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35 新时期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经济生活和文化传承 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时35 新时期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经济生活和文化传承 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资源简介

课时35 新时期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经济生活和文化传承
【考点定位】
选择性必修
1.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演变历程。 2.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链接·选择性必修1·P57—59】
1.改革开放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设(1978年—21世纪初)
(1)背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
(2)主要活动
①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②20世纪90年代,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内容的创建活动。
③1994年,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④2001年,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2.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形成:2006年提出,2012年十八大进一步提炼形成。
(2)内容
①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②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③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模范人物:杨善洲、黄大年等一大批模范。
(4)时代精神:热爱祖国、奉献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等。
知识点二 现代中国的税收与社会保障
1.关税与个人所得税【链接·选择性必修1·P96—97】
(1)关税: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一系列海关及关税法律、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2)个人所得税: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个人所得税法》,此后经数次修订完善,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2.社会保障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7—108】
(1)新中国初期:1951年,政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2)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3.医疗卫生建设【链接·选择性必修2·P88—91】
(1)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网络、法律法规、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等。
(2)医疗服务职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药品供应体系、医疗扶贫等方面不断发展。
(3)医疗保障体系:建立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使全民病有所医。
4.粮食和食品安全【链接·选择性必修2·P16—17】
(1)1996年,发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此后,制定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2)200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粮食安全。
知识点三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教育事业【链接·选择性必修3·P82】
(1)教育政策: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2)教育成就:各类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
(3)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2.博物馆:2003年,正式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链接·选择性必修3·P85】
3.文物保护【链接·选择性必修3·P88—90】
(1)1982年,通过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
(3)1987年,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2004年,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5)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6)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②2017年,中共十九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完善关税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④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保障人类的健康起到关键作用。(√)
⑤1983年,邓小平提出“科教兴国”的教育指导方针。(×)
⑥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同时也有地域性和民族性带来的独特价值。(√)
⑦中国重视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责任担当。(√)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阅读选择性必修1教材P96“学思之窗”。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请回答实施这一措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
②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向许多非洲国家派出大批医疗队,使得非洲一系列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91)中国政府的责任和担当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 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
③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86)近代以来的博物馆具有怎样的职责?
提示 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④昆曲,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约在元朝末期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2001年5月昆曲成为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9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 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3.必考概念——拓视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成果。表现在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劳动人民所享有,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主题一 现代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关税改革[3年3考]
1.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2022·天津高考,9)
2.新时期体育精神体现的时代特征(2022·湖北高考,10)
3.女排精神的影响(2021·湖北高考,10)
视角1 史料证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史料 1980年8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反对资产阶级思想侵蚀和肃清政治思想上的封建余毒的历史性任务。同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批判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思潮,打击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反革命活动,对全国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发生了重大的良好影响。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
的决议》(1981年)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中央倡导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提示 贯彻解放思想的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全国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推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前进。
视角2 问题探史——现代中国关税制度的特点
史料 现代中国关税制度的演变
思考 根据史料图文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现代中国关税制度演变的特点。
提示 从巩固国家统一、巩固政权角度出发;关税制度逐渐法制化;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而逐步完善。
唯物史观——关税政策的影响因素
(1)国家主权是否独立。主权独立国家可以自主确定本国的关税政策,主权受到破坏的国家无法自主决定本国的关税政策。
(2)国家经济实力。关税政策与国家经济实力密切相关,国家经济实力的变化影响关税政策的调整。
(3)经济理论的影响。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国家奉行的经济理论影响其关税政策。
(4)国内外经济形势。关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调整。
(5)国家利益。国家政策服务于本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决定关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主题二 保障与传承——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保障与文化传承[3年3考]
1.现代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2023·浙江6月选考,9)
2.中共重要会议与社会保障制度(2022·湖南高考,10)
3.高考制度恢复(2022·浙江6月选考,14)
视角1 学者研究——现代中国的医疗卫生
史料 1978年后,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逐步恢复,停滞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重建。1993年后,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政策文件,涉及社会救济、养老改革、住房改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改革等多个方面,极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以及失业、工伤等保障制度政策的完善,扩大了各项保险的覆盖范围。
——摘编自朱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
保障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医疗制度改革的特点。
提示 特点:重视对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保障覆盖面和受益人群范围逐步扩大;政府注重利用法律法规保障民众基本权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提高。
视角2 史料证史——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史料 
1949年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教育“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1957年 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5年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改革的重点是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扩大高校自主权,开放社会力量办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编自蒋纯焦《新中国70年教育的
发展历程》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新中国教育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
提示 特点: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时代性。因素:时代的需求;经济发展水平;政权性质;国家政策。
视角3 学者观点——现代中国博物馆与文化传承
史料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第一个大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国博物馆学科建设逐步完善……国家文物局、各地区文物主管部门相继组织各类文物培训班。……从2008年起,全国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新技术成果的应用,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博物馆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陈卓《中国博物馆事业的
发展与现状分析》
思考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博物馆的发展变化及其意义。
提示 发展变化:党和政府推动其快速发展;博物馆开始走向大众,融入人民生活;博物馆免费开放;博物馆建设呈现新趋势,融入高新科技。
意义: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历史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转折
(1)第一次转折: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我国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2)第二次转折:实现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是教育地位作用的提升,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
(3)第三次转折:实现教育为计划经济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体制的转型和创新,我国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4)第四次转折:实现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这是教育发展方式的变革,推动我国教育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这个转变仍在继续进行之中。
2.家国情怀——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1)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2)从历史层面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记录和传承文明发展史,以史鉴今。
(3)从社会发展层面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基本素材,继往开来,为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4)从经济层面看,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在扩大对外交流、发展文化旅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世界意义: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以及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8“教材知识”改编)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中共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A.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B.弱化爱国主义教育
C推动社会风气异变 D.提高公民文化素养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1994年……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中共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反映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在与时俱进,内涵在不断丰富发展,A项正确;根据材料“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反映出爱国主义教育一直被重视,排除B项;“异变”一词表述模糊,看不出社会风气到底是变好还是变坏,排除C项;公民文化素养主要是通过教育来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2.(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90“学思之窗”改编)2018年9月启动的“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强调“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在修缮过程中进行古建筑传统修缮技艺传承”。这体现了对文物古迹保护要遵循的原则是(  )
A.完整性 B.合理利用
C.原真性 D.慎重重建
答案 C
3.(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92“问题探究”改编)“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对文物的保护,我们应该(  )
A.使文物“世界共有”,实现全球保护
B.盘活文物资源,开展研究性保护
C.让文物“躲进小楼”“深藏深宫”
D.强化市场经营机制,推动文化工作产业化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保护文化和文物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当把保护放在首位,开展研究性保护,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故选B项;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所体现的文化和科学成果作为精神财富是属于全世界的,但具体到每件文物本身则只能属于它的国家甚至个人,必须将精神财富与物质所有权分开,排除A项;文物可以反映一定的历史史实,不能将其“藏”起来,排除C项;文物保护工作不是经济活动,而是文化活动,是不以追求盈利为目标的社会公益事业,排除D项。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命题点1 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
1.(2022·天津高考,9)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军人朱伯儒奉献自我、温暖别人,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A.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B.立足法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效巨大
D.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
答案 A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五讲四美三热爱”是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蒋筑英、朱伯儒的事迹正是其典型体现,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故选A项。材料并未体现立足法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排除B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效巨大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排除D项。
命题点2 新时期的社会保障
2.(2022·湖南高考,10)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 D
解析 “待业保险”制度是一种覆盖范围仅限于国营企业且保障层次很低的失业救济制度,仅仅是为了解决失业者最基本的生活困难。实行“失业保险”制度表明我国已能实事求是地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失业现象,摆脱了旧有观念的束缚,依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寻找多种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使失业保险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可见思想解放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D项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