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3 辽夏金元的统治与民族交融 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时13 辽夏金元的统治与民族交融 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资源简介

课时13 辽夏金元的统治与民族交融
【考点定位】
中外历史纲要 选择性必修
1.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 2.辽宋夏金元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元朝官员选拔、考核、监察制度及法律教化的特点。 2.元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3.蒙古西征与东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知识点一 辽、西夏、金的统治
1.辽朝
(1)建国: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
(2)统治
2.西夏:1038年,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
3.金朝
(1)建国: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也称上京)。
(2)宋金对峙: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
(3)金朝统治: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女真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金世宗统治时期,史称“大定之治”。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辽与北宋长期对峙,战争频繁,造成政局动荡、人民困苦的局面。(×)
②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国号大夏,建立起与宋朝相同的政治制度。(×)
③猛安谋克制是兵民合一的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④10世纪早期,被百姓誉为“小尧舜”的金世宗在位时期,金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大定之治”。(×)
2.挖掘教材——学思用
《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摘自必修教材P58)这体现了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知识点二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政权更迭
(1)蒙古崛起: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大理政权,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2)元朝统一
①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
②统一:1279年,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2.社会治理
(1)政治制度 【链接·选择性必修1·P5—6】
中央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地方 ①设置: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②意义: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2)官员选拔与管理 【链接·选择性必修1·P32—33】
①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1314年,恢复科举制,但仍然时断时续。
②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3)法律教化: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链接·选择性必修1·P48】
(4)边疆治理
吐蕃 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进行管理
西域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台湾 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3.民族关系
(1)回族的形成: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
(2)民族政策: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
4.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链接·选择性必修3·P64—65】
(1)西征:13世纪初期到中叶,蒙古汗国对中亚、西亚、东欧广大地区发动了三次西征。
(2)影响
①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②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元世祖先后灭掉了西辽、西夏和金朝,收复吐蕃诸部,1279年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②元代行省是朝廷的派出机构,不属于地方行政机构。(×)
③元朝“四等人制”的实质是民族分化形式下的阶级压迫。(√)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帝师是元朝政府赐给西藏上层僧人的最高封号。“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是元成宗赐给第五任帝师的印信。(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64)这些称呼和印信证明了元政府和西藏地区怎样的关系?
提示 元朝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归属中央管理;元朝政府赐给西藏上层僧人以帝师的最高封号。这些都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发展。
②阅读必修教材P60“萨班灵骨塔遗址”,谈谈这一历史遗迹的史料价值。
提示 对研究藏族和蒙古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元朝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实行行政管辖、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
③(蒙古西征后)“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在中断了一千年之后,欧洲人又能进入亚洲和远东了。”(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66)《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的这段记载说明蒙古西征有怎样的积极影响?
提示 推动了东西方交流。
3.必考概念——拓视野
①山川形便:指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体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
②“犬牙交错”:指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
主题一 因俗而治——辽夏金元的统治与社会治理[3年4考]
1.辽都城布局与治国思想(2022·天津高考,4)
2.元朝行省制度(2022·江苏高考,4)
3.金政权的政治特点(2022·辽宁高考,4)
4.元朝科举考试内容(2021·海南高考,5)                
视角1 史料证史——辽夏金的制度构建
史料一 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元]脱脱等《辽史·百官志一》
史料二 女真初起时,“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他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猛安谋克作为军事编制单位,其人数实际上多少不定。
——摘编自[元]脱脱等《金史·兵志》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辽朝实行南、北面官的原因和意义。
提示 原因:辽国统一北方,内部蕃汉杂居,政治制度和生活习俗各有不同。
意义:有利于契丹民族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融。
(2)据史料二,指出金朝猛安谋克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提示 特点:猛安谋克制度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影响:便于对女真族的管理;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金朝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视角2 学者研究——元朝政治制度的创新
史料 事实上,行省在具有地方最高官府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①。元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正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行省官恃宰相名分,兼握财赋、兵甲诸权,是元行省权重的形象写照。至元二十八年前后,元廷制订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政策②,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这种政策和规则对行省制的性质及功用,都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解读
主旨 史料阐述了元朝行省制度的推行及特点
细读 ①说明行省长官带有中央官员的性质 ②例如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行省的“二重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廷如何“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
提示 性质:地方最高官府(地方常设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分析: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监察行省官员;省官互迁。
1.家国情怀——辽宋夏金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
(1)民族迁徙与交错杂居分布格局的形成。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大规模地双向流动,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进一步形成并不断发展。
(2)劝课农桑与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北方民族政权逐渐适应并在适宜农耕的区域劝课农桑,使农业经济逐渐进入北方传统的游牧经济区域,提升了北方游牧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
(3)尊孔习儒与政治文化制度的趋同。北方民族政权在承袭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统治制度。
(4)“海内一家”的政治理念。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之主”自居,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涵。
2.历史解释——行省制度的特点及缺陷
(1)特点
①行省的双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机构(流动的中央政府),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②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势力,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
③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行省划分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
(2)缺陷
①行省面积过大,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②行省之下还有路、府、州、县四级行政机构,导致官僚系统繁杂,压缩了下级机构的行政空间。
③行省极力打破山川地理形势,不利于地方经济文化的交流等。
主题二 民族交融——辽宋夏金元的民族关系与民族交融[3年3考]
1.宋代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特点(2022·海南高考,4)
2.元朝宣政院的设置(2022·浙江6月选考,4)
3.元朝土司制度(2022·浙江1月选考,7)
视角1 学术研究——辽宋夏金的民族关系
史料 两宋时期,与汉族相比,少数民族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处于落后状态,但辽、西夏、金这几个政权自身内部统一,经济、军事的综合国力并不弱,因而两宋政府都未能完成全国的大一统。两宋、辽、西夏和金都忙于民族政权的进攻,如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1234年金亡于蒙古汗国。两宋政府对辽夏金多次用兵,均告失败,只好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接触与交流,在客观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摘编自王宗新《正确看待两宋时期的
民族关系》
思考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提示 特点: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民族矛盾突出;两宋政府具有妥协性;民族交融是主流。原因:少数民族自身实力的强大;两宋政府崇文抑武的政策。
视角2 学者观点——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交融
史料 在元朝的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事务,包括边疆民族。“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政教合一的政策。在中央设置的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是帝师和宣政院。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
与边疆治理》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提示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有重大创新;目的多为巩固军事征服成果;因俗而治或因地制宜;方式多样;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家国情怀——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1)政治上:“藩汉分治”“猛安谋克”为后世因俗而治、发展民兵等,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元朝完成国家统一,开拓疆域;元朝开创行省制度,影响深远;元朝有效管辖边疆,特别是西藏(宣政院)、台湾(澎湖巡检司);等等。
(2)经济上:元朝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劝课农桑,推广植棉;出现青花瓷,继续外销;印刷业发展;驿传制度,交通发达;杭州市场发达;开通大运河,开辟长途海运航线;等等。
(3)文化上:继续发展。如元曲;契丹文、蒙古文、八思巴字等,丰富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
(4)民族关系上:民族政权间交往频繁(战争、榷场等),推动民族交融;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中国意识强化;等等。
(5)对外交往上:蒙古三次西征,深刻影响欧亚政局;三大发明外传促进西欧社会进步;等等。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8“教材知识”改编)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为:“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这反映出辽和西夏(  )
A.军事实力远超前代 B.统治方式更加成熟
C.文明程度高于中原 D.对外政策趋于防守
答案 B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8“学思之窗”改编)“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由此可见,契丹(辽)的政策特点是(  )
A.实行汉化 B.民族分离
C.军民合一 D.因俗而治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可知,契丹设置北面官管理契丹事务,设置南面官管理汉人事务,说明其统治政策的特点是实行因俗而治,D项正确;契丹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政策,不是完全汉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因俗而治,不是实行民族分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因俗而治,不是军民合一,排除C项。故选D项。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60“教材知识”改编)1247年萨迦班智达(吐蕃宗教首领、藏传佛教高僧)与蒙古王子阔端在凉州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达成协议。这表明(  )
A.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结束
B.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的推行
C.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西藏在政治上已与中原连为一体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1247年”“凉州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达成协议”,特别注意“归附”一词,可知吐蕃宗教首领表示接受蒙古政权的管辖,结合1279年元朝一统天下,吐蕃是元朝的一部分,可知西藏在元朝成为大一统王朝的一部分,故选D项。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62“历史纵横”改编)《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反映了元朝边疆管理呈现的趋向是(  )
A.与内地一体化 B.尊重各民族的习俗
C.扩大统治疆域 D.注重继承前朝经验
答案 A
解析 据题干“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唐所谓羁縻之州”与内地实行相同的赋役制度,故选A项;“尊重各民族的习俗”不合题意,与题干“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不符,排除B项;“扩大统治疆域”不合题意,题干提及的是元朝的边疆赋役政策,排除C项;“继承”不合逻辑,应为“革新”,排除D项。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命题点1 少数民族政权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1.(2022·海南高考,4)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可知两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也认同中原汉族政权的做法,鼓励种植桑树和枣树,体现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疆域问题,排除A项;政府鼓励种植桑树和枣树是为了鼓励农业生产,排除B项;西夏、金朝和宋朝属于不同的国家政权,周边少数民族认同的是中原政权的文化而不是政权本身,排除D项。
命题点2 辽的统治及特点
2.(2022·天津高考,4)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答案 A
解析 据题干内容可知,辽都上京城布局的特点是北面的契丹皇城和南面的汉城界线分明,融合了契丹政治传统以及孔庙、佛寺等极具当时汉人特色的政治文化元素,体现了辽代“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故选A项。辽代都城布局不仅体现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B项说法不全面,排除;辽代统治者在法律制定和礼仪制度制定过程中,不断吸收儒家思想中维护等级和秩序的内容,“儒家文化全面影响”错误,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辽国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排除D项。
命题点3 金的统治特点
3.(2022·辽宁高考,4)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僚体系完善 B.宗室素质下降
C.吏治腐败严重 D.君主专制加强
答案 D
解析 据题干信息,海陵王前期大贵族在军国事务处理方面影响很大,而改革后的宰执中则没有宗室大贵族,从而减少了宗室大贵族对皇权的制约,通过对比可知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D项。宗室大贵族退出宰执,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官僚体系发展,但无法得出完善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宗室素质或腐败等信息,排除B、C两项。
命题点4 元代地方治理的特点
4.(2022·江苏高考,4)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
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可知,有欲专权的行省官员建议作为监察机构的行御史台隶属于行省,如果建议通过,行御史台的监察职能就受到限制;该建议被否决,且后来还通过法律明确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这有利于保证其监察权的有效行使,故选B项。材料只是涉及对行省进行监察的行御史台的隶属问题,没有提及行省长官的权力、地方吏治和行省具体事务处理权问题,排除A、C、D三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