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34 新时期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 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时34 新时期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 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资源简介

课时34 新时期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
【考点定位】
1.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与选官制度的完善。2.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3.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知识点一 民主建设的发展
1.民主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18—19】
①1982年宪法进一步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如: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等等。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链接·选择性必修1·P76—78】
①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②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被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④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⑤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20】
①概念:依据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②形成:20世纪80年代末,从城市开始,再推广到农村。
2.官员选拔与管理【链接·选择性必修1·P42—43】
(1)干部制度
改革 开放前 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改革 开放后 对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①特点: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 ②成就: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廉政建设取得很大成绩
(2)国家公务员制度
①建立: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②形成: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③完善:2006年以来,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链接·选择性必修1·P20—21】
过程 中共十八届 三中全会 确定目标: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中共十九届 四中全会 发展与完善: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内涵 ①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②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③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意义 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②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而不是多党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属于参政党。(√)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⑤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也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⑥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2.挖掘教材——学思用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42—43)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有何意义?
提示 有利于从源头上确保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
3.必考概念——拓视野
①基层民主制度: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形式及其运作方式,它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方式、方法、程序的总和,是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②中华民族共同体: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
知识点二 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
1.重建与完善(1978年改革开放后)【链接·选择性必修1·P55】
(1)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的法制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依法治国(20世纪90年代起)
(1)提出: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修宪:1994年和2004年,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3.全面依法治国(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
(1)党中央决议
①宪法权威: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权威。
②立法原则: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③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④司法改革:深化司法改革,体现公平正义。
(2)人大立法
①201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②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法制建设为依法治国及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②《民法典》被称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③中共二十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挖掘教材——学思用
自新中国成立至2007年底,我国先后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行政诉讼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物权法等15部法律草案全文公布,征求意见。这一做法有什么现实意义?
提示 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弥补某些方面的不足;有利于群众参加,起到宣传法律的效果。
主题一 创新与完善——新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公务员制度[5年1考]
近现代中国共产党探索历程的探究(2019·上海高考,14)
视角1 学者观点——民主政治与国家治理的完善
史料一 中国当代政治从近现代中承接过来。应该说,从“延安道路”时起,中国便形成这样一种“一元”的政治体系。新中国成立后该体系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改革开放后,其成为中国政治的核心架构。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政党制度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无疑在其中发挥核心的主导作用。
——摘编自刘伟《论当代中国政治的
复合性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史料二 在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在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是理顺“政企”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二是理顺“政社”关系,促进社会组织发育发展,充分激发社会机体活力;三是理顺“党群”关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确保国家“社会公仆”的本质功能。……国家改革的根本价值是推进制度创新与定型,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国家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政治资源和政治动力。
——摘编自包心鉴《新中国70年国家
建设的内在逻辑》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体系有哪些特色。
提示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能够实现自身的改革和完善。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影响。
提示 影响: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国家管理制度,激发了社会活力;夯实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保证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促进了国家治理的创新,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视角2 学者观点——现代中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
史料一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需要担任更多的服务角色,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与此同时,政府派遣了大批人员考察包括公务员制度在内的西方的政治制度。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公务员制度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其内容规定,公务员制度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
——摘编自解舒晴《中美两国公务员
制度比较研究》
史料二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国特色的法制化的国家机关人事管理制度的确立,这对于贯彻与实现党的基本路线,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浅析中国公务员制度》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现代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原因。
提示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扩大的需要;传统干部制度的局限;党和政府对改革人事制度的重视;学习借鉴西方制度。
(2)依据史料二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的意义。
提示 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组织保证;为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提供有效保障;对国家机关的民主化、科学化与法制化建设起了促进作用。
1.家国情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2.历史解释——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
(1)不同:西方实行政治中立,中国坚持党管干部;西方实行“两官分途”,中国二者不分;西方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中国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西方文官终身任职,中国公务员有辞退机制。
(2)相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对职位进行分类;广泛使用“考绩制”。
主题二 基础与保障——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5年1考]
新时期法制体系的完善(2020·北京高考,10)
视角1 学者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史料一 1979年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逐步走上平稳化、正规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满足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需要的民商经济法律制度……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摘编自张晋藩《法治的脚步:
回顾新中国法制60年》
史料二 到2010年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 600多件。至此,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
——摘编自张金才《近十年来中国法制
建设的历程及成就》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新发展。
提示 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要意义。
提示 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视角2  学术研究——新时期的法治建设
史料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摘自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宪法在建设法治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示 地位: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途径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而宪法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作用:政府只有依宪行政,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才能真正建立法治国家。
历史解释——现代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经验
(1)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主法制的阶级性决定了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置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
(2)民主法制建设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服务。
(3)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抓好立法、司法、普法、执法与守法的每一环节,同时把民主法制建设与制度建设、人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5)立足中国国情,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制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43“学思之窗”改编)201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修订)颁布,其中的第四章第二十三条规定: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此法案的推行(  )
A.标志着公务员考试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
B.确保公务员队伍的廉洁自律
C.有利于解决公务员制度设置不科学问题
D.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的录取“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有利于解决公务员制度设置不科学的问题,C项正确;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和公务员考试进入法制化轨道,排除A、D项;法律规定不能确保公务员队伍的廉洁自律,排除B项。故选C项。
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6“教材知识”改编)2018年我国正式确立宪法宣誓制度。下表是国家工作人员就职宣誓词。这意味着(  )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①坚持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
②我国重视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③每个国家公职人员都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
④敬重宪法捍卫宪法是我国的一种社会常态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定职责”说明有利于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体现我国国家治理能力,故①正确;“履行法定职责”说明有利于增强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故②正确;从一点一滴做起,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材料无关,故③错误;“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说明通过庄严的仪式、郑重的誓言,将会使学习宪法、敬重宪法、遵守宪法、捍卫宪法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命题点1 新时期法治建设的特点
1.(2018·浙江4月选考,1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  )
A.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D.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答案 A
解析 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故选A项。B项是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排除;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邓小平的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C项错误;经济特区的设立开始于1980年,D项错误。
命题点2 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2.(2020·北京高考,10)下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  )
通过年份 文件名称
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20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005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2005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 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答案 D
解析 据表格中信息可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多颁布相应的法律和条例,着力于完善相关法制体系,故选D项。材料着力于完善相关法制体系,非加强政治制度建设,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舆论监督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探索民主管理机制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