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20 鸦片战争后国家出路的探索 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时20 鸦片战争后国家出路的探索 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资源简介

课时20 鸦片战争后国家出路的探索
【考点定位】
中外历史纲要 选择性必修
1.开眼看世界与洋务运动。 2.太平天国运动。 1.洋务运动引进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2.欧洲殖民者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及接受外来文化。
知识点一 地主阶级的探索
1.开眼看世界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链接·选择性必修3·P70】
(2)表现
人物 林则徐 魏源 徐继畬
著作 《四洲志》 《海国图志》 《瀛寰志略》
内容 西洋各国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 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
影响 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2.洋务运动
背景 ①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 ②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
代表 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目的 “自强”“求富”
主张 师夷长技以自强
内容 ①军事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都是官办企业 ②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一批官督商办企业 ③新式学校:开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④新式海军: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评价 ①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链接·选择性必修2·P26】 ②随着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也开始走向市场【链接·选择性必修2·P45】 ③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未能达到;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重要一步。(√)
②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促使中国近代企业诞生。(√)
③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创办洋务企业,根本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④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1861年,曾国藩在奏折中说:购成之后……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摘自必修教材P104)据此说明洋务新政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抵抗外来侵略,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②洋务运动中后期,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从而产生了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据此说明洋务运动的进步意义。
提示 洋务运动促使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必考概念——拓视野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张。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所谓“制夷”,即抵抗侵略、克敌制胜。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表现出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后来成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源头。
知识点二 农民阶级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1.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
2.过程
(1)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
(3)军事全盛:太平军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鼎盛。
(4)天京变乱: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
(5)后期防御战: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庆战役中败于曾国藩统率的湘军。
(6)走向失败:1864年,天京等地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纲领
《天朝田 亩制度》 ①主张: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 ②评价: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资政新篇》 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4.影响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2)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②《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③《资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但它不是农民运动的产物。(√)
④天京变乱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是一次偶然事件。(×)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摘自必修教材P104)这反映了太平天国的什么理想?能否实现这种理想?为什么?
提示 理想:平等、平均。不能实现。原因: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绝对的平均主义是空想,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施。
②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刻有金田起义浮雕。(摘自必修教材P102)该浮雕反映的事件有何意义?
提示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阶级为反抗封建压迫而奋勇斗争的代表,代表了近代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主题一 太平天国运动[3年2考]
1.对洪秀全的描述(2023·湖北高考,7)
2.太平天国运动与国内局势(2021·全国甲卷,28)
视角1 史料研史——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及特点
史料 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无所措其手足……凡有水旱,略不怜恤,坐视其饿殍流离……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凡有起义与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予与义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黔首之苦,预期肃清胡氛,同享太平之乐。
——杨秀清《太平天国奉天讨胡檄》
思考 根据史料,分析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爆发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有什么特点?
提示 原因: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和腐败;人民生活困苦,阶级矛盾尖锐;连年自然灾害的发生。
特点:在反封建斗争中既有革命性,也有狭隘的民族观和浓厚宗教色彩的局限性。
视角2 名家说史——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史料 宗教、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
——摘编自范文澜《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思考 根据史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这对中国民主革命有何教训?
提示 原因:宗教、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的存在,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教训:农民阶级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唯物史观——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促进作用
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也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②《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③催生了洋务运动的发生,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2)阻碍作用
①《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②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近代化的进程。
③太平天国运动打断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国内乱给了外国侵略者以更大的可乘之机。
主题二 从开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3年10考]
1.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2023·广东高考,7)
2.轮船招商局的特点(2023·海南高考,6)
3.晚清政府革新与守旧之争(2023·辽宁高考,6)
4.开眼看世界的特点(2022·福建高考,6)
5.晚清西学东渐的特点(2022·重庆高考,8)
6.《海国图志》对日本的影响(2022·北京高考,6)
7.李鸿章与张之洞修建铁路的争论(2022·广东高考,6)
8.向西方学习的特点(2022·浙江1月选考,10)
9.洋务派创办军工企业(2021·福建高考,6)
10.李鸿章的自强主张(2021·天津高考,5)
视角1 学者观点——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
史料 1840年的鸦片战争,古老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人被迫感悟到这样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落后就要挨打。“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代表了一批先进的中国人的呼声,为此了解西方,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西学输入,或由政府规划,或出个人胸臆,尽管他们终极目标各有不同,但从中国实际出发,比较中西异同,引进西学改造中国的操作原则却有相通之处。中国社会的变动曲线,也就成了西学东渐的主线。
——摘编自熊月之《晚清西学东渐史概论》
思考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鸦片战争后晚清西学东渐的主题。
提示 了解世界,抵御外辱;自强求富;救亡图存。
视角2 学者研究——洋务运动的兴起
史料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
——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派创办新式工业的背景及特点。
提示 背景:西方工业革命的扩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地主阶级认识到西方的技术先进,向西方学习船坚炮利技术。
特点:在外国的侵略下起步;主要发展重工业(或从重工业开始);设备、技术等严重依赖外国;主导阶层来自封建统治集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
视角3 学者观点——洋务运动的影响
史料 清王朝在消除了内外两个致命威胁后表现出相当显著的复兴气象。体现在镇压捻军和回民起义、恢复传统秩序和儒家政府、保持与外国列强之间的和平,以及采纳西方的外交实践与军事和技术手段来发起自强运动。同治帝主要作为一种机制而非作为一个个人存在,他手下干练的大臣创造了一些不平凡的成就,引起了急剧的变化,这些成就可以被视为中兴的要素,但只是较低层次的中兴。它对西方军械、技术和外交的模仿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西方文明中的精华全然没有触及。总体来看,同治中兴是一场标志了力争恢复旧秩序、并开启一个新秩序的大胆而又相当成功的努力。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史》
思考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提示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军事、外交、工业等方面的近代化;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统治危机;根本上维护封建统治,未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领域;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1.历史解释——洋务运动的特点
(1)目的上,是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应对外患,维护封建统治。
(2)内容上,只片面学习西方军事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3)结局上,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4)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2.家国情怀——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经济上: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兴办的民用企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
(2)政治上: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起来。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04“史料阅读”改编)《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这一规定表明农民阶级(  )
A.争权夺利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
B.希望实现经济平均和政治平等
C.力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顺应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规定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平均分配土地及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故选C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04“学思之窗”改编)曾国藩认为:“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曾国藩旨在(  )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促进中外贸易发展
C.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答案 D
解析 由“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可得,曾国藩认为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目的是要解决内忧外患,即绞杀农民运动和反抗外来侵略,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故选D项。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命题点1 晚清守旧与革新的交锋
1.(2023·辽宁高考,6)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答案 A
解析 据题干材料“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这一想法因遭到以浙江为首的督抚反对而最终流产,反映了“因循守旧思想阻碍(军事)革新”,故选A项。“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在当时明显不符合事实,B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此时洋务运动还未开始,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廷行政效率高低的信息,D项错误。
命题点2 对洪秀全的描述
2.(2023·湖北高考,7)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 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 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答案 C
命题点3 轮船招商局的特点
3.(2023·海南高考,6)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  )
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
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
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
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
答案 A
解析 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办民用企业。李鸿章凭借其特殊的官僚关系进行管理和运作,不仅在与外商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而且还有盈余,这说明轮船招商局得益于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官方扶助为轮船招商局的发展提供便利,并没有体现其自身发展的不足,排除B项;洋务运动时期的民用企业是官府承办或官督商办,主要为满足军事工业需要,并不是谋取贴补,排除C项;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排除D项。
命题点4 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4.(2022·福建高考,6)1820年刊刻的《海录》,是中国人编写的涉及世界地理知识的书籍。林则徐曾参考其中的“英吉利”条目,以了解英国国情。据此可知,鸦片战争前后国人的“开眼看世界”(  )
A.延续了清朝传统的对外认识
B.革新了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
C.借助了已有知识体系的积累
D.奠定了清朝对外政策的基础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可知,反映的是作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和以他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群体,在鸦片战争前后是通过参考已有的书籍,了解当时模糊不清的外部世界,尤其是欧美各国,林则徐等人并未在此时引入欧洲的近代地理学概念,是在传统的史地学基础上增加自己的了解,是对已有知识的延续,故选C项。清朝传统的对外认知是“天朝大国”的迷梦,排除A项;“开眼看世界”只是林则徐等部分开明士大夫的选择,排除B项;“开眼看世界”未影响到当政者,未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