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46 近代西方的民族国家、科学革命与文化传承【考点定位】中外历史纲要 选择性必修近代科学的兴起及西方的科技成就。 1.近代西方王权专制与民族国家的形成。 2.近代西方文化传承的载体与文化传播。知识点一 近代西方的民族国家【链接·选择性必修1·P69-70】1.王权专制(1)背景(2)表现2.民族国家(1)形成(2)表现: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3)特点: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知识点二 近代西方的科技成就与文化传承1.近代科学兴起(1)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2)成就①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地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②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意义①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②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2.近代西方文化传承的载体(1)近代大学教育【链接·选择性必修3·P80】①历程古希腊 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法国 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德国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美国 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②评价: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2)印刷书、图书馆及博物馆【链接·选择性必修3·P83—85】印刷书 代表 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整合多项技术,采用金属活字印刷意义 ①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印刷书,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②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 历程 ①图书馆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 ②中世纪,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 ③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作用 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博物馆 代表 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作用 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助学助考1.学习聚焦——辨正误①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②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民族国家发展为专制王权国家。(×)③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了英法两国民族意识的觉醒。(√)④欧洲中古时期民族主义往往与王权联系在一起,王权加强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⑤法国大革命时期,民族主义成为发动群众的重要工具,法国民族国家意识强化。(√)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促进了欧洲其他地区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发展,特别是意大利、德意志地区。(√)⑦近代德国建立“大学区”制度,法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⑧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大众的职能。(√)⑨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改变了自中世纪以来人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⑩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2.挖掘教材——学思用①1337—145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69)这场战争对法国有何积极影响?提示 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唤醒了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振奋了民族精神。②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一些国家的军队侵入法国。法国人民群情激愤,纷纷组织义勇军开赴前线。马赛的义勇军高唱着《马赛曲》奔向巴黎。(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70)《马赛曲》在当时的法国起到什么作用?提示 鼓舞法国人民的斗志,激发他们的国家意识,促进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3.必考概念——拓视野①民族国家:指欧洲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民族国家主权独立,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法国大革命后,欧洲专制王权国家逐渐演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②公共图书馆:指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主题一 国家认同——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3年2考]1.民族国家主权意识的形成 (2023·湖南高考,14)2.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 (2022·河北高考,12) 视角1 学者观点——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史料 在中世纪时的西欧,由于基督教文化共同体的长期存在和封建割据,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淡漠,同时国家也没有明确的主权。14—15世纪……王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代替了地方分权。从15世纪末开始,民族国家开始形成,国王成为认同的象征,共同的经济制度、以相同法规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的形成使民族国家的根基不断巩固。——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世纪推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因素。提示 历史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阶层(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专制王权的兴起;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影响;民族意识增强;共同的经济制度、相同法规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的形成。视角2 学者研究——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特征史料 近代出现的民族国家是指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与传统的帝国或王国不同,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乃是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体。因此,从一个民族构成政体,或者由数个民族经同一共享的政体构成的国族,都是民族国家的可能结合形式,其基本特征包括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中央集权制、主权人民化、国民文化的同质性、统一的民族市场等。——摘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思考 根据史料中的理论,运用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的德国不是一个民族国家的依据。提示 当时的德国由许多独立自治的邦组成,没有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未建立起中央集权制,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市场等。1.唯物史观——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形成的推动因素(1)专制王权的兴起。专制王权兴起,打破了以贵族为中心的政治格局,推动了近代国家形态的出现。(2)战争唤醒了民族意识。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超过了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3)民族语言的使用。英语、法语等民族语言的地位逐渐上升及广泛使用,增强了国民文化的同质性。(4)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的影响。宗教改革使世俗权力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启蒙运动使自由平等的思想广泛传播,进一步催生了民族国家。(5)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力量不断壮大,为民族国家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6)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给西方带来巨大利益,极大地刺激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2.历史解释——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特点(1)这些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则是由多个民族组成。(2)民族国家主权独立,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度提高,有共同的地域、国民语言、国家体制和民族认同感,民众具有爱国主义精神。(3)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等。(4)随着王权国家的出现和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出现了国际法和外交制度。(5)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统治,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6)萌生了爱国主义精神。主题二 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传承[3年5考]1.西方印刷书的发明 (2023·浙江1月选考,14)2.科学革命的影响 (2022·重庆高考,13)3.近代科学家的成就 (2022·广东高考,11)4.近代早期意大利的教育特点 (2021·辽宁高考,12)5.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 (2021·江苏高考,13) 视角1 学者研究——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史料 从15世纪末起,近代自然科学开始产生。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既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内容,它是科学技术史上一场重大的革命。人文主义者对天主教会和神学的攻击,提倡理性和科学,冲破神学的长期禁锢,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许多优秀的自然科学家,为坚持科学和真理,敢于向神学挑战,同神学决裂,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重大成果。——孔祥民《世界中古史》思考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科学革命兴起的原因。提示 社会生产发展的结果;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人文主义者提倡理性和科学冲破神学的长期禁锢;许多优秀的自然科学家敢于向神学挑战,不断研究。视角2 学者观点——近代西方大学的兴起史料 西欧大学兴起于11世纪新兴商业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课程有法学、医学、神学,神学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中世纪大学最为重要的使命是教学。它的任务是保存和传递现有文化,而非创造文化。欧洲中世纪大学思想氛围的变化以及大学所处的西欧社会环境的变化,促成欧洲大学大约自1500年后民族化、国家化的使命的形成,为国家培养急需的人才和合格的公民。大学教育……将自然科学纳入了授课内容。18世纪,大学从教会主义转向了现世主义……大学的职能也开始由传授知识向科学研究的方向转化。——摘编自周廷勇、熊礼波《西方大学使命的变迁及其历史效果》等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1世纪到18世纪西欧大学教育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提示 变化:教学内容由以神学内容为主到纳入自然科学内容;主要使命由教学转向国家培养合格公民;职能由传授知识向科学研究的方向转化。原因:欧洲中世纪大学思想氛围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兴起;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视角3 学者研究——博物馆与文化传承史料 1759年,大英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并注重对世界各国物质文化的收藏和展示;法国大革命成功后,原为皇宫的卢浮宫开放为公共博物馆,这里成为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公共教育的场所。拿破仑在征服欧洲的过程中,把所占领地区的艺术品运到卢浮宫,以展示法国的胜利和力量,博物馆不再只是知识的代表,而且也成了国家强盛的象征。经过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的发展,公共博物馆在工作模式上逐渐成熟,理念也渐渐形成。——摘编自宋向光《面对变革世界,营造美好生活——公共博物馆与社会文明发展》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博物馆发展的意义。提示 ①有利于促进文物的收藏和保护;②有利于推动知识的传播、科学的普及;③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1.唯物史观——科学革命促进了新的思想解放(1)天文学革命打破了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支柱之一——“地心说”,给神学以极大冲击。(2)牛顿用数学的研究方法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3)促进了哲学的变革与发展,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4)对资本主义社会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此人类的思维更加科学化,文明发展加速化。2.历史解释——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历史作用(1)实物资料的保存。使大量作为文明传承载体的书籍,具有重要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自然标本得到了有效的保护。(2)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图书馆、博物馆不仅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而且提供的知识内容也具有多样性。(3)科学研究。图书馆、博物馆是科研事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文字、实物资料。(4)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随着图书馆、博物馆服务公众职能的发展,它们越来越成为人们文化休闲、补充知识的好地方。【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1.(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83“教材知识”改编)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这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谷登堡的这项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答案 A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A项正确;谷登堡开始用金属活字印刷书籍,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分科教育无关,排除C项;仅凭材料内容无法得出采用金属活字印刷术会促进图书馆诞生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70“教材知识”改编)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逐渐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这反映出( )A.民族认同观念的强化 B.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C.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欧洲语言的书面化答案 A解析 据材料“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可知当时英国和法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民族语言的广泛使用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观念,故选A项。3.(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49“教材知识”改编)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马丁·路德撰写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廷推销赎罪券的欺骗行为。二者所代表的运动都( )A.否定了基督教的教义B.推动了思想进一步解放C.推动民族国家的建立D.要求摆脱专制王权统治答案 B【练·高考真题//明考向】命题点1 近代欧洲国家的主权意识1.(2023·湖南高考,14)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这一现象反映( )A.近代地形勘测技术的进步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C.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D.地图是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答案 B解析 材料中各国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表明17世纪后期的欧洲国家对本国领土主权的重视,体现了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故选B项。地形勘测技术的进步是表象,“反映”问的是本质,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出版地图是争端解决的结果,而不是争端解决的依据,排除D项。命题点2 近代意大利的社会特征2.(2022·河北高考,12)15—16世纪,意大利学者将历史研究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主张通过建立君主政权实现国家统一,并对未来意大利的政体提出了设想。这种观念( )A.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兴起B.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C.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D.促进了浪漫主义的形成答案 B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1494年爆发了意大利战争,到1559的长达六十五年的岁月里,欧洲强国在意大利的土地上发动了不计其数的大小战役来瓜分和侵略这片富庶的土地,战争结束之后,意大利依旧处于分裂的局面,材料“15—16世纪”,意大利学者“主张通过建立君主政权实现国家统一”,正是这种背景下民族意识觉醒的体现,故选B项。命题点3 近代科学的兴起3.(2022·重庆高考,13)11世纪以来,人们认为君主具备手到病除的神性。君主的触摸可以治愈各种疾病,尤其是被称为“国王病”的淋巴结核。君主触诊成为备受珍视的仪式,成为君主威望的象征。到牛顿和洛克的时代,就像占星术和炼金术突然间风光不再一样,触诊也几乎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A.科学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君权观念B.近代医学进步攻克诸多传染疾病C.君主权力运行受到法律严格限制D.科学宇宙观动摇了教会神圣地位答案 A解析 紧扣题干可知,材料前面强调11世纪以来,君权对于世俗世界生活的巨大影响,后半句强调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以及启蒙运动之后,君权的影响力在消减,故选A项。近代科学的进步能促进医学进步但未在题干中提及,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法律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教会影响,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