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26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考点定位】中外历史纲要 选择性必修1.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统治。 2.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建设。 1.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与选官制度。 2.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与关税制度。知识点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统治1.国民政府的形式统一(1)“宁汉合流”: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2)国民政府北伐:1928年,国民政府讨伐张作霖。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济南惨案”。(3)东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2.国民党“训政”【链接·选择性必修1·P15—16】开始 1928年表现 ①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行使政权,闭会期间,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实质 违背“主权在民”,是一党专政结束 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3.官员选拔【链接·选择性必修1·P41】建立 ①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 ②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考试法》 ③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内容 公务员选任由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评价 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知识点二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1.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表现 纺织、面粉、化学、橡胶、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官僚资本崛起: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3.法币改革:1935年实行,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加上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链接·选择性必修1·P88】4.关税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95】(1)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2)1937年,中国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助学助考1.学习聚焦——辨正误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②济南惨案,又称“五三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国民政府北伐而制造。(√)③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④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告“训政”时期开始,其所谓“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⑤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⑥协定关税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通过协商相互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的关税制度。(√)2.挖掘教材——学思用①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组成。(摘自必修教材P134)其实质目的是什么?提示 维护国民党的专制统治。②罗伯特·赫德,英国人。他于1854年来到中国,1863年正式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1908年离职回国。(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95)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提示 一方面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是晚清中央机构半殖民化的主要表现;另一方面也推动晚清海关的近代化历程。3.必考概念——拓视野①币制改革:1935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法币改革令。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流通,统一发行法币,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这次货币改制,就统一中国货币及初步稳定国内金融秩序而言,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②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其内容有八条,即提倡征工、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经济得到了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主题一 形式统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统治[3年0考](无)视角1 图文证史——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史料一 史料二 自1927年国民党建立其统治后,在“训政”理论架构下制定的“约法”始终是国民党赖以维持其一党统治的法理基础。这种以一党“训政”而垄断国家权力的不合理局面,自抗战中后期起已广受社会各界和舆论的批评。国民党在战后继续维持其一党“训政”统治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而且国民党当政近20年仍未能订立宪法,使国家体制处于某种不确定状况,从而孕育着社会不安与动荡的因素。——汪朝光《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解读史料一 主要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的过程史料二 主要阐述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训政”统治的实质及影响思考 (1)观察图结合所学分析说明为什么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提示 地方实力派军阀与中央分庭抗礼,军阀混战,国内局势混乱;中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政权;帝国主义国家的租界存在等。(2)依据史料二分析国民党“训政”的实质及影响。提示 实质:国民党一党独裁统治。影响:使得国民党的统治失去民心;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政局的不稳定。视角2 学者研究——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史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惩戒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步形成和完备。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铨叙(沿用北洋政府时期按资历或劳绩授官或升迁)制度两大部分。1935年《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政府公职人员必须加入国民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管长官督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摘编自姚琦《论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等史料二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同时汲取了科举制的合理成分,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则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特点。提示 特点:法律法规较完备;称谓由官吏改为公务员;继承与创新,与国民党关系密切;深受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选拔与考核方式比较完备。(2)根据史料二,概括指出民国时期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提示 特点:中西结合;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浓厚。1.历史解释——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特点(1)政治上:一党专制、形式统一。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党内军阀混战,外有中共“武装割据”,后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2)经济上:受苏联和凯恩斯主义影响,官僚资本形成并发展,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3)外交上:“改订新约”运动收回部分关税自主权;从不抵抗到抵抗日军侵华,与美苏等结成反法西斯同盟,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对外投靠美帝国主义,发动内战。(4)文化上:加强新闻审查,推行党化教育等。2.历史解释——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优势与不足(1)优势①实现了制度化、规模化的文官考选体制。②考试内容多是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更加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并逐步向西方现代考试制度靠拢。(2)不足①受制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官员选拔制度难免受到各政治派系、军阀等势力的掣肘而漏洞百出,任用私人现象无法禁绝,存在严重的录而不用的弊病。②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发,最终未能成功健全真正意义的公务员制度。主题二 发展与变革——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3年3考]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发展的特点(2023·新课标卷,30)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重工业的特点(2021·全国甲卷,30)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与社会生活(2021·湖北高考,7)视角1 学者研究——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举措史料一 国民政府成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①”总会、分会及支会负责实施,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在农业方面,主要是研究和推广优良品种,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在工矿领域,加强国营企业的筹设和发展②。在商业方面,提倡国货,加强对商业团体的指导和监督③,调节粮食运销等。此外,采取措施鼓励农产品和土特产品的输出,开拓对外贸易。1936年底,工农业产量都有很大提升。——摘编自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史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从1927年建立起,对内致力于消除军阀割据,实现国家统一,应对共产党挑战,巩固国民党政权,发展经济,解决财政赤字。对外收回关税主权,废除不平等条约,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从表面上看,一个进步的新的中国似乎正在崛起。但在进步的表象之下,存在着社会经济不公正和财政赤字严重等根本问题……——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解读主旨 史料一主要叙述了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举措及特点 史料二主要说明南京国民政府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措施及面临的问题细读 ①说明经济建设有专门的领导机构 ②③体现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监督和指导作用思考 (1)根据史料一,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特点。提示 特点:涉及领域广泛;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实施;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2)据史料二,概括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在促进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及面临的危机。提示 成果:消除军阀割据,形式上基本统一中国;收回关税主权和废除不平等条约;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等。面临的危机:社会经济不公正;财政赤字,通货膨胀严重;外来侵略不断;等等。视角2 学者研究——近代中国的货币改革与关税史料一 清末虽然基本建立银元、铜元的货币系统,但由于民间仍有银两、制钱流通……市面流通的货币有几十种之多,中国货币市场极为混乱。1914年,北洋政府大量发行银元……各种银元银两成色不一……币制实际上是“两”“元”并存。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禁止白银流通,实行白银国有,颁行法币,国内币制基本统一。——据张志玉、王增强《从档案记录看近代中国货币统一进程》等史料二 中国在沿海开放口岸逐渐设立起由外国人管理的西式新关,新设的海关和原有常关并存。之后,通商口岸的常关渐归新关管理。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逐渐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1928年,国民政府实行统税,国民政府陆续废除常关,海陆边关统一征税。由此意味着中国全国范围内统一型的、西式近代国境海关最终确立。——摘编自姚永超《论中国海关的起源、布局与体系演变》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货币发展的主要特点。提示 币制混乱持续时间长;纸币取代银元,币制走向统一。(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关税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提示 变化:从传统关税体系向近代关税体系转变;从受列强控制到逐渐关税自主;从海关、常关并存到走向统一的海关。意义:关税体系走向近代化;维护了国家主权;保护了国内市场,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1.历史解释——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1)经济上:推行币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为后来全民族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2)政治上:建立“中统”和“军统”,实行特务统治,对内独裁专制,对外依赖英美的支持,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3)外交上:通过“改订新约”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收回了一些国家主权,但是由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未取得与西方国家同等的权益。2.唯物史观——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影响(1)意义①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统一了全国的货币,终止了中国货币的紊乱状态。②方便了商品交换,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从而刺激了经济的发展。③防止白银外流,摆脱了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稳定了中国金融市场,使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向良性方向发展。④打击了日本的经济侵略计划,成功集中了国内资金,为对日作战作了金融方面的准备。⑤有利于应对国际经济危机。⑥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局限性:强化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为战争大量发行法币,掠夺财富,造成了经济衰退和金融混乱,最终导致了国民政府的灭亡;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34“教材知识”改编)1928年,为阻止国民政府“北伐”,日本制造了“济南惨案”,造成众多中国军民伤亡,中国民众随即举行全国反日大会,提出“打倒日本在华经济势力,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保护关税,以发展中国实业”等要求。这表明当时中国( )A.民族矛盾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B.全民族团结抗日御侮局面初步形成C.抗日反帝斗争与发展经济并重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得到响应答案 C解析 题干材料时间“1928年”,这时国内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这是阶级矛盾并非民族矛盾,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应是在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排除;C项说法与题意吻合,故选C项;D项说法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后,错误。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41“教材知识”改编)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并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这主要表明( )A.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是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继承B.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具有多元性和创新性C.制度的创新都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有利因子D.南京国民政府比较重视公务员制度建设答案 B解析 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既有对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继承,也有对传统考试监察的借鉴,还有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吸收,是在对古今中外多种相关制度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故选B项;A项只是材料内容的一部分,断章取义,排除;“必须”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南京国民政府对公务员制度的态度,排除D项。【练·高考真题//明考向】命题点1 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1.(2021·全国甲卷,30)根据下表可知,当时( )1931—1934年中国钢铁业情况表(单位:吨)年份 铁砂产量 铁砂及生 铁输出量 钢铁 消费量 钢铁 输入量1931 1 840 279 831 652 804 000 557 6251932 1 839 212 758 441 404 000 430 6551933 1 903 466 992 521 694 000 525 6731934 2 135 031 864 107 770 000 617 726A.中国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B.民族企业规模日益萎缩C.国民政府实业政策无甚成效D.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微点拨命题点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建设2.(2023·全国Ⅱ卷,30)表 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 (不包括东北)产业资本 2.28 11.64 14.84 21.36商业资本 74.89 67.30 58.87 50.55金融业资本 22.83 21.06 26.29 28.09上表可以反映出( )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答案 A解析 产业资本和金融业资本的构成比重逐渐上升,说明有大量资金投入工业生产中,体现出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故选A项。商业资本构成比重减少并不能体现出商业贸易的萎缩,排除B项。材料只给出金融业资本的构成比重,无法由此得出近代中国金融体系臻于完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农工商等不同经济成分的比重,无法看出经济结构是否失衡,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