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22 晚清时期的选官改革和经济生活的近代化 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时22 晚清时期的选官改革和经济生活的近代化 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资源简介

课时22 晚清时期的选官改革和经济生活的近代化
【考点定位】
1.晚清选官制度、教育近代化的变化。2.晚清工商业发展的变化与社会生活。3.晚清城市化与交通、西医的传播与文化建设。
知识点一 晚清时期的选官制度和教育的近代化
1.选官制度改革
(1)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废除【链接·选择性必修1·P39】
①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②1901年,各省书院、府、州、县学改为大中小学堂,设蒙养学堂。
③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立停科举之奏,科举制度被废除。
(2)晚清选官制度的改革【链接·选择性必修1·P40】
①1904年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②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依据考试结果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2.西学传播与教育发展
(1)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链接·选择性必修3·P9】
(2)清政府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链接·选择性必修3·P9—10】
(3)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链接·选择性必修3·P10】
(4)北京大学【链接·选择性必修3·P81】
①1898年,京师大学堂建立,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②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5)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链接·选择性必修1·P39】
(6)清华大学:1911年,清华学堂创办;1912年,更名为“青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链接·选择性必修3·P81】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②京师同文馆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③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阅读“《学部官报》书影”及“1907年绘制的《两江师范学堂全图》”(见选择性必修1教材P39),指出晚清教育和选官制度出现什么变化?
提示 设立学部、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②1905年,袁世凯等在奏折中说:“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40)袁世凯等奏折中提出了什么新政措施?这一措施有何历史意义?
提示 措施:废除科举制,建立新式学堂。
意义:选拔有用人才,普及教育,开启民智。
3.必考概念——拓视野
《奏定学堂章程》:光绪二十九年,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奏拟,又称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该章程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知识点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1.近代经济
(1)引入工厂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2·P26】
①洋务派: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②民族资本家:张謇、范旭东等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
(2)创新商业经营形式【链接·选择性必修2·P45】
近代银行 ①1865年,英国在香港开办汇丰银行,并在上海设立分行 ②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
股份企业 19世纪70年代,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开始走向市场
证券机构 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百货公司 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
2.近代社会生活
(1)城市建设【链接·选择性必修2·P64—65】
①主要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成为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
②基础设施: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逐渐发展起来。
(2)交通运输
成 就 铁 路 【链接·选择性必修2·P72】 ①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京张铁路:1909年竣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
运 输 【链接·选择性必修2·P73】 ①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②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影响 【链接·选择性必修2·P73—74】 ①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②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清江浦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的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京汉和陇海两大铁路开通后,郑州发展态势超越了洛阳与开封 ③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189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
(3)医疗卫生:西医在中国的传播【链接·选择性必修2·P85—86】
西式 医院 分科完备,技术先进。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陆续引入中国
西医 院校 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公共 卫生 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
(4)文化保护与传承
图书馆 1909年清政府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其开始体现国家图书馆的职能【链接·选择性必修3·P84】
博物馆 【链接·选择性必修3·P85】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②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文物 保护 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链接·选择性必修3·P88】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晚清时期中国的铁路业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该现象植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②京张铁路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③189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
④交通的改进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⑤近代中国城市化水平低,发展不均衡。(√)
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
⑦西医的示范效应为中国近代医疗制度的初创树立了样板,政府和民间人士相继自发地开办了新式医院。(√)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黄鹄号”的设计者为徐寿,船长约18米,排水量约为25吨,船体为木质结构,试航速度为8—14千米每小时。(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73)“黄鹄号”建造的背景是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提示 背景:洋务运动。
影响: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②张謇评述铁路修成后:“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山川之产,靡不尽出;风俗之陋,靡不尽除。”(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74)据此可知,中国近代铁路建设有什么历史意义?
提示 推动中国的近代化,促进中国近代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
③阅读图片“清末上海街道的煤气路灯”。(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65)如何认识这一现象?
提示 中国近代城市开启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主要集中在像通商口岸之类的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而且水平有限,发展也不平衡。
3.必考概念——拓视野
①买办:指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其职能主要是帮助洋行收购土货,销售洋货。“买办”的出现,反映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性。
②实业救国:是以发展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一种经济思想,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在19世纪后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始终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而存在,在中国近代众多的社会改革方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以张謇为代表,盛行于20世纪初。该思想表达了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的美好愿望,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主题一 变革与创新——晚清教育与选官制度的变革[3年6考]
1.顽固派对西式教育的态度(2023·广东高考,8)
2.维新变法与科举选官变革(2022·天津高考,5)
3.西方文化传入的影响(2022·浙江6月选考,10)
4.晚清科举教育变革的特征(2022·河北高考,7)
5.晚清体育教育的特点(2021·江苏高考,7)
6.晚清福建船政学堂的特点(2021·湖北高考,6)
视角1 史料证史——晚清科举制度的废除
史料一 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再奏:就目前而论,纵使科举立停,学堂遍设,亦必须数十年后,人才始盛。如再迟至十年,甫停科举,学堂有迁延之势,人才非急切可成,又必须二十余年后,始得多士之用。强邻环伺,岂能我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史料二(清政府)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成立学部,同时,在京师设立仁学院、进士馆,各省设立课吏馆。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思考(1)根据史料一归纳袁世凯等人主张立即废除科举制的理由。
提示 旧的科举制不能培养可用的人才;旧的科举制不能应对严重的内外危机;旧的科举制严重阻碍了新式学堂的创设。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废除科举制的主要原因。
提示 国家发展需要专门人才,而科举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挽救统治危机;教育、选官制的调整为废除科举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视角2 学者研究——清末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史料 从留学生当中遴选官吏①是清末“新政”的重要举措。1901年上谕称:留学生“如果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华,准照派出洋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均候旨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各项出身②,以备任用,而资鼓舞”。1908年奏行《游学毕业生廷试录用章程》,提出“东西国之医科、工科、格致科、农科大学毕业生及各项高等实业学堂毕业者,往往以科学见长,不工文字。此项学生准其仅作科学论说一篇,不必兼作经义”。1909年,规定对留日归来的学生须加试日文,以资甄别。
——摘编自荆月新《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
机制创新及其局限》
史料二 就留学选官而言,许多留学生,在中西对比之下,他们感悟振兴中华的最大障碍是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专制腐败统治,因而走上立志推翻清王朝的斗争,不再以功名利禄为目的。从此意义上讲,清末选官制度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培养了掘墓者。
——张靖《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研究》
解读
主旨 史料一主要阐述晚清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的举措及特点 史料二主要叙述了晚清留学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
细读 ①为解决废除科举以后的国家官吏人才选拔问题而确立 ②体现了新旧交替掺杂的特点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清末新政期间留学生选官机制的特点。
提示 特点:保留了旧官制的出身名号;选拔标准侧重于西方科学技术;机制趋于完备。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选官制度变革对清王朝“新政”的影响。
提示 晚清选官制度变革为清王朝培养了大批精通西学的技术人才,打破传统官制束缚,开启中国近代公务人员选考制度的先河;植根于中国传统官制政治文化,在统治危机日益加深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培养了晚清政府的“掘墓人”,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1.历史解释——清末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1)概况:20世纪初,考试成为清政府从留学生中选录官员的主要办法。1905—1911年,清政府共举行了七次留学生考试,并举办四届廷试,大量留学生通过这一途径跻身仕途。
(2)影响:开辟了中国读书人进入仕途的新途径,中国社会兴起留学热潮。清政府通过考试录用政策,将部分归国留学生纳入官僚体系,对鼓励学堂学生留学和归国都起了积极作用。
2.唯物史观——晚清选官制度的意义和局限性
(1)意义
①新的选官制度,改善了政府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
②将中国传统选官制度与西学结合,有利于选官制度的近代化。选官制度改革的本意在于培养“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候补官员,但新生的知识分子通过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接受了西学,“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奔向了立宪和革命”,成为清朝无法控制的社会力量,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2)局限性:晚清采用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取代科举取士,并由国家包办学生的出路,这在本质上没有摆脱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思维,缺乏有效、有力、统一的管理体制。
主题二 演进与变迁——晚清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近代化[3年14考]
1.晚清经济、阶级结构的变动(2023·全国甲卷,29)
2.晚清对外贸易的特点(2023·全国乙卷,28)
3.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的变化(2023·浙江1月高考,19)
4.盛宣怀建议开设银行的目的(2023·浙江1月选考,6)
5.近代中国金融方式的变化(2023·浙江6月选考,6)
6.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经济特点(2022·河北高考,6)
7.鸦片战争后国人对外交流观念(2022·江苏高考,6)
8.晚清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2022·湖南高考,7)
9.晚清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2021·江苏高考,8)
10.晚清经济贸易折射的特点(2021·湖南高考,7)
11.晚清经济结构变动的特点(2021·广东高考,6)
12.近代城市生活的变化及特点(2021·辽宁高考,6)
13.晚清卫生防疫的特点(2021·河北高考,7)
14.晚清职业观念的变化(2021·江苏高考,6)
视角1 学者研究——洋务运动与近代商业经营
史料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
——据虞和平等主编《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
提示 轮船招商局提供了现代化管理经营模式,推动中国股份制企业的发展;轮船招商局推动了其他领域的投资,推动中国工业的近代化;打破了列强在中国近代水上交通的垄断局面,促进了中国交通近代化;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视角2 学者观点——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交通
史料一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①。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②,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
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史料二 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运进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据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
解读
主旨 史料一主要阐释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成因 史料二主要阐述了晚清交通领域的变化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细读 ①源于鸦片战争后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 ②体现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半殖民地色彩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提示 特点:具有半殖民地特征;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空间布局不均衡;起步晚于西方国家;传播西方思想、价值观念等。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交通领域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提示 新变化:新式交通工具出现;新式道路的建设。
影响:提高了运输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交通事业的近代化;推动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便利了列强的对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1.历史解释——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1)半殖民地色彩: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开始的,一系列通商口岸的开放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些城市成为西方列强侵华的基地,成为西方人的主要聚集地。
(2)农村人口的涌入是城市化重要的推力:中国人口基数庞大,随着近代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但是,城市经济发展无法容纳如此众多的就业人群,造成中国近代城市就业压力非常大,贫民窟数量众多。
(3)工业化水平低下的城市化: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城市中从事生产事业的人口比例很低,这就造成中国近代城市失业、无业人口众多。
2.历史解释——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
(1)引进技术: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交通工具如:火车机车、轮船和汽车等引入中国,中国交通工具从人力、畜力、自然力牵引发展到机械牵引。
(2)自制自研:唐胥铁路和京张铁路的建成开辟了中国人自己修筑铁路的先河;“黄鹄号”蒸汽动力轮船的建造,开启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3)海陆空均有发展,先快后慢,多层次并行;从平面交通时代发展到立体交通时代。
(4)向平民化、普及化发展;城市显著,乡村缓慢,发展不平衡。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40“史料阅读”改编)《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认为:“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下列不属于清政府“推广学校”动因的是(  )
A.国际舆论的深刻影响 B.适应官制革新的需要
C.推动传统教育近代化 D.培养人才且开启民智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主张兴办新式学堂,为近代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而不是推动传统教育近代化,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说明国际舆论的深刻影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说明推广学校适应官制革新的需要,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体现培养人才且开启民智,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40“教材知识”改编)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该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该章程的颁布(  )
A.使科举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B.推动了近代选官制度的转变
C.有利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D.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该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可知,反映了清末学堂选官制度的改革信息,新式学堂制度改变了过去科举选官的模式,有利于推动近代选官制度的转变,B项正确;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了科举制,排除A项;材料与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无关,当时并没有九年义务教育,排除C项;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3.(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40“教材知识”改编)如图为1876年筹办的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在票面上加盖了“兹因开河筑道,需项甚巨,拟增资贰十万两,合壹百万两,当经禀明傅相奉批在案。特此申明”的红色文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B.政府放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C.改变了近代中国商业经营方式
D.群众积极投资股票的现象非常普遍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兹因开河筑道,需项甚巨,拟增资贰十万两,合壹百万两,当经禀明傅相奉批在案。特此申明”可知,开平矿务局通过发行股票以筹集资金,改变了近代中国商业经营方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洋务企业的发展,C项正确;“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政府还未放弃传统的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洋务派推行股票,未体现群众积极投资股票的现象非常普遍,排除D项。故选C项。
4.(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65“教材知识”改编)如图为清末上海街道的煤气路灯。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
A.上海的交通设施比较落后
B.煤气路灯最早出现在租界
C.列强侵略深入到各个角落
D.工业文明逐步影响到中国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末上海街道出现煤气路灯,体现了工业文明逐步影响到中国,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业文明影响中国社会生活,未体现上海的交通设施比较落后,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能得出“煤气路灯最早出现在租界”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业文明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列强侵略深入到各个角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命题点1 近代中国商业方式的变化
1.(2023·浙江1月选考,6)1896年,盛宣怀上奏:“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近年中外士大夫灼见本末,亦多建开设银行之议”“合天下之商力,以办天下之银行,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据此可知,盛宣怀建议开设银行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对外贸易垄断
B.与外商争夺利权
C.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D.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合天下之商力,以办天下之银行,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可知,盛宣怀打算创办银行,抵制洋行的经济侵略,与外商争夺利权,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垄断对外贸易,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民族工业在洋务运动后期就产生了,排除D项。
命题点2 近代中国经济现象的特点
2.(2023·浙江6月选考,6)庄票是由钱庄签发的有若干金额的票据,可以代替现金。1846年,洋商在与华商的交易中首次接受上海钱庄的庄票。19世纪50年代之后,庄票已经成为外商普遍接受的结算工具。1869年,汇丰银行首次接受钱庄以庄票作为抵押,向其提供贷款。据此可知(  )
A.现金快速退出了中外贸易结算
B.庄票在中外商业往来中获得认同
C.钱庄资本主要来自于外国银行
D.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日益加深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近代的中外经济交往中,外商最终接受了庄票,故选B项。外商接受了庄票不代表现金退出了中外结算,同时现金快速退出了中外贸易结算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得出钱庄资本主要来自外国银行,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外商最终接受了庄票,排除C项;D项表述符合题干时空,但据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加深,排除。
命题点3 近代教育选官制度体现的特征
3.(2022·河北高考,7)优贡考试是清廷废除科举后保留的善后举措。据1907年《时报》载:在浙江优贡考试期间,一位趋新的外地书商发现当地士子对新学的了解相当“卑下”,“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语形容者”,他“不禁为吾浙前途悲”。据此可知,当时(  )
A.风俗习惯新旧杂糅 B.教育近代化艰难起步
C.社会呈现转型特征 D.士子对新政缺乏信心
答案 C
解析 根据“优贡考试是清廷废除科举后保留的善后举措”可知,优贡考试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废除科举引进西方的学制科目是当时的情况,报纸上出现当地士子对新学了解太少,反映科举制虽明面上废除,实际上仍然有人追随科举,阻遏新学传播的情况,说明由君主专制向民主共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呈现的新旧思想碰撞现象,体现社会已经呈现转型特征,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风俗习惯,排除A项;教育近代化起步与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京师同文馆相关,排除B项;报刊报道的浙江士子的情况,是对新政缺乏了解,排除D项。
命题点4 近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4.(2021·辽宁高考,6)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
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
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且使用范围逐渐推广,使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说明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故选A项。城市化进程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煤气灯在上海的广泛使用,未涉及“新兴产业”,排除C项;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与“居家竞相使用”无关,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