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32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考点定位】中外历史纲要 选择性必修1.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的意义,感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1.全面探索社会主义时期的外交成就。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前进1.正确的探索(1)《论十大关系》【链接·选择性必修1·P25】①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报告。②内容: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正确处理的十个方面的关系;强调对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暴露的缺点和错误,要引以为戒。(2)中共八大(1956年)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意义: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1957年春)①内容: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②影响: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2.探索中的失误(1)表现: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影响①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②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3.政策调整(1)目的:为了克服困难,恢复经济发展。(2)概况①1961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②1962年初,召开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③1964年,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3)结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4.“文化大革命”(1)原因: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2)过程(3)性质: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5.历史评价【链接·选择性必修1·P25】(1)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2)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助学助考1.学习聚焦——辨正误①中共八大确定党和人民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阶级矛盾,尽快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④1961年实行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⑤“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持续下降。(×)⑥“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都是错误的。(√)⑦“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所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十年是不值得肯定的。(×)2.挖掘教材——学思用①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作了阐释。(摘自必修教材P173)这一方针对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有何影响?提示 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②邓小平说:“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摘自必修教材P179)这些“错误”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实质是什么?提示 表现:“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实质:属于“左”倾错误,经济上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政治上把阶级斗争扩大化。3.必考概念——拓视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积极成果。但是这条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后来经济工作中出现一系列问题,造成了严重后果。知识点二 伟大的建设成就和文化传承的载体1.伟大的建设成就(1)主要成就领域 主要成就工业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农业 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科技 国防 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社会 生活 ①城市化: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了新阶段,1949—1960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比提升为19.7%【链接·选择性必修2·P64】 ②交通建设:汽车业、航空业发展,造船业主要为国防建设服务【链接·选择性必修2·P75—78】 ③文教卫生: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④人才培养: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成长起来时代 精神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链接·选择性必修1·P57】 ①劳模精神: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如孟泰、时传祥、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 ②时代精神: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外交 拓展 ①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国支援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赢得良好国际声誉,出现了与亚非拉各国建交的高潮【链接·选择性必修1·P81】 ②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③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又一次建交高潮 ④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⑤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2)意义: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2.文化传承载体的发展【链接·选择性必修3·P81—85、P88】教育 发展 ①收回教育主权:新中国初期,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②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③教育方针:国家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后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④“文革”时期:教育事业遭到很大破坏,“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制度,教育重新走向正轨文艺 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图书馆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博物馆 ①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②195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建成遗产 保护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专业化的文化保护体系,并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②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公布助学助考1.学习聚焦——辨正误①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经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②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代精神。(√)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关键。(×)④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是影响外交的重要因素。(√)2.挖掘教材——学思用①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摘自教材P177“学思之窗”),这体现了大庆工人怎样的时代精神?提示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②阅读下列图片材料,请你为“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主题设计关键词。提示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石油魂”。③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摘自教材P178)这次会见在中国外交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 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3.必考概念——拓视野①三线建设:指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作出了极大贡献。②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建设主要表现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986年9月28日中央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主题一 艰辛历程——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3年4考]1.全面建设时期经济举措的特点(2023·山东高考,8)2.全面建设时期译著变化的特点(2023·江苏高考,10)3.全面建设时期科技投入变化的原因(2022·湖北高考,9)4.国民经济的调整(2021·天津高考,8)视角1 史料证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特点及影响史料一 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性,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党的任务,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史料二 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项目 1953— 1957年 1958— 1962年 1963— 1965年流入重工业 的资金(%) 38.7 54.9 48流入农业的 资金(%) 7.6 11.4 18.4流入其他部 门的资金(%) 53.7 33.7 33.6思考 (1)根据史料一归纳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有何意义?提示 主张: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意义: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1963—1965年我国资金在重工业和农业领域流动的变化及其原因。提示 变化:流入重工业的资金减少,流入农业的资金增加。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三年经济困难;党和政府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比例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对重工业的投资,加强发展农业。视角2 学者研究——探索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史料 艰苦奋斗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还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新中国成立至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苦奋斗通过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及“两弹一星”精神等建设精神彰显出来。——摘自迟成勇《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内在品质》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建设者表现出来的时代风尚。提示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爱国主义、忘我拼搏、科学求实等。1.历史解释——理解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中共八大的召开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状况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制定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路线和方针。(2)中共八大的主要矛盾理论表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这一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和运用了这一理论。(3)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较好地解决了发展规模、速度与具体国情之间的有机联系。它是中国共产党政治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次贡献。(4)虽然中共八大路线在实际工作中未被真正贯彻,但是历史的发展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深远意义。2.家国情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工匠精神的内涵(1)爱国敬业、服务人民的工匠爱国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都浸润着我国优秀工匠们爱国家、爱人民的政治本色和忠于职守、坚守岗位的职业操守。(2)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工匠担当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工业落后,工匠勇担责任,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建成南京长江大桥,完成“两弹一星”的研制等。(3)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工匠合作精神。实行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互相合作、互相帮助。(4)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敬业乐业、专注专一的品质。(5)刻苦钻研、技术革新的工匠创新精神。主题二 曲折发展——全面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3年11考]1.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创作的特点(2023·全国乙卷,30)2.全面建设时期的交通成就(2023·浙江1月选考,9)3.全面建设时期电影事业的发展(2022·河北高考,9)4.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推广(2022·江苏高考,11)5.新中国初期教育发展的方针(2022·北京高考,9)6.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2022·江苏高考,10)7.《红色娘子军》创作的特点(2021·海南高考,12)8.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代精神(2021·江苏高考,10)9.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特点(2021·湖南高考,11)10.广交会创办的影响(2021·广东高考,10)11.新中国初期教育发展的举措(2021·福建高考,9)视角1 图文证史——三线建设史料 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展开了一场以备战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建,二是迁。一方面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三线地区,在内地建设大型的钢铁、煤炭、水电、机械等工业基地,并修筑成昆、川黔等重要交通干线;另一方面则是将东部地区的工厂企业,科研单位等以“一分为二”或者全迁的方式,或并入内地既有企业,或另建新厂。——徐有威等《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漫画宣传画《支援三线,建设祖国》思考 据史料图文,概括归纳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线建设的重要意义。提示 特点:三线建设由国家主导;集中于中西部地区;“建”和“拆”结合;以重工业(国防工业)为主;规模大;范围广。意义:大批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迁往中西部,推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工业布局;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视角2 学者观点——外交的突破史料一 毛泽东还兴致勃勃地拿起外交部填写的联大表决结果的表决情况,边看边说:“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都当了‘红卫兵’,造了美国的反,在联合国投我们的票,葡萄牙也当了‘红卫兵’。投赞成票的,亚洲国家19个,非洲国家26个。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只有古巴和智利同我们建交,这次居然有17个国家投我们的票,美国的‘后院’起火。”——摘自熊向晖《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史料二 从1969年至1971年夏,美国“跳了一种微妙的外交小步舞”,如通过“巴黎渠道”“罗马尼亚渠道”“叶海亚渠道”等方式,向中国政府传递希望改善美中关系的信息,继之以基辛格秘密访华。对此,中国政府则投桃报李,如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导演“乒乓外交”,等等。美中双方的共同努力,最终促成了1972年2月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和上海公报的问世。——摘编自刘家钦《1972年尼克松访华背景之考察》思考 (1)根据史料一,说明毛泽东为何将英国、法国等国比作“红卫兵”,并指出影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因素。提示 说明:当时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是造反派的代名词;在联大表决中,美国的盟友不顾美国的反对投了中国的票,“造了美国的反”。因素: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第三世界的崛起,亚非拉国家的支持;自身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提升。(2)根据史料二,指出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提示 变化:中美关系逐步缓和,趋于正常化。主要因素:意识形态关系;维护国家利益和战略的需要;国际环境的影响。1.唯物史观——三线建设的认识(1)这是新中国处在各种强大外来势力包围下,举全国之力所进行的一场盛大的自强运动。(2)三线建设,凝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的战略眼光与构思,使新中国有了安全的战略后方,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新中国第一次对西部的开发。(3)三线建设毕竟是在急于备战的特殊情况下仓促上马的,并且受到“文化大革命”及“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因此也存在规划投资综合平衡不够、布局过于分散、盲目追求高速度、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职工生活配套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2.唯物史观——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1)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客观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对联合国的控制作用减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大为加强。(3)直接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历来重视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第三世界国家在第26届联大上大力支持中国。【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74“史料阅读”改编)毛泽东在1961年末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期间讲道:“这十二年,恐怕还是做对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错误占第二位。我们十二年,已经有了两方面的经验……”下列史实属于“这十二年”成功经验的是( )A.中共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C.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的开展D.“三线建设”开发西部地区答案 A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73“历史纵横”改编)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对毛泽东这段话认识正确的是( )A.批评了文艺领域中僵化教条思想B.纠正了对于学术研究的政治干预C.确保了文艺创作持续和长期繁荣D.推动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解放潮流答案 A解析 毛泽东指出“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是“百花齐放”,属于文艺领域,毛泽东这是在批评文艺工作中的僵化教条思想,号召更加丰富多彩的文艺创作,故A项正确;“百花齐放”属于文艺领域,与学术研究无关,故B项错误;仅凭百花齐放方针不能确保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文艺创作方面的方针,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解放无关,故D项错误。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74“学思之窗”改编)毛泽东在某次讲话中说:“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针对这两类矛盾,他指出可以分别采用“专政”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该讲话的重要意义是( )A.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思想基础B.指导中国顺利地向社会主义过渡C.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D.为认识中国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答案 D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77“历史纵横”改编)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三线建设。整个三线建设期间,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 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 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由此可以推知,三线建设( )A.加快了新中国初国家工业化的进程B.确立了中西部工业体系的主体地位C.改变了全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布局D.奠定了中西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答案 D【练·高考真题//明考向】命题点1 中共对经济建设的探索1.(2023·山东高考,8)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A.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B.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C.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答案 A解析 毛泽东在1956年时提出:“国家与工厂的关系”应该是:在国家统一性之下,各生产单位要有独立性,才会促进生产发展。他强调的是适当发挥工厂独立性,提高工厂生产经营自主权,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市场的作用,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与工厂的关系”,而非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C项属于概念混淆,故排除;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个体私营经济是被改造的对象,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命题点2 时代环境对译著的影响2.(2023·江苏高考,10)1956—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译著中,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著作为主,但资本主义国家的著作数量增长很快。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三线建设缺乏专业人才B.科技交流摆脱冷战影响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1956年到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随着中苏关系走向恶化,中国缓和与西方国家关系,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故选C项。1964年到1980年,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时空不符,排除A项;当时科技交流不能摆脱冷战影响,排除B项;中国开展特色外交是手段而非主要因素,排除D项。命题点3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发展的特点3.(2023·全国乙卷,30)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答案 A解析 据材料“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独树一帜”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艺术创作注重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中国特色,探索艺术的民族化道路,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艺术风格,没有体现其商业价值和市场目标,排除B项;电影艺术本身就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排除C项;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D项。命题点4 高校的院系调整4.(2022·北京高考,9)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课。这些高校课程的调整( )A.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B.标志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形成C.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础D.推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答案 A解析 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废除了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加强了在高校中进行马克思主义、革命史的思想教育,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即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故选A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