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28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时28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资源简介

课时28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考点定位】
1.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过程及罪行。2.中国军民的抗战态度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知识点一 局部抗战
1.日本侵华
背景 ①1927年6月,日本召开制定侵略中国总方针的东方会议 ②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严重影响日本 ③1931年上半年,日本加紧进行武装侵略部署
表现 ①1931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②1932年1月,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制造一·二八事变 ③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④1935年,日本为吞并华北,制造“华北事变”
各方态度 国民 政府 ①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实行不抵抗政策 ②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
国际 联盟 提出国际共管的方案,实际是由英、美、法、日等国共同控制中国东北
中国 人民 ①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东北人民奋起反抗 ②游击队改编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战
2.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东北军民 东北抗日联军在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下,牵制了大量日军
中国 共产党 ①1935年8月1日,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1935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爱国学生 ①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即一二·九运动 ②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国民党爱 国官兵 ①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②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以武力逼蒋抗日;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十九路军奋起抵抗,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③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局面最终形成。(×)
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有利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制定侵略中国总方针的东方会议,确立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自成一区,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摘自必修教材P141)据此说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目的是什么?这次会议的召开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目的:侵占满洲,进而侵占全中国。
说明: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②陈毅评价她:“生为人民干部,死为革命英雄。临敌大节不辱,永记人民心中。”(摘自必修教材P142)“她”是指哪一位革命英烈?
提示 赵一曼。
③1936年12月12日晨,张学良、杨虎城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摘自必修教材P143)蒋介石接受了什么条件,该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提示 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知识点二 全面抗战的开始和日军的侵华暴行
1.全面抗战开始: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中国共产党 ①1937年7月8日,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族抗战 ②红军及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③8月下旬洛川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中国国民党 ①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表示准备抗战 ②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 ③9月23日,蒋介石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日军侵华暴行
(1)制造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2)殖民统治
政治 侵略 实行“以华制华”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
经济 掠夺 实行“以战养战”,大肆掠夺中国的资源。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实行“粮食统制”;强迫青壮年做苦力
军事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三光”政策。1941年至1942年,日军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
(3)重庆大轰炸: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4)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
(5)推行“慰安妇”制度。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②党外合作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成为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旗帜。(√)
③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
④“治安强化运动”是日本侵略者强迫推行的一种屠杀与怀柔(奴化)相结合的政策和措施。(√)
⑤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理性地分析日本侵华史,才能牢记历史教训,珍惜今天。(√)
2.挖掘教材——学思用
《拉贝日记》(1937年12月14日)记载:“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摘自必修教材P145)《拉贝日记》的记载有什么史料价值?
提示 是研究日军侵华并制造南京大屠杀重要的第一手史料,对揭露日本侵华暴行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主题一 危亡与觉醒——日本侵华与中国的局部抗战[3年5考]
1.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2023·广东高考,9)
2.日本对华经济侵略的影响(2022·河北高考,8)
3.抗日救亡运动的将领(2022·浙江1月选考,13)
4.日本局部侵华的特征(2021·重庆高考,8)
5.体育比赛与抗日民族精神(2021·天津高考,7)
视角1 学者观点——局部抗战的特点及意义
史料 面对日军侵略,中共中央在九一八事变后随即发表宣言,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抗日义勇军……之后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斗争的主要力量……一批当时反映抗战的文艺作品如《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鼓舞着仁人志士走向抗日前线……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屡掀高潮,上海军民进行了“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一线和察哈尔、绥远等地的爱国军民相继展开了英勇抗战……前六年的局部抗战极大激发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意识……中共中央不断调整政策……准备了全民族抗战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张从田《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前六年局部抗战”的特点。
提示 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包括武装斗争、文艺创作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区;带有自发性质。
视角2 观点讨论——日本侵华的暴行
史料 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通过了“新教科书编撰会”主编的歪曲历史的教科书。“编撰会”几乎网罗了所有的右翼学者,并且得到了三菱、东芝、马自达、富士通等百余家企业和财团的捐助。这本历史教科书中出现了以下表述:“满洲国以五族(指日、汉、满、蒙、朝)协和、建设王道乐土为口号,由于日本重工业的迁入,促进了经济发展……”“东京审判认定日军在1937年占领南京时,杀害了许多中国民众(南京事件)。关于该事件,资料上有许多疑点,见解也各种各样,目前有关的争论也还在进行。”“日本军队向南方的推进还成为加速亚洲各国独立的契机之一。”日本肆意篡改历史的反动逆流,有其深刻的国内、国际原因,最终必将为追求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人民所唾弃。
——摘编自日本新版历史教科书和有关报道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你是否认同“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是军国主义的复活(就是篡改历史)”?
提示 认同。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走上了对外疯狂扩张之路。“王道乐土”“经济发展”“亚洲各国独立”都是日本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美化侵略的幌子,南京大屠杀就是其对人类犯下滔天罪行的实证。二战后由于美国的庇护,对日本法西斯清算不够彻底;近年来右翼势力活跃,企图复活军国主义和为日本法西斯的罪恶翻案,这种篡改教科书的行为就是篡改历史,必将为追求和平民主的世界人民所唾弃。
1.家国情怀——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
(1)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的阴谋和企图灭亡中国的野心。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3)促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4)促使中国政局由内战、对峙到合作抗日的转变,为实现全民族抗战作了准备。
2.历史解释——日本对华经济掠夺的方式
(1)利用政权强制力量对沦陷区的各种资源大肆掠夺,如煤炭、棉花等。
(2)对中国沦陷区财政金融的垄断和掠夺,是日本控制、掠夺各种经济资源的必要条件,也是“以战养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在其占领区的财政搜刮,完全是采取近代殖民地掠夺方式。
(3)通过各种欺诈手段,吸取和利用中国民族资本,为其经济掠夺服务。日军一开始对沦陷区强占的工矿企业实行“军管”或“委任管理”,独自经营,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占领区的生产和流通均陷于停顿状态,不利于对中国的掠夺。
(4)控制交通,确保以铁路为主干的交通运输线,是日军“以战养战”政策中一个重要内容。
主题二 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3年3考]
1.中共争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2022·全国乙卷,30)
2.西安事变与国共合作抗日(2022·浙江6月选考,13)
3.卢沟桥事变的史学研究(2021·辽宁高考,8)
视角1 史料证史——日本侵华与中共政策的调整
史料一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指出,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聚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为了使民族统一战线得到更加广大的与强有力的基础,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已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把自己的政策,即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政策的许多部分,改变到更加适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的情况。
——摘编自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决议
史料二 目前中国的主要敌人,是日帝之所以把日帝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之下,蒋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
问题的指示》(1936年9月1日)
思考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5—1937年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方针政策的演变,并分析原因。
提示 演变: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原因:①日本对华侵略逐步扩大,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不断加深);②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③国民党内部分化,蒋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④蒋介石和国民党对日态度和政策的转变;⑤中国共产党对形势的认识逐渐清晰。
视角2 学者观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史料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广大民众抗日呼声的推动下,由中国共产党所倡导,国民党最终顺应,从而形成的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旗帜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范围超越中国一国,具有更大的广泛性……各党派各阶级政治力量不平衡,同时在地域分布上也表现出这种不平衡;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共两党之间的性质是根本相悖的,这使得统一战线内部的分散性在国共两党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国民党内部的部分反动分子还是一味地否认统一战线……动摇了国共合作。
——摘编自谷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特征探析》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哪些特点?
提示 由中国共产党倡导,以国共合作为基础而建立;成员具有广泛性;成员之间力量不平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统一的领导,具有分散性;发展过程比较艰难。
1.历史解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1)广泛的民族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2)缺乏统一性。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和共同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3)具有复杂性。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
(4)具有长期性。中日民族矛盾以及中日两国的特点决定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长期存在。
2.家国情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意义
(1)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空前壮大,成为决定中国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
(2)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下,中华民族实现了大团结,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终于赢得了近代百余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3)中国共产党更加成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加速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进程。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43“史料阅读”改编)下面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则通电。据此可知(  )
(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二)停止一切内战; (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 (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 (七)确实遵行总理遗嘱; (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A.通电的发布者为中国共产党
B.共产党实行了全面抗战路线
C.通电符合全国团结抗战需要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抗日战争时期……‘停止一切内战’”可知,此通电表达了全面抗战和国家统一的要求,符合全国团结抗战的需要,故选C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45“史料阅读”改编)德国人拉贝在1937年12月14日的日记中写道:“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日记可以直接证实日军(  )
A.在重庆大轰炸的暴行   B.在南京大屠杀的暴行
C.实行疯狂“扫荡”的暴行   D.731部队灭绝人性的暴行
答案 B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46“问题探究”改编)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其主要旨在(  )
A.执行三民主义政策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停止暴力追求统一 D.实现国共联合抗战
答案 D
解析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开始,中共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认可三民主义,取消对抗国民党的一些政策,旨在缓和国共两党矛盾,实现联合抗日,D项正确;中共认可三民主义,但是并非执行三民主义政策,排除A项;1924年至1927年是革命统一战线,排除B项;当时国家已经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47“问题探究”改编)“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指出:“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由此可见蒋介石(  )
A.仍抱有和平解决战端的希望
B.尚未意识到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C.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D.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答案 A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命题点1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2023·广东高考,9)“三十年代初组织起来的左翼文化运动,已经冲破了原来左派的圈子,抗日救亡、反对内战、反对华北自治……等等口号,已经把成千上万的中小资产阶级和上层爱国人士吸引到我们的阵营中来了。”上述现象反映了(  )
A.九一八事变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C.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全面抗战开始
D.国共合作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三十年代初”“抗日救亡、反对内战、反对华北自治”可知材料主要呈现的是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各阶层共同投入到反侵略斗争中,出现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符合“一二·九运动”的特点,故选B项。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之间的阶级矛盾依然占据主导,国民党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尚未出现全国性的抗日救亡高潮,排除A项;“反对华北自治”说明当时日本侵略者依然以蚕食的方针为主,局部侵华尚未转变为全面侵华,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9月,与材料中“三十年代初”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命题点2 日本对华经济侵略
2.(2022·河北高考,8)华北沦陷后,日伪政权在沦陷区开设“交易场”,规定所有农产品按其所定价格及等级进行场内交易。1942年后,农产品由日伪行政机关、新民会、军警宪特以暴力与武力手段强行收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华北人民反抗激烈  B.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军
C.日本物资危机加剧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答案 C
命题点3 中共斗争策略的调整
3.(2022·全国乙卷,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答案 A
解析 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将政权名称中的“工农”变为“人民”,说明中共扩大了政权的民主范畴和基础;在政策上,给予“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产阶级代表”一定的政治权利,“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表明中共加强政权建设,团结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富农阶层等,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作准备,A项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