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1 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与中外交流 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时11 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与中外交流 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资源简介

课时11 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与中外交流
【考点定位】
中外历史纲要 选择性必修
1.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经济成就及特点。 2.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成就。 1.隋唐时期劳动工具、劳作方式的变化及商路贸易、货币、信贷与社会生活。 2.隋唐时期城市、水路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的变化。 3.隋唐时期中华文化的传播及交流。
知识点一 隋唐的经济生活和赋税制度
1.经济生活
农业 (1)到隋唐时期,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链接·选择性必修2·P4】 (2)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链接·选择性必修2·P20】
商业 唐朝的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 【链接·选择性必修2·P39】
交通 (1)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2)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链接·选择性必修2·P69-70】
2.赋税制度
(1)唐初:租庸调制
内容 ①赋税征收对象为21至59岁成年男子 ②除租、调外,男子不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影响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2)唐中后期:两税法
背景 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都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实施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内容 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影响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唐代的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②魏晋开始实行租调制,唐初实行租庸调制,以庸代役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③租庸调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
④两税法以人丁为标准,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⑤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财产为主。(√)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当铺兴起于南北朝,在唐朝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40)当铺主要经营哪些业务?
提示 主营抵押小额贷款,兼营货币兑换。
②《资治通鉴》记载:“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摘自必修教材P43)分析唐朝赋税改革的意义。
提示 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农民负担。
知识点二 隋唐的思想文化与中外交流
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过程
①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②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链接·选择性必修3·P8】
(2)儒学复兴运动
①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②内容: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观点。
2.文学艺术
(1)文学: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2)艺术
书法 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绘画 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3.科技成就
建筑 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天文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学 孙思邈完成《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4.中外交流
(1)以佛教为载体的文化交流
①中印交流:如东晋的法显、唐朝的玄奘曾西行天竺取经。
②中日交流:唐朝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日本空海来长安求法。
(2)各国的文化交流
①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②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链接·选择性必修3·P10—11】
③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唐朝的服装和体育活动等先后传入日本。 【链接·选择性必修3·P11】
④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链接·选择性必修3·P12】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呼声,即要求三教合为“一教”。(×)
②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呈现多元化特征。(√)
③韩愈用儒家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观点。(√)
④唐朝“药王”孙思邈编写的《千金方》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⑤隋唐文化具有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的特点。(√)
⑥唐代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摘自必修教材P46—47)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封建经济繁荣(物质基础);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条件);选官制度和官僚政治的成熟(人才条件);民族交融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多元文化基因)。
②阅读必修教材P49“唐招提寺”图片,我们能获取哪些有关中日文化交流的信息?
提示 “唐招提寺”是日式大唐建筑的典范,体现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促进了日本建筑技术的发展;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盛况和中国佛教的发展对日本的影响。
③日本学习、改进中国的饮茶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11)材料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 中华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主题一 变革与繁荣——隋唐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3年7考]
1.唐代商业发展与契约(2023·江苏高考,3)
2.唐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2022·河北高考,3)
3.唐代手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2022·辽宁高考,3)
4.唐代铸币的经济政策(2022·湖北高考,3)
5.唐代商业发展的表现(2022·浙江6月选考,5)
6.隋朝均田制的实施(2021·重庆高考,3)
7.隋唐区域经济发展特点(2021·山东高考,3)
视角1 学者观点——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
史料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①。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②。
——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解读
主旨 史料主要阐述了唐代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的原因及内容、特点
细读 ①政府无田可授;农民破产,按丁、户征税无法延续 ②征税标准和对象发生变化
思考 (1)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推行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提示 ①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紧张;②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③农民大量逃亡,阶级矛盾尖锐。
(2)根据史料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提示 新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增加纳税对象(贵族官僚也要交税)。
影响: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视角2 图证历史——唐朝的城市布局与商业发展
史料 唐朝长安城东市、西市示意图
(注:市署为政府管理商业的机构,常平仓、平准署是隶属中央的派驻机构,邸店是专供商人存货、交易和居住的地方)
思考 根据示意图文,指出唐长安城内东、西两市布局的相同之处。这反映了唐代城市商业管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提示 相同之处:整体上规划齐整;市的中部设管理机构;四角设邸店,店铺商行分布四周,同类商行分布相对集中。
特点:市坊分开,严格管理。
1.唯物史观——多角度认识唐朝的两税法
(1)从实施原因上看,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2)从目的上看,唐朝政府是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而实施的两税法。
(3)从特点上看,以资产和土地为主要纳税标准,一年分两次收税。
(4)从评价上看,既有赋税制度改革、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的积极性;又有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转嫁赋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的局限性。
2.历史解释——唐朝商业发展的特点
(1)交通发达: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便利。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很发达;一些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邸店。
(2)城市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是唐朝的大商业都市,坊市分离,具有现代大都市的规划特点。唐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夜市。
(3)市场比较发达:唐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大城市,偏远农村小镇,草市更盛,有的发展成为新兴城镇。
(4)商人众多:商人足迹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外商和胡商云集。
(5)货币与契约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朝出现了新的统一的货币——开元通宝;还出现了储存金银财物的柜坊,与柜坊同时出现的还有飞钱。
(6)对外贸易发展: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交流和对外贸易发展。
主题二 传承与创新——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与中外交流[3年5考]
1.唐代诗歌唱和风尚流行的原因(2023·全国乙卷,25)
2.盛唐书法艺术成就(2022·全国乙卷,25)
3.杜佑修撰《通典》内容的特点(2021·湖北高考,3)
4.唐代书法艺术的特点(2022·江苏高考,3)
5.唐代书法艺术成就(2021·浙江6月选考,5)
视角1 学者观点——唐代的儒学复兴运动
史料 长期的战乱、分裂、民族杂糅,中原价值观,尤其是儒学价值观被破坏。……继续开展儒学复兴运动。它和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一样,采取的方式相同,越过汉唐诸儒,回复到先秦儒典,去重读圣贤著作。这个复兴,不是单纯的一种回复……它确实和先秦时代的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摘编自彭永捷《漫谈唐宋儒学复兴运动》
思考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复兴运动的特点。
提示 采用复古方式,重视传统经典价值;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实现思想文化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等等。
视角2 学者研究——隋唐书法艺术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 唐代的皇帝多好书法。李渊……已认识欧阳询,很欣赏他的字。欧阳询初学王羲之的书法……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欧体。后世在科举取士中,常以欧体作为考卷的标准书体。朝廷选官时,“书法遒美”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因此练字成了读书人的必修课,书法名家辈出。
——摘编自陈少峰等《鼎盛与革新:隋唐至
明中叶的精神文明》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唐代书法名家辈出的社会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体作为考卷的标准书体”的主要原因。
提示 条件:皇帝多好书法;书法家的继承与创新;朝廷重视,书法成为选官的重要标准;良好的社会氛围。
原因: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视角3 图文证史——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史料 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示意图
思考 根据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示意图,分析隋唐对外交流的特点。
提示 交往范围广;交往领域全面,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均有涉及;交往方式多样,包含贸易交往与宗教交流等;双向学习,兼收并蓄。
1.历史解释——唐代儒学复兴的历史影响
(1)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启发后来的儒者产生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3)韩愈、柳宗元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的愿望,为宋代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历史解释——隋唐文化繁荣的特点
(1)辉煌灿烂,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僧一行测量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2)博大精深,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繁荣,尤其是唐诗使中国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3)兼收并蓄,充满活力。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外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交融,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4)泽被东西,影响深远。隋唐时期繁荣的文化,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文明进步。
(5)重现实、不僵守古制。文学上创新诗风,史学修纂上重视人事,艺术创作重活跃自由。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5“历史纵横”改编)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因为加装了犁评,可以调节耕作的深浅。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地区使用推广。生产工具的这一改进(  )
A.标志着传统耕犁基本定型
B.使长直辕犁退出耕作领域
C.实现了铁犁牛耕技术普及
D.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变化
答案 A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7“教材知识”改编)下图为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画中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这体现了(  )
A.唐朝文化影响世界 B.文人画的典型特点
C.统治者主张三教并行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 D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命题点1 唐代手工业生产的特点
1.(2022·辽宁高考,3)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主要强调唐代南北各地的瓷窑基本都分布于江河附近,据此反映出水运业对制瓷业发展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只是强调瓷窑与地理环境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南北经济力量比较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明确瓷窑的经营主体和瓷器的销售方向问题,排除D项。
命题点2 唐代商业契约的特点
2.(2023·江苏高考,3)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  )
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
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
C.保障借贷主体和适当权益
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中唐代政府对公私借贷的规定,体现了对借贷主体的保护,故选C项。材料中唐代政府対公私借贷的规定,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唐代政府并未禁止民间资本性借贷活动,排除B项;材料中唐代政府对公私借贷的规定,不属于法律手段,排除D项。
命题点3 唐代的诗歌唱和
3.(2023·全国乙卷,25)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北方社会动荡,而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稳定的地方秩序为唱和诗歌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故选A项。宋朝市的发展逐渐突破原先的布局,城市中的市坊界限也随之被打破,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山水田园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已兴起,排除C项。材料表现的是唐代中后期诗歌的流行风格,这并不能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
命题点4 唐代书法艺术的特点
4.(2022·江苏高考,3)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
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中的“晋贤”“王羲之”“江左”等信息,可知唐朝特别崇尚东晋南朝的书法风格,故选D项。材料只是涉及书法领域,不能反映唐朝文化整体取向,排除A项;材料强调唐朝书法受魏晋六朝风格影响,与科举制无关,排除B项;书法艺术一般属于知识精英文化范畴,排除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