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60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考点定位】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及影响,认识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及特点,认识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知识点一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1.国家的宏观调控2.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背景: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获得了一定的发展。(2)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3)意义:是一场信息技术革命,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3.社会结构的新变化(1)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表现4.“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1)“福利国家”①含义: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②影响: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也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③调整:20世纪70年代,减少福利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改革”的内容之一。80年代,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2)社会运动①原因: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②表现: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反越战运动等。助学助考1.学习聚焦——辨正误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无法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调整以计划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向着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④社会福利政策是资本主义市场自发调节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⑤“福利国家”建立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⑥黑人民权运动激发了新时期美国社会的民主和自由斗争。(√)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新变化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挖掘教材——学思用①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摘自必修教材P116)为应对这一不利局面,西方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提示 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战后协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华盛顿。(摘自必修教材P117)这两大组织成立后,最大的受益者是哪一国家?提示 美国。③1963年8月28日,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发表著名演讲,希望有一天美国人都能在平等与友爱中生活。(摘自必修教材P119)这次集会有何意义?提示 进一步推动了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3.必考概念——拓视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其特点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知识点二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1.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发展①成就: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②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2)改革赫鲁晓 夫改革 内容 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农产品收购制 ③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评价 ①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③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勃列日涅 夫改革 内容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评价 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戈尔巴乔 夫改革 内容 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但改革成效甚微 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③意识形态: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结果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最终造成苏联的分裂(3)解体: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2.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建设:在苏联的帮助下,东欧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但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改革(3)剧变: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3.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1)目标:中国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2)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助学助考1.学习聚焦——辨正误①赫鲁晓夫改革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②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③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照搬苏联模式,埋下了隐患。(√)④苏联和东欧国家开始改革,但终因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而失败,引发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⑤戈尔巴乔夫力图通过更为彻底的改革来振兴苏联,但由于后期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⑦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挖掘教材——学思用①苏联共产党……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因为重工业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切部门、加强我们祖国的国防、增进人民福利的基础。(摘自必修教材P123)据此指出苏联社会经济建设有何特点?提示 优先发展重工业。②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改革的《行动纲领》,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等。(摘自必修教材P125)这次改革的结果如何?提示 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改革。3.必考概念——拓视野新经济体制:全称“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的新体制”,即苏联在工业企业中实行的以利润为核心的管理制度。柯西金于1965年在苏共中央九月全会上首次提出。同年10月,苏联政府正式决定推行新经济体制。它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益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主题一 调整与变革——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年6考]1.二战后美国社会保障的特点(2023·浙江6月选考,15)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2023·广东高考,16)3.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的社会变化(2023·浙江1月选考,17)4.二战后美国种族歧视问题(2022·全国甲卷,35)5.联邦德国社会保障政策的目的(2022·湖北高考,16)6.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2021·海南高考,19)视角1 学者研究——国家宏观调控史料 “经济计划化①”,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进行综合性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对协调和稳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通过采购订货和刺激消费②……保证了市场的稳定和扩大;同时通过国内干预和国际联合,调整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政策,降低关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客观上不仅有利于扩大国内外市场,而且有助于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进程。——摘编自梅宪宾主编《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解读主旨 史料阐述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国际金融贸易的变化细读 ①指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并非指计划经济体制 ②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影响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化”的表现。提示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国际的联合;建立制度化、体系化的贸易金融体系。视角2 史料证史——西方社会结构的变化史料 1946年到1975年法国各产业就业人口比例的变化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1946 36 32 321954 27.3 35.4 37.31962 15.7 39.6 44.71975 10.1 38.5 51.4——摘编自[加]马克·斯坦恩《美国独行:西方世界的末日》思考 根据史料表格信息,指出二战后法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提示 新变化:农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降低;工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总体变化不大;服务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中间阶层扩大。原因:现代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三产业的崛起;经营者革命兴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视角3 史料证史——“福利国家”史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疾、疾病、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以外……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摘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现代欧洲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提示 社会保障覆盖面宽,具有普遍性,社会保障项目设置比较齐全;面向低收入阶层;政府主导国家福利;国家立法加强福利建设。1.历史解释——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1)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造成一系列难以自解的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殊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在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基础。(3)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经济危机迫使垄断资产阶级呼唤国家垄断资本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只有国家才能充当调节矛盾的“救世主”。(4)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和科技革命需要巨额资金和有效管理,这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2.时空观念——认识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1)历程(2)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3)意义:实质上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它促进了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社会矛盾,展示了西方民主的价值和普遍的社会关怀。主题二 改革与创新——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3年2考]1.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2023·辽宁高考,15)2.二战后苏联经济建设的特点(2022·重庆高考,15)视角1 读图表证史——苏联的发展与改革史料 下表为1966—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简表时间 国民收入平 均年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 平均年增长率1966—1970年 7.8% 8.5%1971—1975年 5.7% 7.4%1976—1980年 4.3% 4.4%思考 分析苏联经济增长率在1966—1970年增长及以后下降的原因。提示 增长: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利用资金等经济杠杆改善企业管理、提高效益。下降:改革后期趋于保守、体制僵化,美苏军备竞赛消耗国力,经济增长下降。视角2 问题探史——戈尔巴乔夫改革史料 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摘编自《世界历史》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提示 苏联旧体制积弊太深且改革过急于求成;没有明确目标;放弃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严重的国内民族矛盾;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等。视角3 学者观点——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史料 南斯拉夫是最早抛弃苏联模式实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国家。1950年6月,颁布《工人自治法》,工人集体主要是通过选举产生的工人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以及国家任命的经理,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次年春开始大规模改组和精简国家管理机关,1952年11月南共召开“十大”,将南共改名为“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并在基层不设党的脱产干部。——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思考 据史料,归纳南斯拉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南斯拉夫的改革。提示 内容:经济上,在国营企业中实行工人自治;政治上,实行党政分开,权力下放。评价: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但削弱了党对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领导。1.历史解释——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缺失及教训(1)缺失①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加了改革的阻力。②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③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2)经验教训①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②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③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2.历史解释——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认识(1)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还不够成熟,缺乏经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敌视、遏制甚至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2)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改革来逐步完善自己。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决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3)社会主义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仅说明苏联模式的受挫,但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1.(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18“教材图表”改编)读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就业人口分布变化表,下列选项解读正确的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农业 1950年 12.2% 23.2% 50.7%1990年 2.8% 5.1% 7.2%工业 1950年 34.7% 42.2% 22.2%1990年 25.8% 40.5% 33.6%服务业 1950年 48.9% 32.4% 26.6%1990年 71.4% 54.4% 59.2%A.效率与公平趋于平衡B.“中间阶层”人数趋于稳定C.市场调节已初见成效D.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答案 D解析 由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就业人口分布变化表可以看出,美、德、日三国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都有较大幅度的减少,而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比则有大幅增加,这说明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各产业需求的变化导致社会结构有了不同于之前的新变化,故选D项。2.(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19“学思之窗”改编)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这些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也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两位领导人所要表达的相似思想是( )A.自由放任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B.社会保障体系不利于社会稳定C.社会福利政策已不适应新形势D.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答案 D解析 据材料“这些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可知二人都认为“福利国家”的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激发社会经济活力之间无法做到平衡,二人都在探索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与促进社会公平之间的内在统一性,故选D项。3.(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23“史料阅读”改编)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作的报告中提到:为了认真改进对农业的领导,必须使我们的干部注意经济问题,注意减少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现有的材料表明,我国生产一公担牛奶和肉类所花的劳动要比美国多得多。据此推知,赫鲁晓夫(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C.确立对农业领域的领导 D.意在推行“新经济体制”答案 B解析 材料中赫鲁晓夫强调苏联的劳动生产率比美国低很多,这说明他想改革旧的体制,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排除A项;根据材料“为了认真改进对农业的领导”可知是改进领导而非确立,排除C项;勃列日涅夫时期推行“新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4.(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23“教材知识”改编)下表是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情况表。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国民收 入年均 增长率 10.25% 6.45% 4.95%A.忽视科技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下降C.政治改革失败 D.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苏联国民的人均收入增长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主要和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有关,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项正确;苏联由于争霸的需要,对科技发展十分重视,A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苏联人均收入增长趋势下降,但是仍然在增长,不能说明人民生活水平下降,B项排除;政治改革失败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此时未涉及,C项排除。故选D项。【练·高考真题//明考向】命题点1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1.(2023·广东高考,16)针对下图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西方七国消费品价格增长率和失业率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答案 A解析 据图表信息,1978—1982年消费品价格增长率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整体上维持在较高增长水平,失业率则逐渐攀升,符合“滞胀危机”中“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低经济增长率”的特点,为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通过减少国家干预和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逐步缓解经济危机,故选A项。命题点2 二战后美国社会运动的特点2.(2022·全国甲卷,35)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答案 C解析 1951年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政府面对黑人团体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指控,认为民权大会的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以此来反对民权大会的指控。这说明美国政府对待种族问题的做法显然受到了冷战意识的影响,C项正确。命题点3 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3.(2022·湖北高考,16)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减缓老龄化进程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缩小贫富间差距答案 A解析 据材料可知,面对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德国调整社会保障政策,以减少社会福利开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故选A项;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状态,减缓老龄化进程的措施有延迟退休、放开计划生育等,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以上措施打击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说法错误,排除C项;缩小贫富间差距的关键在于构建合理的分配制度、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命题点4 二战后苏联经济建设的特点4.(2023·辽宁高考,15)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大部分厂房还是废墟时,就已开始生产,仅1946年就生产了6 000台拖拉机。到1950年,全市的机械制造等工业生产已完全恢复,产量超出战前水平的30%以上。这体现了当时苏联( )A.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B.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C.集体化进程的加快 D.工业生产技术的领先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大部分厂房还是废墟时,就已开始生产,仅1946年就生产了6 000台拖拉机”“工业生产已完全恢复,产量超出战前水平的30%以上”等信息,体现了苏联“重视重工业的发展”,故选A项。二战结束后,苏联仍然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并未转型,B项错误;苏联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实行两个五年计划时就已基本实现了集体化,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如何,D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