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时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资源简介

【构建·时空坐标】
【归纳·线索特征】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中华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成就与教训并存,为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1)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政权,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20世纪70年代,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极大地提高。
(2)经济与社会生活: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初步建立起工业化体系。“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思想文化与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核研究、航天技术、农业新品种研究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使文艺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在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劳模,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科技教育方面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课时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考点定位】
中外历史纲要 选择性必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及巩固政权的主要举措。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3.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及深远影响。 1.新中国共和制的建立及独特性。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3.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知识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1.建立新政权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①召开:1949年9月21日,北平。
②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①时间:1949年10月1日。
②内容: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4)伟大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②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④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2.巩固新政权
(1)剿匪镇反
①背景:国民党残余军队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②措施: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土地改革
①时间:1950年夏至1952年底。
②措施:1950年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③意义: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3)稳定物价
目的 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从根本上稳定物价
措施 ①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②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结果 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4)抗美援朝
背景 ①美国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②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时间 1950年10月—1953年7月
概况 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意义 ①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新中国的诞生。(×)
②《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
③《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不是正式宪法。(√)
④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废除。(√)
⑤“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实质是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⑥抗美援朝战争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保卫祖国、抗击侵略的坚强决心。(√)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摘自必修教材P166)这一理论的提出有何意义?
提示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②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摘自必修教材P167)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
提示 使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③彭德怀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摘自教材P168)哪一历史事件是对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明?
提示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3.必考概念——拓视野
“三反”“五反”运动:1951年底中共中央发起的一次政治经济整治运动。是“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经济情报”的统称。这场运动巩固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同时也挽救了一批国家干部,起了清除旧社会污毒和移风易俗的作用。
知识点二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链接·选择性必修1·P80—81】
(1)内容:“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成就: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为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
2.参加日内瓦会议
(1)时间:1954年4月。
(2)主要议题: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3)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首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联合确认: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参加万隆会议
(1)时间、地点: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万隆。
(2)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3)成果: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
(4)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②“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不矛盾,“一边倒”方针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在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举行。(√)
2.挖掘教材——学思用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摘自必修教材P170)“同”和“异”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 “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知识点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制度的建立
(1)措施
(2)结果
2.民主政治的建立
(1)社会主义法制初创时期
①颁布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令,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链接·选择性必修1·P55】
(2)初步构成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核心是保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链接·选择性必修1·P19】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链接·选择性必修1·P75—76】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 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3)干部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42】
①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②后来,建立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3.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②“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标志着我国工业化的实现。(×)
③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④人民政协属于国家权力机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
⑤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⑥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阅读必修教材P172“问题探究”:与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提示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②阅读“1956年1月15日,在首都各界群众20多万人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上,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送喜报。”(摘自必修教材P171)中国工商界为什么会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
提示 在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实行赎买政策,并通过公私合营这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进行改造。这种政策和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民族资本家的利益,因此赢得了他们的拥护和支持。
主题一 历史新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政权巩固[3年14考]
1.新中国初期人民政权巩固的特点(2023·江苏高考,9)
2.新中国初期人民生活保障举措(2023·辽宁高考,9)
3.新中国初期扫盲工作与农村生产(2022·福建高考,9)
4.新中国初期移风易俗的时代特征(2023·海南高考,8)
5.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生活的特点(2023·广东高考,10)
6.新中国初期农村经济建设的特点(2023·湖北高考,9)
7.重庆解放与重庆市军管会举措特点(2022·重庆高考,9)
8.新中国初期东北工业迁移的目的(2022·辽宁高考,10)
9.新中国成立与爱国卫生运动(2022·海南高考,8)
10.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成就(2022·浙江1月选考,14)
11.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特点(2022·广东高考,10)
12.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作用(2021·江苏高考,11)
13.新中国初期国家治理的特点(2021·海南高考,11)
14.新中国初期经济恢复发展方针的影响(2021·河北高考,10)                
视角1 学者观点——新中国初期的国家治理
史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即在全国范围既完成没收官僚资本为国家所有、推进新解放区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民主革命遗留的各项任务,又开展了“三反”“五反”斗争、打退资产阶级的进攻等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任务,为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包心鉴《新中国70年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新中国过渡时期国家治理的突出特点。
提示 充分运用国家力量来恢复经济、清除遗留、巩固新政权;充分运用国家力量来推进所有制变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充分运用国家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视角2 学者研究——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史料 新中国确立了“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的外交目标,并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投入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事业中去。为了与新中国成立前的屈辱外交划清界限,新中国政府决定“另起炉灶”,采取“谈判建交”政策……对于西方在中国的种种特权,新中国则根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政策,按国籍、行业逐步彻底清除西方列强在中国所攫取和拥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权以实现彻底的独立,揭开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办外交的新篇章。
——摘编自张胜军《比较视角下的
新中国外交:独立、平等和责任》
思考 指出史料中体现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基本目标和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提示 基本目标: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方针:“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影响:巩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维护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为国家顺利开展建设创造了条件。
1.历史解释——新中国初期巩固政权的措施
(1)追歼残敌,建立政权:人民解放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和平解放西藏,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在全国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
(2)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反帝斗争的继续,打败美国侵略者,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土地改革:1950—1952年,全国进行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4)稳定物价:为巩固政权,人民政府进行了“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到1952年底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为巩固政权奠定了基础。
2.历史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外交的特点
(1)平等性: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2)革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外交政策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3)结盟性:“一边倒”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4)过渡性: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就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主题二 创新与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3年7考]
1.新中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2023·湖南高考,9)
2.新中国初期增强国民体质的号召(2023·北京高考,8)
3.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2022·江苏高考,9)
4.“一五”计划建设的影响(2021·湖北高考,9)
5.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经济交流的特点(2021·山东高考,8)
6.新中国初期工业建设的特点(2021·全国乙卷,31)
7.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建设的特点(2021·辽宁高考,9)
视角1 学者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史料 在20世纪50年代这场涉及几亿人口的极其深刻的社会大变革中,不但避免了生产下降,反而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尽管在完成变革的当年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总产值仍比上年增长了4.9%,公私合营的工业总产值增加了32%,这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
——摘编自王健等《国家战略与地方经验》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大变革”这一历史事件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提示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或“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或“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视角2 学者观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史料 新中国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是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
——摘编自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
政治建设评析》
思考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制度的具体表现及根本特征。
提示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根本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
1.历史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特点
(1)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举。以“三大改造”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改造与以“一五”计划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进行,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
(2)充分借鉴和吸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如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服务于工业。
(3)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在此体制下国家的生产、资源及产品分配等方面都由政府计划调控。
(4)经济落后但发展迅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基础落后,但发展较快,增长较为迅速。
2.历史解释——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的特点
(1)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
(2)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
(3)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65“教材知识”改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说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A.宣示了阶级矛盾的消除
B.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C.昭告了新中国的成立
D.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 B
解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性质,这说明它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B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矛盾,排除A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昭告了新中国的成立,排除C项;当时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尚未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67“教材知识”改编)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进行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这些举措(  )
A.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B.赢得了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同
C.标志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D.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答案 B
解析 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进行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稳定了政权,赢得了人民对政权的认同,B项正确;三大改造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排除A项;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才完成,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稳定物价,并未提及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68“史料阅读”改编)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讲话中,习近平援引当年彭德怀战后报告中的原话指出,“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价值在于(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D.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可知抗美援朝使西方列强不能再以武力对中国进行殖民统治和侵略,即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故选C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价值,排除A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排除B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1927年八七会议提出的,排除D项。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70“学思之窗”改编)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四个‘互’字,一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由此可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A.使新中国迎来了第三次建交高潮
B.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C.体现“一边倒”的和平外交方针
D.取代国际法在世界上的地位
答案 B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包括采取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其包容性和开放性,B项正确。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命题点1 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举措
1.(2022·辽宁高考,10)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将《关于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下发到东北局,10月初,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23家工厂正式向北迁移,一个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全部到位。这一举措是为了(  )
A.平衡地区差异 B.调整工业结构
C.应对朝鲜战争 D.恢复国民经济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可知时间信息为:1950年9、10月,此时正处于朝鲜战争爆发时期;从空间地理角度看,都是东北地区,东北南部地区的辽宁距离朝鲜更近,东北北部地区的黑龙江省则相对较远;综合可以判定工厂北迁是为了防止朝鲜战争破坏工业发展,故选C项。从特定的时空思考,平衡地区差异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工厂的迁移与工业结构调整无关,排除B项;工厂迁移增加生产成本不利于经济恢复,排除D项。命题点2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问题的特点
2.(2023·辽宁高考,9)1952年12月以后,北京等一些城市陆续出现蔬菜供应困难。对此,陈云指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强调了(  )
A.调整城乡关系的艰巨性
B.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C.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D.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性
答案 C
解析 陈云把解决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看得和工业化建设一样重要,反映了其对人民生活的重视,故选C项。材料仅指出“北京等一些城市陆续出现蔬菜供应困难”的问题及陈云的看法,并不涉及“调整城乡关系”,排除A项;“优化产业结构”涉及的是调整农轻重的比例问题,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仅指出北京等一些城市出现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困难的问题,不能等同于“粮食短缺”,排除D项。
命题点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3.(2022·江苏高考,9)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  )
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
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
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
答案 D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其背景为1951年的土地改革,这些民主人士应是政治协商的委员,他们看土改的行为就是体现了参政议政的社会调研活动,故选D项。195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尚未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排除A项;1949年10月,人民民主政权建立,排除C项;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排除B项。
命题点4 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的特点
4.(2022·广东高考,10)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材料信息,可以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积极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通过支持民族解放运动,迅速提升中国的影响力,故选B项。材料中“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强调的是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一边倒”政策需要调整,排除A项;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C项;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兴起,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