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44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贸易网的雏形【考点定位】中外历史纲要 选择性必修1.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全球性物种交流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2.新航路开辟与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的形成及贸易格局的变化。 1.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徙与族群变化、食物物种交流及文化认同。 2.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形式、交通商路及商品文化交流的影响。知识点一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1.人口迁移:美洲族群变化【链接·选择性必修3·P38-39】(1)变化族群变化 原因 族群现状印第安人锐减 殖民掠夺和传染病 秘鲁等国印第安人较多,美国“保留地”黑人族群出现 殖民者贩卖黑奴 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占多数白人族群出现 欧洲移民涌入 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大多数混血族群出现 美洲各族群交融 混血人种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2)影响①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混血人种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②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2.物种交流【链接·选择性必修2·P8-12】(1)美洲物种的外传①玉米: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明朝时传入中国,到鸦片战争前,玉米种植遍布全国。②马铃薯: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③番茄: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作食用栽培;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④辣椒: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明朝时,传入中国。(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①欧亚作物的传入:小麦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②禽畜的传入: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美洲,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3)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积极性 ①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②改变了当地的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影响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③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发展消极性 ①马、牛、羊来到美洲,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 ②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③中国引入玉米、甘薯扩大了耕地面积,导致了水土流失3.疾病的传播(1)因素: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2)表现: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3)影响: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使得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助学助考1.学习聚焦——辨正误①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形成了新的族群。(√)②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是混血人种。(×)③新航路开辟后,亚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等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非洲、美洲等地。(×)④美洲物种的传播路线是先传播到亚洲,后来传播到欧洲和非洲。(×)⑤新航路开辟后,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和鸡、牛、羊等禽畜传入美洲。(√)⑥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⑦食物物种交流深刻影响了全球农业和世界人民的饮食生活,推动了农业物质文明的发展和饮食革命的发生。(√)2.挖掘教材——学思用①阅读选择性必修3教材P38“学习聚焦”:美洲的人口结构为什么会发生改变?提示 主要原因是欧洲殖民者的入侵。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因为屠杀、奴役、传染病,导致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二是大量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三是欧洲白人因为种种原因进入美洲。②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包含了阿兹特克文化遗址、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现代化的建筑。(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39)这体现了美洲文化的什么特点?提示 融合多种文化因素。③阅读选择性必修3教材P39“学思之窗”: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有什么影响?提示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侵略活动带来了欧洲宗主国的文化,他们的文化在殖民地得到发展。同时,印第安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也得以保存。美洲出现了以欧洲宗主国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④陈世元在《金薯传习录》中记载:“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9)依据材料,说明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提示 明朝时福建商人陈振龙从吕宋(今菲律宾)带回中国并传播。知识点二 全球贸易网的初步形成1.商品种类增多(1)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香料大量涌入欧洲等地。(2)16世纪起,奴隶也成为贸易商品。(3)18世纪后期开始,英美等国商人开始向中国贩运鸦片。2.商品的世界性流动(1)印度洋贸易: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出现在印度洋的贸易中,并且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2)大西洋贸易欧美贸易 欧洲人将手工制品运到美洲出售,换回南美洲的贵金属、蔗糖和烟草三角贸易 欧洲商人把欧洲生产的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然后把非洲黑人运到美洲卖为奴隶(3)太平洋贸易①葡萄牙:形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并参与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获取大量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②西班牙: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3.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链接·选择性必修2·P43】(1)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里斯本、塞维利亚、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2)新的亚洲贸易中心的形成: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南亚、东南亚、东亚,展开了激烈的商业竞争。果阿、澳门、长崎、马尼拉等地成为国际贸易的枢纽。4.商业经营方式变化【链接·选择性必修2·P43-46】经营方式 主要史实商品 交易所 1531年,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创立银行 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是最早全面发挥中央银行各项职能的银行证券 交易所 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百货公司 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有限责 任公司 1892年,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 贸易公司 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国家给予其种种特权,在世界各地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5.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1)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贸易中居主导地位。(2)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的主导地位,被称为“海上马车夫”。(3)17世纪下半期:英国打败荷兰等国,逐渐控制了海上贸易。 助学助考1.学习聚焦——辨正误①17世纪时,海上贸易几乎被英国垄断。(×)②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③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各地的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④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转移,商业经营方式和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相应的变化。(√)⑤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2.挖掘教材——学思用①1602年,荷兰的大商人集股组成海外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该公司享有贸易垄断权,有权代表国会对外宣战、在殖民地发行货币和任命官员等。(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44)说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实质。提示 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工具。②17世纪时,海上贸易几乎被荷兰垄断。各地的商品,如挪威的木材、东南亚的香料、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大部分由荷兰商船转运。(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42)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提示 荷兰的交通运输业发达,商业贸易繁荣,是商业资本主义的典型。3.必考概念——拓视野①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交流。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的开始,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引发了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②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东起墨西哥西岸的阿卡普尔科,西至菲律宾的马尼拉,每两年往返一次。大帆船贸易促进了太平洋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贸易,美洲的玉米、烟草、花生、番茄等作物传入中国和亚洲。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的工艺美术对美洲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③英国东印度公司:1600年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许可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除了贸易独占权外,它还是拥有军队,在殖民地建立政府机构,对殖民地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以及贩卖奴隶、鸦片的军政经合一的殖民机构。主题一 碰撞与交融——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3年3考]1.全球物种交流的影响 (2023·浙江6月选考,19)2.西方殖民扩张与族群的变化 (2022·福建高考,13)3.近代世界物种交流的表现 (2022·山东高考,11)视角1 史料证史——近代以来美洲的人口结构史料 南北美洲的移民分布(单位:百万)白人 黑人1835年 1935年 1835年 1935年北美洲 13.8 124.3 2.6 12.4中美洲 1.9 6.9 2.7 8.4南美洲 2.9 40.9 4.5 18.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以来美洲人口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提示 特点:印第安人大幅减少,移民总数增长迅速;美洲人种走向多样化。成因:新航路开辟后,黑奴贸易与殖民扩张使人口迁移规模扩大;屠杀、奴役和疾病等多种因素使印第安人人口锐减;北美相对稳定的环境吸引大量外来移民。视角2 名家说史——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史料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等。——摘编自[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物种交流的特点。提示 种类多;以食物为主;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各洲;双向交流,有美洲作物品种外传,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视角3 问题探史——物种交流的影响史料 植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大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提示 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高产作物的交流与广泛种植为世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食物保障;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传染病的传播导致美洲等地原住民大量死亡。1.历史解释——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1)欧洲具有主导性:伴随着欧洲的殖民掠夺进行。(2)内容具有丰富性: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3)范围具有全球性: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4)结果具有双重性:不仅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也给美洲带来了灾难。(5)时间具有长期性: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殖民扩张开始了物种大交流。时至今日,世界各地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仍然在进行。2.历史解释——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1)影响了全球农业和世界人民的饮食生活,推动了农业物质文明的发展和饮食革命的发生。(2)高产作物的交流与广泛种植为世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食物保障。(3)推动了欧洲和世界财富的巨大增长,为欧洲在18世纪中期以后取得全球政治、经济、军事优势打下了基础。(4)推动了地区经济模式的转变与全球分工发展。近代殖民活动中,西方殖民者在殖民地种植经济作物,改变了当地的经济模式,影响全球分工格局。主题二 重心转移——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3年4考]1.商品世界性流动的原因 (2023·海南高考,11)2.英格兰银行的成立 (2023·浙江6月选考,13)3.殖民扩张与东印度公司的影响 (2022·全国甲卷,33)4.海外贸易的影响 (2022·广东高考,12)视角1 全球视野——商品的全球性流动史料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中南美洲成为全世界的蔗糖生产中心。起先是在西班牙殖民地牙买加等岛屿,然后转移到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巴西。17世纪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建立种植园,成千上万的非洲黑奴被贩运到此。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蔗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商品,在美洲生产、在欧洲销售。18世纪之后,在英国,糖已经从一种奢侈品和稀有品变成一种日用品和必需品。——摘编自[日]北川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等思考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中南美洲甘蔗种植业的特点及其影响。提示 特点:实行大种植园制;使用黑人奴隶劳动;形成单一产业结构。影响:推动三角贸易(世界市场)的发展;蔗糖的价格下降,成为欧洲民众日常生活消费品;破坏了拉美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洲文明的倒退。视角2 学者观点——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史料 文艺复兴时期,越来越多的商人组成商业公司,当时出现的“孔佩尔”和“毛恩”股份集团,阿尔贝蒂、佩鲁齐和美第奇等大银行和大公司是杰出的代表。当时商人群体中流行的格言是“尽量不要使你的钱成为死钱”“行动迅速是财富的母亲”。西欧商人为了国际贸易的便利,组织商业公会,建立国际市集和国际市场。文艺复兴中后期,西欧商人积极参与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等重大历史事件,充当了西欧封建庄园体制的挑战者和掘墓人。——摘编自陈华东《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商人》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欧商人的经营特点及其社会作用。提示 特点:西欧商人公司化经营;奉行牟利、实用的理念;经商范围侧重于国际贸易。社会作用:促进经营方式的转变;推动了新航路开辟;推动了重商主义的形成;促进文艺复兴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冲击封建统治,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视角3 史料证史——全球贸易网初步形成史料 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引起了商业革命,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对亚洲航线的寻找,把他们带到了西半球和辽阔的太平洋,使他们能够把世界各地区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粮食作物、牲畜品种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影响着全世界。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态,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加速了世界人民的交融。——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革命”变化的表现。提示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1.历史解释——全球航线开辟引发商品世界性流动的表现(1)市场空间范围扩大: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达。(2)市场贸易商品种类增多:美洲的玉米、烟叶、蔗糖和马铃薯,亚洲的香料、丝绸、茶叶,非洲的珍珠等,都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3)市场联系便捷:直接沟通世界的新航路,使商品运输的速度和运载量迅速扩大。(4)市场资本总额和贸易总额增长:新航路开辟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商业资本增多。(5)市场维护机制初建:新航路开辟后,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2.唯物史观——近代商业贸易与工业革命的关系(1)商业革命推动了技术革新和组织形式的创新。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手工工场必须要改善其组织形式与技术革新,这为工业革命的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2)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需的大量资金。商业革命期间,通过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欧洲赚取了丰厚的利润,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3)商业革命刺激了人文主义的发展,渴望得到财富的精神成为社会思潮,这为工业革命开展提供了精神支持。(4)商业革命期间建立的许多商业经营形式,如股份制公司、银行等,为工业革命开展提供了许多借鉴和便利。(5)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在全世界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推动了商业革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发展。【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1.(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41“教材知识”改编)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对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据估计,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死于传染病。这一事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A.重新联结传统商路B.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完全形成C.世界市场开始形成D.欧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造成对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可知疾病导致美洲地区的土著人相继死亡,进而减轻了他们对欧洲殖民主义者的抵抗,使欧洲殖民主义者迅速建立起对美洲的殖民统治,故选D项;传统商路主要指的是欧洲和亚洲之间的丝绸之路,与美洲无关,排除A项;国际劳动分工的格局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开展而逐步形成的,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排除C项。2.(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43“教材知识”改编)16世纪晚期,西班牙殖民者通过利用菲律宾同中国的贸易,实现了西班牙经菲律宾与拉美的贸易,这一过程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其主要表现为西班牙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这被称为“丝银对流”。“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B.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C.加速了美洲生产方式的改变D.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 B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班牙等国商人用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可以使得白银流入中国,有利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价格革命是指大量贵金属的流入造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与材料题意不符,排除A项;“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并不能造成美洲生产方式的改变,排除C项;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3.(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44“史料阅读”改编)1600年,《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规定:(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团体,在任何时候都是以伦敦公司和印度总督的名义在印度群岛进行贸易。他们及其后继者在法律上都有权拥有、购买、接收和保留土地、租金、特权、自由、管辖权、特许经营权以及任何种类的财产继承权。由此可知,东印度公司( )A.适应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B.垄断了英国与东方的海外贸易C.是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工具D.巩固了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600年,英王给予东印度公司种种特权,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对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A项正确;垄断了英国与东方的海外贸易与“在印度群岛进行贸易”不符,排除B项;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后,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而此时英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排除C项;18世纪,英国才确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练·高考真题//明考向】命题点1 西班牙殖民扩张对美洲族群的影响1.(2022·福建高考,13)16世纪,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后极力推广天主教,排斥当地宗教信仰,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对。17世纪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达卢佩圣母像却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据此推知,西班牙的殖民( )A.改变了区域人口结构 B.摧毁了美洲本土文化C.影响了欧洲宗教改革 D.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答案 A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16世纪初,西班牙开始侵入墨西哥。西班牙以天主教圣母形象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达卢佩圣母像,来极力推广天主教与墨西哥本土宗教信仰,反映了西班牙殖民势力的持续侵略改造着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改变了墨西哥人口结构,故选A项。瓜达卢佩圣母像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欧洲宗教改革,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征服墨西哥,排除D项。命题点2 近代英格兰银行的成立2.(2023·浙江6月选考,13)1694年,英格兰银行获准成立,在伦敦商人中大受欢迎,但贵族却对它不感兴趣。尽管英国国王带头认股,成为最早的一批股东,但贵族院却只有两人追随其后。直到1749年,一位英国政党领袖还说:“国家是一条船,地主是船主,商人只是乘客。”这说明( )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还未确立B.银行的商业经营方式最早出现于英国C.新的资本价值观念尚未普及D.“光荣革命”改变了英国的政权结构答案 C解析 据材料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以及殖民扩张,新的经营方式出现,英格兰银行就属于其中的佼佼者,但是英国的贵族并不热心于参股英格兰银行,这说明新的资本价值观念尚未普及,英国的贵族依然热衷于传统的投资,故选C项。命题点3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3.(2023·海南高考,11)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答案 C解析 材料描述了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的传播及其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使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的过程。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全球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扩张及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技术进行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关,这些都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故选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