上下无论地位贵贱都服从法律;从“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信息,说明法家主张君臣需要用礼仪来教育百姓,不然则不详,即尚法存礼,故选A项。中国古代敬天成为古老的自然崇拜仪式之一,但材料未涉及敬天,排除B项;崇德指崇尚道德,推崇德行,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外儒内法即在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命题点4 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
4.(2022·全国甲卷,24)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
答案 B
解析 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反映了老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材料“百姓无事”“帝何德于我哉”反映当时百姓生活较少受到统治者干预,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B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A项;韩非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实行法治,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